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44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解析: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 。答案:B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主要派别是儒家和墨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推己及人,即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的仁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题目提供的

2、材料所要追求的爱,明显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答案:B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其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A“性善说” B“奖励耕战”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解析:A、C是孟子的思想,A属于伦理思想,C属于民本思想,故选C。B是法家思想,D是道家思想,故排除。答案:C4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C老子 D韩非子解析:题干材料“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的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思想。答案:C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

3、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A孔子 B墨子C韩非子 D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答案:C6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4、;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答案:(1)变

5、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解析:“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项。C项过于笼统,不能

6、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答案:D2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 B儒家C法家 D墨家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仁政”这一关键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仁政”这一思想主张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故选B项。答案:B3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 D经济思想解析:由图中的“有教无类”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教育思想。答案:C4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

7、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实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答案:B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 D辩证法思想解析:老子的“无为”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小国寡民是一种消极思想;“道”是不可名状的,是一种唯心主义;辩证法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答案:D6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韩非子 B荀子C孔子 D老子解析:A项是法家的代表,B、C两项是儒家的代表,D项为道家的代表,

8、故答案为A项。答案:A7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庄子C墨子 D韩非子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绝对不认亲疏远近”“兼爱和非攻”这一关键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墨家的思想主张。答案:C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各学派的关系,D项是

9、其原因,皆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当时主要有十个学派,符合题意。答案:C能力提升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解析: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应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故选A项。答案:A10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主要是由于()

10、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恢复礼治社会,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答案:B11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认为社

11、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反映了其融合了儒家、法家思想,说明了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现象的出现。答案:B12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 B道家C儒家 D法家解析:“成败存亡”“祸福”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辩证地总结历史经验,在执政时做到“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即无为而治,这明显符合道家的主张。答案:B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

12、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