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959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39页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

2、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

3、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

4、,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

5、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1.下

6、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答案BD解析本题从强加因果、判断绝对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养成道德的勇气”错,从原文第一句可看出“养成道德的勇气”与“负起知识的责任”都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C项说法太绝对。E项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西洋科

7、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他们“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本题从强加因果、曲解文意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B项“因此是负责的思想”错。强加因果。C项从第四段前三句可知,真理“是不应埋

8、没的,是要发表的”,所以此项错误。D项从文章最后一句可知此项错误。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答:_答案第一个“负责”: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第二个“负责”: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概念的含义。第一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三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纳。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四段中“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

9、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4.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答:_答案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了“负责的思想”。他努力推广科研成果,做到了文中所说的“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通过运用文本理论分析生活现象来

10、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可从第二至五段中先归纳出本文“知识的责任”的具体内涵,再对应“知识的责任”的三层意义,逐条分析袁隆平的事迹,对号入座。(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古希

11、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

12、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其次,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

13、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

14、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

15、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答案AE解析A项“漂亮的姑娘”是美的东西,该项把“美”与“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E项的说法和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矛盾。这一段说明不能用固定的东西,如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而E项是用斑马的颜色来说明斑马的美,很显然是不对的。6.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答案D解析D项中“美的问题并不复杂”是错误的。第三段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的结果是“美是难的”,而且从全文的叙述来看,都说明美的问题不简单。7.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答:_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解析结合语境,两个“味”的意义各不相同。由“美又不在于味、色、声

17、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句可知,前者指本义,后者则为比喻义。8.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解析分析时可根据第六段的内容。(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可无“我”钱谷融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

18、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

19、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

20、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

21、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做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

22、、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23、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答案AD解析A项与文中第段首句“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相矛盾;D项与文中第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一句相矛盾。10.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

24、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答案C解析此选项表明是欣赏者在“非我”中找到了“我”。11.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部分的内容。答:_答案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解析画线的句子前半部分说的是“我”中“无我”,

25、后半部分说的是不可无“我”,所以在解答时应分两层理解。12.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答:_答案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解析找到文中相关的信息句,进行提取、加工、整合就可以了。1.广东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有哪些要求?答案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

26、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考点中的“一般论述类文章”该如何理解?它主要指哪些文章?答案所谓“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看法等为主的说理文。论述类文章重在“论”,理性成分较多,说理特征明显,有时候为了阐明观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铺垫和推论。而有时候虽然也有一些形象直观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只是说理的辅助“材料”,是“现象”,而非本质。阅读时要透过这些“现象”去发现和把握本质。常见的论述类文章有杂文、演讲词、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

27、学等学科。一、整体把握全文:归纳文意,分析结构(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

28、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29、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

30、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31、,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证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角度设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A项第一段论述了家族的中心地位使伦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起到的重要作用,选项故意混淆“家族的中心地位”与“伦理”的关系。C项第三段首先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就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再强调人与兽之

32、分在于有无德性;选项属顺序颠倒之误。D项文章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的问题,选项谈及的“人格尊严”是“尊道贵德”精神的体现,与古代哲人之语无关。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

33、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答案A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A项正确,见第一段开头两句。B项“形而上”“道德化的实践理性”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不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见第二段第二句。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论述“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未谈及“利用、厚生”的问题。见第二段第四句。D项从第三段内容看,“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是“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贯坚持”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

34、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

35、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

36、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3.(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答:_答案(1)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知识储备归纳文意,分析结构,

37、不仅仅是一种考点、考题,更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整体把握的要求,而整体把握又是与归纳文意,分析结构分不开的。(一)如何进行整体把握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38、、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二)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高考中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

39、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递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把握。(三)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在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

40、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再次,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最后,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为了达到准确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常常是归纳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依据

41、。(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5)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二、掌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基本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论文化创意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

42、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的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

43、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

44、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答案C解析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

45、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5.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

46、、合理的发挥。答案A解析B项“硬指标”和“软指标”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和“可急可缓”。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

47、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6.“双高峰分析”中“双高峰”的含义是什么?答:_答案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知识储备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句话合起

48、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出直观判断。另外,在具体做题时应注意:(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

49、相互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连义互解、主宾互解,或作以实证虚、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的处理。三、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

50、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节选自舜文化)7.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

51、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B.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答案D解析由原文第二段“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知此选项的说法错误。(一)关键词语理解法(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

52、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8.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答案文献综述不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而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解析首先要弄清“它”的指代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不是在重复别人”指的是什么,特别是“说出自己”是什么意思,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二)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

53、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

54、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节选)9.综合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答:_答案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解析(1)找到这句话

55、在文中的位置;(2)联系语境,具体分析这句话的含意。知识储备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是对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种判断或对说明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陈述事实后得出结论。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划出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对于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次

56、,要对句子的邻句及语境进行分析。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再次,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起统率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朱凌宇几日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 000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在消失,

57、100年后50%至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汉语纯净论”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10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4亿人左右。其他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虽然从影响力上来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信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

58、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bilingual)可能高达50%至75%。以此类推,未来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使用的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来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的情形,将难以避免。世界语(Esperanto)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1887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

59、、文化而传播的,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 000年之后(如果粗略认为每100年有50%的语言消亡的话,1 000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而诞生。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

60、预言,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汉语中沾染了英语,由诸君看来,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迂腐。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往往孕育着美好的萌芽。因此今日争论的矛盾,未尝不是未来新事物的肇端。反过来看,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了,后者对前者的优点还未知未觉。这样从时机上来看,到底是谁占了先机?(摘编自联合早报2012年9月22日)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

61、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争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肯定、乐观的态度。B.英语、西班牙语的使用人数虽然不及汉语的使用人数,但英语、西班牙语所产生的影响力,汉语却无法与之相比。C.经济、文化水平决定语言的传播力,我们不断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加深国际交流,汉语的传播力自然会增强。D.千年之后,新的世界语将会诞生,与老世界语不同的是,新的世界语将可能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答案B解析西班牙语的影响力是否超越汉语,文中并未提及。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交通发达、交流增加,如今大量弱势语言被破坏,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现有的语言中,每两周就至少有一

62、种语言在消失。B.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 000种语言,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弱势语言逐渐消亡,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C.世界语的发明方便了国际交往,但风光了一阵子之后,却最终没有传播开来,这是因为它是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的。D.汉语中沾染了英语,这是因为操持英语的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强于我们,这也符合目前语言的传播规律和动因。答案C解析世界语没有传播开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若即若离的诺贝尔文学奖,总是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年复一年的失望之余,莫言今秋可能与诺贝尔文学奖亲密接触的噱头甫一曝出,有着深深诺奖情结的国人再度像被打足了鸡血针

63、顿时涌现出难以抑制的亢奋。然而,穿过亢奋的迷雾,我们到底该津津乐道于奖项,还是当下的文学命运呢?前不久,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终于搬上银幕,此片未映先火。如果考虑莫言经张艺谋搬上银幕红高粱的大红大紫,足见严肃文学在浅阅读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足够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类似的经典似乎只属于过去。近年来无论是“茅奖”还是“鲁奖”,最令人关注的往往不是最终脱颖而出的“杰作”,而是弥漫于作品评价过程中的诸多“八卦”。虽然有少数作品经改编成影视后,短期内也曾获得过不错的票房或收视率,但很难像早些年的“茅奖”作品那样,真正成为一代或者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费解的是,尽管一边是传统文学奖项遴选出的作品难以赢得读

64、者,另一边却是“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候”的高论。再者,在某些畸形评比下,文学进步的动力文学批评之风居然日渐萎靡,甚至有堕落为“红包批评”的迹象。层出不穷的“腰封王”现象,何尝不是当今文学生态扭曲的写照之一?记得几年前,王蒙在与80后作家对话时曾坦诚地指出,80后作家“没有昨天”,引得社会深思。王蒙这里所指的“昨天”是对历史人文的丰富积淀,这是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优势。当然,真正的文学具有强大的包容能量,不仅要有渊博的历史人文知识,还必须勇于将敏感的触角伸向现实。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造访中国时也指出,“文学是对现实的批判,是一种变化和变革”,“文学应具备社会意义,不应远离政治

65、,不应远离社会”。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学至少不应回避现实,不应缺少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影视的文化载体只能拿历史说事,在戏说与穿越中猎奇解构,透支或扭曲历史,这肯定不属于健康的文学生态。莫言倘若能得诺奖,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即便莫言获奖,一个奖项也并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相较于莫言可能获奖的亢奋喧嚣,最应思考的倒是,这是现实文学生态下的偶然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良好开端呢?12.作者认为中国当下的文学生态存在着哪些不健康的问题?试作简要概括。答:_答案近年来的获奖作品难以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传统文学奖项遴选出的作品难以赢得读者),文学批评之风萎靡堕落,回避现实(在戏说与穿

66、越中猎奇解构,透支或扭曲历史)。13.作者是怎样看待莫言可能获得诺奖这一问题的?请简要列出作者的观点。答:_答案我们乐见其成;但不应过度亢奋;而更应关注国内不健康的文学生态;即使获奖也可能只是一个特例,未必能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读书忌鲁迅读书有“忌”,就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果可就不同了,这两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

67、一不止。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自代北入京记。有些地方极有重量,抄几句在这里“其首顶一柳筐,以盛马粪及木炭者,则皆中华女子。皆盘头跣足,垢面,反被毛袄。人与牛羊相枕藉,腥臊之气,百余里不绝。”我想,如果看过这样的文章,想象过这样的情景,又没有完全忘记,那么,虽是中郎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因为这实在比中郎时代的他们互相标榜还要坏,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

68、34年11月29日中华日报动向。中郎:此指曾官拜吏部中郎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4.请概述文中作者对待当时盛行阅读明人小品的态度。答:_答案肯定其空灵闲适,但因为其不利于当前读者认识现实的严酷,所以还是不读为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

69、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了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的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

70、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选自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15.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答:_答案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知识储备(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

71、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

72、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有: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有人物、景物描绘之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

73、文中的观点态度。3.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来获得。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全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一、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

74、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示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3题D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75、比对: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示例:(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3.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

76、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示例a:(2012江西卷第7题B项)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原句: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比对:原句中有“可能”一词,到了选项中删去了该词,性质就起了变化:或然变成了必然。示例b:(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句:利用磁共振进

77、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即时小练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C项)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原句:“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在科技

78、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比对结果:()理由:原句用了“选择”一词,到选项中换成“修正”,这就改变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科技黑箱的作用与原文不一致。2.选项:(2012湖北卷第6题A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原句: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比对结果:()理由:选项比原文多添了“在思想上”限制语,这与原句的观点不一致。3.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

79、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词语,把或然变成了必然。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

80、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示例a:(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示例b:(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81、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比对: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即时小练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2.选项:(2012浙江卷第9题D项)只有纠正

82、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完全不合原意。3.选项:(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D项)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原句: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

83、并提。比对结果:一致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示例a:(201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

84、“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比对分析: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示例b:(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

85、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比对分析: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即时小练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2湖南卷第14题B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原句: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选项说法太绝对,既

86、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识。2.选项:(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如何分析概括间接、分散、含蓄的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

87、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

88、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学新时髦。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译成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

89、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说出了作者的其中一个观点,却因“疗效”一词而使答案正确性大打折扣。因为本句是比喻说理,须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直白性说法。另外,该生没有注意“另一方面”的层次性,漏掉另一答题点。现场答案2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

90、把作者两方面观点答得较全,只是在概括第一方面观点时不准确,原因在于只摘引了下一节的句子回答,未结合下文,对“一锅煮”“剩下浓汁”关键词把握不够。请修改为满分答案_答案作者认为鼓吹者一方面杂糅了儒道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其价值。解析分析该句作者的观点,一要注意该句的比喻特点,二要注意“另一方面”的并列关系。方法一: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1.整体把握主旨。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借助于这些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2.利用“显性因素”。所谓“显性因素”,是指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词语、点睛之

91、笔、主要修辞方法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的意义及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挖掘潜在信息。考生要善于从小处入手,挖掘潜在信息,如文章出处、写作时间、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等,做到探幽发微,仔细辨析。4.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意图。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议论性文字,推究材料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关系。5.综合分析鉴别。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各个段落、层次中,渗透在字里行间。因此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离不开综合分析。6.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赞成或反对,作

92、者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否定的。因此,在面对此种情况时,要学会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方法二:掌握几条具体方法1.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较为集中的句段、隐含观点态度的句子进行“重锤猛敲”,作细致而精准的揣摩与分析。示例: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悲愤出诗人”所持的态度。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

93、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分析:全文的观点态度都集中在这一段中,而且表述委婉曲折。因此,必须对该段作准确细致的分析,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提炼。细读该段,抓住“同时”一词,可以看出该段的两个层次。前一层次再抓住“只反映并非”“不能绝对地说也不能认为”,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有利条件。后一层次抓住“也不能”“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而是”,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动力。然后,从作者对“悲愤出诗人”的两面分析,不难提炼出作者“辩证地看待”这一基本态度。参考答案作者认

94、为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悲愤出诗人”:一方面,个人的不幸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没有悲惨遭遇的作家也未必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此外,“以天下为己任”而产生的伟大的“悲愤”之情,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2.要会对形象化描写或一般记叙性的文字概括归纳,提炼出议论性的表达文字。如“现场矫正”中那个句子就是如此。3.要会从反面否定句中得出正面、肯定的结论。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

95、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选自2008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风干的名著)1.从本段文字看,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答:_答案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写本,而要认真阅读原著,受到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解析作者的态度分两方

96、面,一是对名著改写行为的否定态度,二是正面提出正确的做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说林冲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如果林冲生活在现在,他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幸福和成功的中产阶级的一员。林冲的可爱,就在于“可靠”。他是一个可靠的丈夫,一个可靠的朋友,一个可靠的下属和同僚。他不会轻易动情,但一旦选择了某位女子他会为其一生负责;他一旦成为你的朋友,你可对他托付一切;对上司对同僚,他会永远抱一种有距离的尊重,他会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而不轻易涉及人事上的是是非非。 林冲是个优秀的军事教官,不但业务水平出众,而且没有野心,不与官场的大多数人

97、同流合污。尽管他精细过人,但还是着了高太尉的道。高太尉、陆虞候正是利用林冲忠于职守、同情弱者、热爱本职的“软肋”,才能诱骗他进了白虎堂。火并王伦,林冲为了梁山的大业,甘愿被吴用利用;晁盖死后,梁山群龙无首,又是林冲出面力主宋江代理老大的位置,避免了梁山的分裂。两次梁山发展最关键的时刻,都是林冲立了大功,而且不为私利,功成身退,低调行事。当王伦要他杀一个无辜的路人来做“投名状”时,走投无路的林冲一定心怀异常的悲痛,一个遵纪守法的朝廷军官,不得已上了梁山,还要滥杀无辜才能被土匪接纳,必须在精神上自虐与自污方可为匪!对一个爱惜羽毛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后来他遇见了杨志,两人不分胜负,“投名状”到底没有

98、拿来。这是施耐庵对这位真男子的爱护。林冲,即使落了草,至死他的品行都是高洁的。 林冲这样的真汉子,如果生逢其时,完全可以建功于边庭,立千秋万世不朽之名;或者即使不能被重用,在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里,也能凭自己的本事、自己的品行赢得尊重,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可惜他生活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一个淘汰良民的社会,一个扼杀精英的社会,一个必须牺牲人性才能生存显达的社会。尤其像林冲,做一爱岗敬业的职业军官不可得,做一爱家护妻的好丈夫而不可得。他要么像陆虞候、富安那样,牺牲自己的良心,自己污辱自己的品行,巴结权贵以求显达;要么就只能去当杀人放火的草寇。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让他选择。这是林冲的悲哀,也是大宋的悲

99、哀。2.本文认为施耐庵对林冲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林冲持什么态度?引用金圣叹的话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本文认为施耐庵爱护林冲的高洁品行,不让他的精神受虐受污。(2)本文作者赞叹林冲的为人行事,感慨林冲的不幸命运。(3)金圣叹的话既充分肯定了林冲的品行,也表达了对其能够成就事业但也会遭遇磨难的忧虑,总领全文,是本文作者观点的依据。一、客观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境与象 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

100、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

101、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102、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

103、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常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

104、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有删改)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

105、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答案BC解析B项“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项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2.下列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常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

106、样的。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答案B解析A项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项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项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规范导引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

107、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

108、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的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颠倒错位:命题者把

109、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改变范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以偏赅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

110、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二、主观简答题(一)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题(201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

111、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

112、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

113、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3.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答:_答案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解析此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之上,把文本分成两层,再把各层中的内容要点

114、分析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加以表达。规范导引1.审题其要点有二:一要审该词语(概念)出现的地方,尤其是最先出现的地方,它们往往是答题要点出现的地方。如果考查的是该概念的外部特征,则其特征表现在多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要注意找全找准有关信息。二要审该词语(概念)的词性,看它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还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等),以便确定答案语言组织的词性结构。2.答题(1)特别强调答题的整体观念。因为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环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特别强调整体把握,认真

115、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2)答案组织的语言形式应与该词语的词性保持一致。答题模式一般为:该词语(概念)是指(稍大于原概念的中心语) 该词语(概念)表面是说实际是说该词语(概念)形象地(深刻地)表达了(阐述了)该词语(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

116、,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

117、赏啊!”(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4.联系文意,理解作者在文中结尾处的赠语的含意。答:_答案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只有带着欣赏的眼光细心去品味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情趣。所以,作者奉劝读者要放慢生活的节奏,欣赏生活的美好。解析该句放在文末,是个结论句。理解时除抓住句子本身的含意外,还要注意上文,写出原因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临床教授凌锋闻讯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迅速将预后告知了史夫人陈希米。没有太多的解释,陈希米告诉凌锋,放弃一切介入性的急救举措。陈希米说,这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随后,

118、陈希米郑重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和捐献肝脏和角膜的文件“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9个小时后,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开始工作,铁生的生命依然在延续。由于活体器官供给的匮乏,贻误了一大批完全可以通过移植手术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病友。凌锋教授十分动情地说:“史铁生23岁就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我们一样站起来,但是,他的死让他高高地站了起来,而且站到了中国人的道德高坡上。”当今医疗技术尤其是急救技术登峰造极,消费主义甚嚣尘上,金钱加心肺复苏术、肠外营养等技术可以让植物人延续生命若干年,这种插满管子的生命延续不仅充满着痛苦,使得生命缺乏尊严和质量,而且大量消耗社会资财。据统

119、计,人们一生中的医疗花费,八成用在死前一个月的救治中,最终依然是充满痛苦、无奈地离去。我们不应该反思死亡的方式吗?我以为,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我们完全可以像他那样踏上生命的归程。(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5.“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这句话有何深刻内涵?答:_答案史铁生的死,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和质量,节省了大量的资财,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句话还包含了作者的忧思和呼唤。解析抓住关键词“示范”,再联系语境解析“示范”的具体体现。规范导引1.审题理解句子含意题的审题主要审以下几点:(1)审该句所在的有效阅读区间,主要结合文意和句子位置确定阅读区间。(2)审该句的特点:关键词语是什么,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120、表达有无特色。2.答题(1)答案组织要有法摘录法:适当摘录原文相关词语作答。改写法:根据题目,将原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稍加改动或变换,使之符合答案要求。翻译法:那些含有比喻手法的句子或带例证特色的句子,可以采用翻译的方法诠释它们,说出该比喻的本体或想要证明的观点。(2)答题要规范要点题。在开头可用“某句理解如下”形式。要分点。句子含意题答题要点很少有一个的,一般是二至三个,故要分点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用小序号标出。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三)分析概括论述层次思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崇尚简单国风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

121、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

122、形成的。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

123、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答:_答案首先,由刘大櫆的话引出关于“简单”的话题。其次,从“至善至美皆简单”“简单是美德”“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明确志向会坚定”三方面论证为何要崇尚简单。再次,论述了让生活简单一点是摆脱金钱崇拜带来的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崇尚简单”的结论。规范导引1.审题

124、论述思路题的一般设题方式为: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2.答题(1)它首先是一个概括各段要点的过程。答题时首先要把各段要点组织进答案中。(2)它又不是简单地概括各段的要点,它有一个合并段落、划分层次的过程。答案既要能反映段落要点,又要能反映出层次来。(3)答案组织一般用“先再后”“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这样的序数词组成一段要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简洁的话。(4)特别要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总之,那些表示承接顺序的词语如“先再次后”等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词的使用,

125、它必须能反映出层次、联系、顺序来。(5)特别注意:概括全文论述思路不要模式化,不要动辄“开头提出论点”之类的语言,一定要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出发,如有的驳论文开头就是“开头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力避答这类题的误区:层次划分不清,段意概括不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与上述的孔雀升高等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做题目,要求画师既含蓄又准确地表达诗意。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标准。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南宋时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艺术意境。从马远

126、、夏珪等南宋许多名家的山水小品如深堂琴趣、寒江独钓等来看,这一特色极为明显。它们大都是在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迥异。它们在对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调诗意。比起北宋的意境,南宋山水画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更小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更精巧细致,抒情性更浓厚、鲜明。像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空间感非常突出,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南

127、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7.请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答:_答案举马远和夏珪的例子提出观点“诗意追求特色明显”。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与北宋山水画对比剖析,进一步阐明这种特色。得出南宋山水画已发展到第二种艺术意境的结论。解析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总分总”不可。规范导引篇是放大的段,段是微缩的篇。基于段与篇的内在联系,因此梳理、概括段内论证思路同全篇差不多。只是有几点要特别强调一下:确定该段中心很重要;理清内部层次兼及理解论证方法,因为论证层次与论证方法

128、密不可分;注意与上下段间的衔接。(四)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文章观点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借鉴前人和别人的东西,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然而,文化价值观念是无法按照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可以把文化价值观念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剥离出来,抽象地加以继承。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念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人所热衷的某些主导性价值观念就是欧洲社会在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文化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例如,其中的人权是对神权的抗议,理性和科学是对宗教和迷信的抗

129、议,平等和个性是对身份等级制度的抗议,自由、民主和博爱是对专制政体的抗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中国人把这些价值观念从欧洲人那里移植过来时,乍看起来,抽象继承的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实际上被继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整个人文精神都发生了畸变。换言之,抽象的继承方法注重的只是文化价值观念表面上的移植,完全忽略了这些观念在移植到现代中国社会后其内涵上的走样、变化,甚至变质。8.请概括材料所论述的主要观点。答:_答案文化价值观念不能用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

130、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

131、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

132、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

133、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9.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25字以内)答:_答案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解析虽说第一句为中心句

134、,但它与后面两句内容并不一致,没讲清楚“文献综述”的问题所在,故要将后面两句也概括成一个要点。规范导引1.审题信息题、概括题的审题除审清要求外,关键是审答题区间。要利用题干关键词语(题干标明答题区间的词语和要筛选概括的词语)快速准确锁定答题区间,划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2.答题(1)掌握整合信息的三种方式:把分散在全文各处的重要信息筛选之后,直接分条罗列;根据题目要求把原文语句进行简单的转化,如改变叙述角度或方式;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合并、抽象、概括,转化组合形成答案。(2)掌握概括的两种基本方法:摘要概括,摘取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但它与摘抄有着本质区别。抽象概括,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

135、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与抽出,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3)树立要点意识和多点意识。所谓“要点意识”,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多点意识”,就是信息筛选题、要点概括题,答题要点很少有一个的,一般有两到三个,答题时尽量筛选,多想一下。(4)善于聚“点”成“面”。从原文中摘录出许多要点,这只是概括要具备的材料,即一个个“点”;然后把这些“点”归纳,综合成“面”,“面”后再有“点”,这样的答案较为理想。(五)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麦当劳化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着美国社会,而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这种原则在逐步

136、主导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麦当劳化不仅影响到餐饮业,也影响到教育、工作、医疗、旅游、食品、政治、家庭生活,事实上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其他方面,甚至是现代人的个性发展,向最根本的人性发起进攻。但现代人标榜自己追求个性、追求解放、追求自我、追求标新立异、追求时尚,怎么可能陷入麦当劳化的俗套之中呢?现代人一刻都没有停止追求个性的脚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是与别人不同的,我们要追求自我。所有的个性都笼罩在一张巨大的薄膜之下,让人难以看清。我们追求个性化为什么得到的是类型化、模式化、标准化?难道个性化的追求仅仅是在婚纱摄影中增加了几个标准化POSE,手机中多几幅非主流的图画或铃声,网络聊天时多几个可选

137、的GG、MM、TMD、FB的语言符号或表情脸谱,还是在订制衬衫西服时让生产车间在袖口或领口绣上自己的名字作为logo?生活风格原本是一种属于个人的事物,然而在工业化与现代化之后,风格开始失去其独特性。为什么从追求个性的起点出发却到了个性麦当劳化的终点?10.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对“麦当劳化”的什么态度?答:_答案事实论证,采用反问形式说明麦当劳化后人们所谓的追求个性,其实还是逃不脱类型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框框;表明作者对麦当劳化的反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看文化热王小波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

138、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

139、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

140、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

141、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1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答:_答案(1)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2)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12.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答:_答案这次文化热是把伦理道德当文化,再这么热下去,就会越走越窄,把伦理道德的细枝末节当文化

142、,而真正的文化就没有了。规范导引1.审题审题主要是审清题干要求,以此确定阅读区间。须看要分析概括的是全文还是局部,“局部”又分布在文中哪些(个)地方;要分清问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是文中其他人的观点态度。2.答题(1)答题方法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中心句、结论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直接提取。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有所显现、蕴涵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的,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2)答题规范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 放在答案之首。要分小点。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定要分小点回答。如果题目没有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要分类别。对于观点态度较复杂的试题要善于按类别来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叠和交叉。- 3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