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桐城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2.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A. 强化血缘联系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封邦建国D. 推行礼乐教化3.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投士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
2、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士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4. 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A. 赢政功绩极大B. 皇权至高无上C. 赢政决心效法先王D. 实行礼制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B. 世袭制度确立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6. 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
3、,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A. 秦B. 周C. 西汉D. 唐7.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主要是因为()A.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 统一了度量衡C. 为两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 统一了法律8. 嬴政登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A. 御史大夫B. 太尉C. 郡守D. 县令9. 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A.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B. 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C
4、. 降低了女性的地位D.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10.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11.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 先代贵族B. 少数民族首领C. 王族D. 功臣1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 分封制以屏护
5、周朝为目的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13. 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B.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C.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 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14.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
6、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15.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D. 书同文,人同伦16.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
7、的变化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17. “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18.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 定期朝觐皇帝B. 监督监察百官C. 负责地方行政D. 拥有世袭权19.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
8、“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 独断性和随意性20.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秦朝实际上没有灭亡B. 秦朝皇帝改称秦王C. 秦始皇的后代犹存D.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21. 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A. 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 封建社会已经确立C. 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D. 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22.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9、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B. 树立专制权威C. 寻求暴政依据D. 宣扬君权神授23.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4.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2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
10、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 秦朝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C.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 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26.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27.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
11、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28. 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中表述最恰当的是()A. 分封制B. 礼乐制度C. 宗法制D. 郡县制29.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
12、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D.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30.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 分封制度B. 世袭制度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周公、大(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
13、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太)师职之。 -左传材料二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
14、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3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2015年媒体关注的热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回避不开先秦政治。材料一: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二:2015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1)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
15、价?(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在祀与戎”不符。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在祀与戎”不符。 C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商朝时期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官员的政治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主旨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2.【答案】C【解析】A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
16、分配政治权力,而不是分封制,故排除; B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C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初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分封对象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故正确; D和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答案】C【解析】A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故排除; B材料的目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士,故排除; C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具有隶属关系,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天子仅有义务。材料“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
17、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故正确; D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目的。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4.【答案】B【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 B正确。 A不合题干主
18、旨,排除。 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等等。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联系所学,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变革分别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1945年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社会义国家,因此第一次革命应选D项; ABC项都是贵族制度,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
19、建立。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故难度不大。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建立后大肆分封刘姓诸侯国,同时继承秦朝郡县体制,称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A项; 周代郡县制未产生,排除B项; 唐代实行道州县的行政体制,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结合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
20、行分析解答。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最大的影响是实现了国家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故A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及法律是统一的措施而非意义,排除BD两项; 题干并未强调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A。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关键信息“有划时代的意义”。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本题结合秦朝统一的历史关意义朝廷分析解答。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政是为了避免皇权被架空而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据此依据材料“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可知A正确。 太尉仅仅是军事方面的,排除B。 郡守与
21、县令是地方官员,排除CD。 故选:A。本题考查秦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难度偏低。9.【答案】B【解析】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 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正确。 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 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排除C。 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选D。 故选:B。本题本题考
22、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答案】B【解析】A项不是发自商鞅,故排除; B根据材料“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盛行和完善,故B项正确; 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D内阁制和三省制是明朝和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郡县制的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
23、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11.【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诸侯国,故排除ABD,C正确; 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所学知识理解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王族。
24、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答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本题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A。B.依据“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以分封王室家族成员和功臣为主,让诸侯在地方上建立完善的统治,来拱卫周天子的统治中心区域,故B正确。C.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对象还包括功臣和古代君王的后裔,故排除C。D.本项在题干中无依据,故排除D。故选B。13.【答案】C【解析】A只涉及分封制,排除; B只涉及宗法制,排除; C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正确; D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
25、。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本题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14.【答案】C【解析】AB两项表述错误,周天子是全天下的大宗; C项表述正确,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项表述错误,伯禽是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二者有血缘关系。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
26、移和运用能力。15.【答案】C【解析】A.本项涉及的西周的政治特点,故排除; B.官员的直接由皇帝任免是皇权至上的表现,所以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C.皇帝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其中皇权独尊是主要的特点,故正确; D.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特点。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知识的迁移。16.【答案】A【解析】A材料“政自天子出”反映的是分封制,“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势力的增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此可知其变化体现
27、的是从分封制到皇帝集权独断的变化,A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封国制的起源,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 D材料信息包涵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现状,D时间上有误,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演变。本题以古代中国政治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趋势的掌握,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D【解析】A选项,王位世袭制度自夏朝创建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B选项,分封制度是西周的典型制度,最终在春秋战国逐新瓦解,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C选项,宗法制度是
28、西周解決统治阶级内部继承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 D选项,根据材料西周的制度是针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弊端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秦朝建立之后改分封制度为郡具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本题主要是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18.【答案】C【解析】材料“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主要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来任命,这些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故C正确,排除D。 A项是诸侯的义务
29、,故排除。 B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9.【答案】C【解析】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C项符合。 ABD与材料含义不符,排除。 故
30、选:C。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本题考查了秦朝的皇帝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历二世而亡。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了皇帝制,秦王改称皇帝。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后代犹存并非秦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统一六囯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囯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
31、知道,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秦,虽死犹存”,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1.【答案】C【解析】“周辙东,王纲堕。”说的是周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开始走向解体“王纲”即当时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东周是封建社会开始建立的时期,B说法片面,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演变
32、情况。关键词是:周辙东,王纲坠。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22.【答案】B【解析】秦始皇设立皇帝,显示皇权独尊,主要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 故选:B。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主观目的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皇帝制度,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结合教材内容即可。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皇帝制度的特点要掌握。2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 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
33、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故排除 C项。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选项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4.【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
34、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君主专制并没有弱化。 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和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实行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内容: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
35、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作用与影响: 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
36、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25.【答案】D【解析】A御玺是皇帝专用的,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所用的御玺不同,说明处理国事有内外区别之分,故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国家官员和四夷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材料反映的是御玺的使用,与三公九卿制无关,故D项表述错
37、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根据对题意的准确解读,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1)原因 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基本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3)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权借
38、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26.【答案】A【解析】A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该项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该项错误。 C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该项错误。 D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该项错误。 故选:A。本题以西周时期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青铜器物的一致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拓
39、展了疆域,促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2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体现出“礼”和“血缘关系”两方面的因素,据此可知B正确。 A只涉及一个方面。故排除。 C也只能说明一个方面。故排除。 应该是血缘亲疏决定见面的礼节。故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新颖,总体难度适中。28.【答案】C【解析】“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
40、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主要受宗法制的影响,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 B项“违背了三纲五常”说法错误,排除。 D项“分封制”,与题干材
41、料“立太子”无关,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故C正确。 故选:C。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3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C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和世袭制,AB选项排除; 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D选项排除; 故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结合秦朝的专制主义中
42、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朝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1.【答案】【小题1】(1)要立足材料一、二,多角度概括。 (2)要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来回答。 (3)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中央和
43、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峻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 (3)积极方面: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消极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本题考查秦朝国家形态的稳
44、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 (3)本题考查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2.【答案】(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三
45、是嫡长子,故能据此王位。(2)第一小问:材料一“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体现出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可从当时的影响和长远影响进行分析: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依据材料三“列土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有: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依据材料二“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结合所学
46、知识可知作用有: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答案为:(1)老三可继承王位;因为他是嫡长子。(2)嫡长子继承制。评价: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制度:分封制。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解析】(1)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2)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3)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总体难度偏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