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远高中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阶段评估高二语文一、积累与应用(16分)1、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2)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山川萧条极边土,_。(4)_,汀上白沙看不见。(_春江花月夜)(5)民之从事,_。(6)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 “不贤”态度的句子是“_,_。”(7)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_,_,_”。2、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
2、.以牙还牙,以眼还眼(2)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二、阅读(64分)(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6题。(14分)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历史有没
3、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
4、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
5、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刘邦见到“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
6、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成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
7、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还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3、对第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 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 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4、对
8、第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B.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C.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D.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5、以第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_6、依据第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6分)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教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赦、广吏,当斩,赎为
9、庶人。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皖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更。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0题。(13分)篱笆墙周仁聪(1)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寡守了二十多年,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一辈子寡。(2)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橘子林外,三婆拾得了
10、满满一篓柴。(3)“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4)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5)“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6)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7)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橘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吧(8)“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橘。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9)“二十几年了”(10)“你也过得不容易呀!”(11
11、)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12)“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13)“啊,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14)“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15)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16)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橘子开始红了。”(17)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大老表又在后边喊:“
12、刘姑娘你慢走哇!”(18)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对大老表说:“你的橘子该卖好多钱哦。”(19)大老表就咧开一口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篓走了。(20)“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21)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蓠笆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22)“你的橘子红了。”三婆说。(23)“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24)三婆有几分帐然,但却不知为哪般。(25)“吃几个橘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然中回过神,慌忙背上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26)三婆整整一夜
13、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27)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橘林了。(28)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橘林,林子里空空的,橘子已摘完。(29)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30)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婆婚后就装人唤作王刘民,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C.大老表的桔子从
14、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8、 第11自然段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_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_10、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标题“篱笆墙”的含义。(4分)_(三)阅读诗歌,完成11-13题。(8分)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人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1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15、?( )(1分)A.李白的将进酒B.陆游的书愤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1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经雨”一联写雨过天晴,蝉声欢快,诗人病后登亭,思归之念油然而起。B.“病来”一联以把盏不知满足写归思之深,以登楼凝睇的形象写归思之切。C.“鸦带”一联写诗人登亭看到的迟暮之景,用绵延的秋草暗喻别情。D“故园”一联即景抒情,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的落寞与感伤。13、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5分)_(四)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4-18题。(16分)(一)过泰论节选始皇既
16、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橙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
17、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过秦论(下)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橙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泰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泰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18、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
19、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选自新书,有删改)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每题1分,共4分)(1)赢粮而景从( ) (2)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0、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1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序八州而朝同列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馋谄之蔽明也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要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位/山宋乱三泰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B.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C.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
21、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D.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17、 译成现代汉语。(4分+3分,共7分)(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18、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秦吞井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打造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凡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
22、险要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之道,所以不能长治久安。(五)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8-21题。(12分)送孙正之序王安石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口口。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檐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盂、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23、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盂、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截?_,予未之信也。_,予亦未之信也。正之之兄官于湿,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注释】诎:同“屈”。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瞿,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释、老:即佛教与道教。19、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焉尔 B.也哉 C.矣乎 D.之邪20、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世俗。B.孟子和韩愈因
24、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21、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_22、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的两个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日得志于吴君 以正之之不已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而不至焉A./ B./C./ D./23、作为赠序,本文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_二、作文(70分)有时,我们被告诚“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致远高中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阶段评估(答案)1、
25、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蝉蜕于浊秽;嚼然泥而不滓者也(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3)胡骑凭陵杂风雨(4)空里流霜不觉飞;张若虚(5)常于几成而败之(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1)(2分)B(2)(2分)C3、(2分)A4、(2分)C5、(4分)本文是学术性议论文,语言严密。如第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然而结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6、(
26、6分)文本一: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陈述相对客观,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如: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文本二:偏重表达叙述主体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如: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突出表现李广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对结局的“当斩”的原因“失亡多,为虏生得”的表述,表现了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7、(2分)B8、(3分)运用心理和神态描写,表现三婆渴望被人同情、理解、认同、关怀的心理。9、(4分)示例:故事有无波澜不是判断作品感染力的唯一标准。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巧设人物冲突,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情节的张
27、力,虽然叙述平淡,但语言含蓄内敛,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增强故事的悲剧力量,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如果认为作品缺少感染力,能够结合文本分析也可以。)10、(4分)“篱笆墙”是起围墙作用的篱笆;有象征意味,“篱笆墙”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篱笆墙隔开了两颗心,这墙是道德自守,也是自我压抑。11、(1分)B12、(2分)C13、(5分)不同: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2分)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2分)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
28、苦之情。(1分)14、(4分)(1)“影”像影子一样(2)锋利(3)衡量(4)安置使有序;统理15、(2分)B16、(2分)D17、(1)(4分)一个戍卒起事而国家毁灭,自己也死在他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原因,是什么呢?(作难;隳;介词省略;被动)(2)(3分)知晓盛衰的道理,明白权势的事情,做到取舍有序,顺应时事变化。(察;审:宜:因)18、(2分)B19、(1分)A20、(2分)C21、(3分)批评不以孟韩为心的公卿贵族,与上文以孟韩为代表的君子形成对比,同时引出下文对孙正之的褒扬与勉励.22、(2分)D23、(4分)文章将君子与众人,圣人之道与时俗好恶对照来写;列举孟轲、韩愈的事例;引用
29、越人望燕的比喻;联系孙正之的立身行事,步步深入进行论述,阐明了真正的君子不随时俗改变自己,并且会引领世俗走向圣人之道。作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范文:1.别让思虑成为绊脚石(60分)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凡事多想想“,因为冲动可能酿成灾祸。古有周幽王一意孤行,烽火戏诸侯以至亡国,今有家长因课堂实验而大面积烧毁公共绿化。做事前多考虑后果,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肩上的责任。三思而后行,为自己的行为丰“不要想太多“,因为很多时候过度思虑不过是庸人自扰。与其杞人忧
30、天,不如脚踏实地,踏实做好每一件事。然后,“凡事多想想“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座右铭,付出之前先考虑,究竟能获得多少回报?施以援手之前先盘算,究竟能得到怎样的报答?对利益和效率的过度追求让一些人斤斤计较,凡事都再三思索以求走最短的捷径,减少投入的时间和汗水。长此以往,这些人便成了北大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着这类人愈来愈多,人人都想走前人走过的坦途,而鲜有人去开拓新的道路,社会的停滞在所难免。由此我们开始思考,“不要想太多”是否还有另一种含义:不考虑成本和效益,只在自己坚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要想太多”的是南京高考状元钟若蓉,家境赤贫的她毅然选择旁人眼中“找不到工作”的考古学专业,不
31、为金钱,只为热爱不断奋斗;“不要想太多“的是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在腾格里沙漠中狂奔三公里拍下的涉及高官利益链的环境污染照片,面对强权的施压仍无所畏惧。在他们身上,没有对成功和效益的思虑,有的只是对无关个人利害的真知追求,有的只是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当”凡事多想想“的利己主义者面对文化的衰落摇头叹息,在天下苦难前闭目养神,这些”不要想太多“的人却愿意无视利益和强权站出来;没有过多的思虑当绊脚石,他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要想太多“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一一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无视利益和效率并不意味着对所做之事全然不加以了解。加缪曾说,西西弗斯之所以是悲剧的英雄,是因为它有意识。清醒的头脑让他明白自己
32、所做的事无用功,但”不要想太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加冕了他的胜利。不要想太多,不要让庸俗的、对成本利益的思虑充斥我们的头脑,因为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2.尽可能完善地思考(60分)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要多想”;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这看似南辕北辙的教义,不禁令人踌躇困扰,难以选择。如帕斯卡尔所云,因为思考,人才变得伟大,而得以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以思想囊括整个宇宙。又有孔孟之道所言应深思熟虑而厉行。凡事多想不仅能令自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当下处境,更对所行所为之事有着拳足轻重的积极影响。经过缜密思考所做出的选择往往更为明智。而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更能使我们变得成熟稳健。故而被告
33、诫”凡事应多想“使合情合理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又会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呢?这难道不会中和深思熟虑带来的种种裨益,而使得先前的努力化为乌有吗?其实二者皆与人的处墙相关,仅是切入角度有所差异。故放眼当下,人们均被教导应多思多想,凡事多想”逐渐被遵为真理而不容辩驳,乃至趋于极端,失其本味。思考、揣度成了主流,同样重要的行动却日渐淡化。过去我们因贸然行动导致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如今我们却因过分担忧已然尽善尽美的思考而怯于意外的发生。与此同时,凡事过多思虑无形之中加大了心中的负担,白白耗费了时间精力,我们往往陷于思考的涡流之中而跳脱于现实之外,成了毫无价值的空想家。这时,“不要想太多”的声音使如一声惊雷
34、震醒了痛苦沉溺于幻梦中的人。所以说,凡事“不要想太多”并非意味着不要思考,而是要抛却繁杂冗余的毫无价值的臆想与揣度,阵阵做到将思考运用与刀刃上的有用功。两者实不矛盾,相反还互利共生。那么,有人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做到完美调和二者呢?我想说,无论如何努力,我们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把握思考的角度。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较于故我而言,对事物的复杂的思维框架,也非零零散散的片段,更非空无一物的白纸,而是一块富有弹性,能因势象形所的海绵。在思维于行动的双重推进下不断完善自我,正如荀子所提倡的“为思结合”。故而,不必因多虑而疲累,更莫因多虑的疲惫而忘却乃至排斥思考,我只想说,为思结合,把握度量,在实战中完善自己
35、。届时,就会自然地惊喜的发现,一个更加完善的自己已然神采奕奕地向你走来!3.多想与少想(56)有时我们被告知“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诫“不要想太多”。大道至简,不过如此,我对此深以为然。人生是一场直播而非彩排,错了不能从头再来,于是每每遇到“凡事”一人生理想,就业选择这些会影响我们未来发展的事物时,我们总会被告诫多想想,因为在这时“不要想太多”便成为了一种鲁莽的态度,是人们懒于思考的体现,其最终就会使自己的人生泯然众人、随波逐流。那么我们还为何被告知“凡事多想想”呢,常言道“三思而后行”,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不为所做的决定而后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自己保持独立思维,不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第
36、方面,正如上文所提及。面对人生大事、天灾人祸时,我们需要多想想,这是为我们自身负责;另一方面,正如如今大数据的碎片化时代,我们不能轻易“信谣传谣”,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前进,而应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这虽然看起来有违于世事而而显得格格不入,实则却是对自我灵魂的关照而保持自我独立的思想。诚然,“凡事多想想”在面对人生大事时是一条很好的准则,但在某些危急关头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这时“不要想太多”成为了一种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在武汉新冠疫情爆发的危急之时,千千万万个前线硬核的医疗人员并没有想太多,毅然奔走最危险的地方奋战。他们的“不要想太多”是一种牺牲小我的精神,他们的砥砺前行是为了坚守大后方的
37、“岁月静好”,比起明哲保身的“多想想”,他们选择“不要想太多”地与日月争辉。于是可以发现,多想与少想取决于一个“有时”的前提,在面对人生大事时,多想是一种对自身实力的合理评估,而非瞻前顾后的怯懦。在面对危急时刻时,少想是一种舍身为国的英雄至上,而非鲁莽的不负责任。当我们能分辨“有时”的轻重缓急时,多想和少想都会带来有利的影响。 m而当今社会,“从众心理”的现象纵横,人们不愿思考,沉溺于一时少思考带来的轻松感中,最终只会流于表面,没于时代,成为一群没有思想的乌合之众罢了,而其带来的危害便是使整个社会滞于进步。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思维,凡事多想想,使自已与时代一起大步向前。在时代之河中,掌多想与少想
38、之舵,持独立理性之思,大步向前!4.完善自我,绽放生命(56)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诫“不要想太多”。我认为,我们既要“凡事多想想”,又要“不要想太多”,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体现生命最本真的底色。首先,在做事之前,我们应“凡事多想想”,古话便有“三思而后行”,“凡事我们需要想想这件事在道德上是好是坏以避免我们讳反心中的道德律,进而有利多想想”给予我们评判的时间,避免冲动行事,是人类理性光辉的体现。一方面,于社会的构成;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想想我们是否有能力做成这件事,以避免我们盲目自信,最终白费力气却没有成果。其次,在做事之后,我们也应“凡事多想想”。客观地说,凡事都有多
39、面性,而人的认识又必然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多想想,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看待、体悟事物,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接近古人所追求的“中庸”。主观的说,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仔细体悟。只要我们“凡事多想想”,我们便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生命的真谛,进而帮助我们一心向善。芥川龙之介从陌生姑娘给弟弟的橘子中看出人性美好,暂时褪去了他怀疑主义的色彩。一位诗人说到“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如此美好。”他从普通的景色之中,看见了人与自然不占有的和谐美好。由此可见,“凡事多想想”既体现理性,避免我们冲动行事;又体现感性,帮助我们接近事物的本质,体悟生命真谛。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不要想太
40、多”呢?实则不尽然。倘若我们想太多,我们的思维反而受限,失去了敢做的勇气和魄力。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正是因为没有想太多,不顾生死与鲨鱼搏斗,体现了他“肉体上可以被毁灭,精神上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因此,“不要想太多”是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是狂热的生命力量。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凡事多想想”,什么时候又应该“不要想太多”呢?我认为,“凡事多想想”从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从而找到人生目标与理想。在此基础上,为了追求目标,我们“不要想太多”,尽力去追,衣带渐宽终不悔。“凡事多想想”是培育生命,完善自我的清流;“不要想太多”是生命绽放的狂热,二者结合方可见生命底色
41、。5.“不思”之罪(51)人们常称自己为“会思考的芦苇”,但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我们最常听到的“不要想太多,放手去做吧”或是“不要想太多,那不是你的错”,或安慰和鼓励,它们给人带来短暂的思想放松与欢愉后,本质上却是不计后果、不思过错的盲目与冲动。“我当时没想那么多”这是前段时间因做聚光实验失误烧毁草原的那对父子的自述,也是早几年当街情绪失控伤人的凶手的忏悔,更是无数的,同他们一样放弃了思考后果与反思过错的人们用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他们将“不要想太多”奉为名言金句,将“不要想太多”作为做事的激励与诱因,又将“没有想那么多”作为逃脱的借口与遮羞布。而究其
42、根本他们只是在逃避问题。动物农场中,首领拿破仑要将病重的马送往屠宰场,却美其名曰“送他去看病”,有的动物明明看到了“屠宰场”的马车,却在别的动物“不要想太多”的劝说下放弃了追问,终促成了一个极权世界。他们是否真的没有察觉领导者越发专制的行为?他们真的无法想到这是一个统治者的极权世界?其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够推翻人类的统治,就必定能察觉动物们的“重蹈覆辙”,只是他们“不要想太多”的劝说各自逃避后果、逃避过错、逃避问题本身。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思想懒惰带来的盲目自信呢?而今天的人们也很少去“想”。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后真相时代”对真相的垄断以及“奶嘴文化”新兴娱乐方式的背后,究竟是奥威尔式的文字监狱还是
43、赫胥黎式的滑稽戏?人们互相告知着“不要想太多”,用传染性的思想懒惰带动人们逃避问题,并自大的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但当象牙塔崩塌的那一刻,便是无人能逃的灭顶之灾。毕竟,不是我们不去想,就不需要承担后果。价后再着手去做,在未雨绸缪的同时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少一些自大少一些冲由此可见,人生在世还是应该凡事多想想。三思而后行,明确了后果和代动,少一些不计后果地盲目。毕竟说到底,思想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特征之一。而者”,而智者,是忠于思考的。凡事多想想,也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阻止许多谣言的传播。“谣言止于智人总是因为思考而痛苦,却因为思考而能被称为“人”。与之相比,思想懒惰不会带来死亡思想懒惰本身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