收藏 分享(赏)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910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2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还受封有一定

2、的人民。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A强化血缘认同 B维护社会稳定 C实现氏族平等 D加强中央集权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

3、差异5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表明南宋时期()A文化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B坊市制度已完全崩溃C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D区域性商帮实力雄厚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7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

4、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A宣传苏俄革命 B消除文盲现象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8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 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5、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10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11从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反映出孙中山()A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 B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C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 D丰富了

6、近代民族国家构想1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3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

7、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14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1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

8、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17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18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

9、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B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C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 D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19孙中山的德治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懂得“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这与封建卫道士们让人民饿着肚皮空谈仁义道德根本不同。下列主张符合孙中山德治思想的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创立民国20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

10、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A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

11、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9分)22阅读材料,回

12、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

13、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4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 从 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

14、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20世纪初,张謇曾对实业作过这样的解释;“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并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它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郑观应认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并提出了革除这一弊政的具体办法:一是设立商部,二是“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三是设商学;四是设立商务所;五是委任熟悉商务的大臣主持商政。 -摘编自姚琦

15、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有识之士振兴实业的主张并加以评价。(10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我们认为西洋的那些国家都很小。从农业国那种只有田地多、人口多才算富强的价值判断他们,认为他们土地面积小和人口少,所以国力自然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殊不知,在工商业社会中,决定国力强弱的已经不是这种标准了。另外,我们看不起这些异国商人。看不起这些以工商为立国之本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对他们就有一种先天的鄙视。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们强大的帝

16、国海军和陆军,被实际上只由几千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16艘战舰,4艘汽艇,4000名英军)所击败。我们中国人才猛醒,对这些“洋鬼子”不得不刮目相看。摘编自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围绕“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1-5BBDDA 6-10 CCBCC 11-15 DCCCB 16-20 BCCCC21、(1)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6分)(2)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

17、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9分)22、(1)背景:中国内忧外患;十月革命爆发;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任答四项得满分)(2)原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2分);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2分)。23、(1)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 (6分)(2)主张:张謇:农工商全面发展,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2分)郑观应:改良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实业。 (2分)总体评价:体现爱国情感,多角度提出振兴实业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分)分别评价:张謇的主

18、张较为全面和科学,有可取之处(提出发展实业的基本思路,符合工业/化发展方向),但由于时局动荡未能成功。郑观应的主张认识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对专制政府存有幻想。(4分)24、【答案】示例一:看法: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影响国人正确认识近代西方。说明:古代中国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农本商末”观念,并在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下而根深蒂固。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政治制度出现创新,思想观念不断突破,科学技术持续进步;而中国固守“农本商末”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以工商立国的西方国家和近代西方文明不屑一顾,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限制国家

19、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阻碍了国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交流,导致中国丧失了历史发展的契机,逐渐落后于西方。总之,在“农本商末”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未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示例二:看法:鸦片战争是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转折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向中国朝贡的国家是藩属国,不愿朝贡的国家是外邦,西方国家更是蛮夷之地,把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称为“奇技淫巧”。这种妄自尊大的心理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摧毁,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夷有所长,华有所短”,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动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和向国人介绍世界,提倡传习技艺和制造器物,兴起学习西方的思潮。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自此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