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065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孔子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A. 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 重视传统文化成果C.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 构建完整儒学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这体现了孔子重视传统文化成果的继承,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不是恢复三代制度,故A项错误;“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不是外来成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使儒学形成体系化,故D项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

2、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 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 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 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 已具有了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突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反对神权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的信息,故C项错误。3.“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3、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A. 孔子“法治”主张B. 孟子“仁政”思想C. 墨子“兼爱”思想D. 老子“无为”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信息明显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法治”主张是法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兼爱”思想指的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老子“无为”思想指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4.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A. 儒

4、家民本思想逐渐缺失B.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 法家思想儒家所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说明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理论,体现了思想的融合,故D项正确;儒家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君权神授思想的批判,故B项错误;C项错在“共识”,君臣平等不是儒家思想的共识,故错误。5.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 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 成

5、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 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从稷下学宫吸纳的学者来看,均为战国时期人物,因此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稷下学宫是荀子思想的发源地,排除D项。6.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

6、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 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中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故D选项正确;韩非子深受并吸收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7、,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不是要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故B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的问题,无法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7.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言论人物A“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孔子B“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韩非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董仲舒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义者,

8、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是荀子的“礼法并存 ”思想,故B项正确;“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C项错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是孔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8.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 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 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 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 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答案】B【解析】【详解】墨家服

9、从“天”与“鬼”是因为这些外在力量能够箝制人们行为、帮助天下安定;废除礼乐制度,是因为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因此从材料信息来看,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答案为B项。墨家认为礼乐制度必须废除,不能表明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排除D项。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 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

10、】【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D错误。10.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A. 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B.

11、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C. 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D. 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A。材料强调的汉武帝之后儒家精神的扭曲,而B项是在明清时期才凸显出的问题,不符合材料的原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儒学精神被歪曲但一直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汉代儒学为皇权服务,而非皇帝一家,排除D。【点睛】揣摩意图,实际上就是分析郭沫若“为什么说这句话”,这需要学生

12、能根据人物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了解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往往有助于你解决这类问题。11.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 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 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 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 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

13、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12.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

14、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A. 反映了佛、

15、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 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 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 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答案】C【解析】【详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这种现象体现出儒佛道三者之间互相吸收学习,体现了文明之间的融合,故C项正确;东汉末年,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文化心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教之间互相学习吸收,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14.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这种思想主张强调A.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 存

16、天理,灭人欲C. 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D. 研究事物、认识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草一木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以“天理”为准则,故C正确;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研究事物、认识规律,而是强调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一草一木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和社会遵从“理”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

17、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 提倡格物致知B. 反对理学僵化保守C. 主张克服私欲D.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说明王阳明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李贽反对理学僵化保守,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克服私欲,故C项错误。16.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

18、学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17.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制度日趋僵化B. 程朱

19、理学影响根深蒂固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 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材料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故答案为B项。AD项,科举制度日趋僵化、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的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点睛

20、】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18.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

21、更具可信性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以后对李贽存在不同的评价,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D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立场等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无法体现可信性,A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并非没有统一的标准,排除B;由于时代、阶级立场、观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评价,综合多人评价不一定能还原历史人物,排除C。19.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

22、”,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A.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 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可知,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顾炎武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排除C;材料反映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无法体现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意识,排除D。20.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

23、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基本权利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确;A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但不属于历史意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黄宗羲是封建士大夫,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B错误;材料反映黄宗羲反对封建君

24、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C错误。21.李贽曾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其主旨是A. 倡导言论自由B. 反对迷信权威C. 强调生而平等D. 批判礼教虚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知孔子何以可尊”可知,题意强调反对迷信权威,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言论自由,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生而平等的思想,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礼教虚伪的信息,故排除D。2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

25、料的巨大进步C宋代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D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指的是能够通过史实得出结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这有利于纸张的推广,所以这是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故B项正确;“孤证不立”,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不代表整个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宋代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在宋代还是十分流行,故C项错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故D项错误。23.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主要原因是A. 科学

26、家的勤奋努力B. 地理环境独特性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 儒学占据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其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故C项正确;科学家的勤奋努力是古代科技领先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儒学“重道轻器”,其占据统治地位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突破,故D项错误。24.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可用以A. 研究古代书法发展历程B. 印证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C. 别青

27、铜器的断代时间D. 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定型与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由“甲骨文”可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结合所学可知,其可以作为一手史料,有印证史记殷本纪可信性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书法发展历程始于秦代的小篆,与甲骨文无关,A项错误;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不能鉴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C项错误;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并不是最后的定型与规范,D项错误。25.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 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B. 书风抱残守缺C. 强调个性和追求意境D. 注重规范法度【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是

28、宋四家的行书作品,结合“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的信息可知,这些作品都强调个性和追求意境,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宋四家书风抱残守缺,故B项错误;唐代的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故D项错误。26.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这一画作A. 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B. 反映了宫廷画写实特点C.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说明该画作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D

29、项正确;文人画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而该作品属于风俗画,故A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和理学思想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27.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 艺术的教化功能C.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 进步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明朝徽州木版画作品内容“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表明上述作品体现程朱理学的忠孝纲常等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说明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的内容,未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0、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雕版印刷术的信息点,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作品体现的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忠孝纲常等观念的影响,但明清之际已产生带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程朱理学在明清之际已不再是进步思想,排除。28.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 指出各个朝代文学成就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

31、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

32、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30.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导演滕俊杰说:“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充分体现了A. 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B. 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C.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D. 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3D全景声京剧电影

33、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说明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并进行了创新,故D项正确;中国京剧是民国时期就走向了世界,排除;B中“普遍”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C说法与题意不符合,排除。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类:不好犯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类。汉书董仲

34、舒传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董另一种声音对禾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境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3)综合以

35、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答案】(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不受统治者重视)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3)原因: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和理想政治的追求: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解析】【详解】(1)“思想核心”,根据材料一信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6、材料二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得出:孔子主张“仁”;董仲舒主张“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境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董仲舒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原因”,孔子思想是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董仲舒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信息“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思想关注国家政治、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37、、具有务实倾向等。(3)“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注重对人格的塑造、追求理想政治、不断吸收其他学说、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等角度分析。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38、摘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 李赞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夸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论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驭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摘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历史背

39、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批判宋明理学的。【答案】(1)明清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理学学术基础的动摇,理学社会教化功能的弱化: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开阔人们视野。(2)批判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反对儒学独尊,强调思想独立、平等;援引原始经典审视理学。【解析】【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明清专制统治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阶层上,市民工商阶层壮大;思想上,理学学术基础的动摇、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影响等角度分析。(2)“批判”,根据材料二信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 ”“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论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驭斥理学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判盲从孔子、批判理学压抑人性、反对儒学独尊、强调思想独立平等、援引原始经典审视理学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