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测评(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江西南昌一中月考“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A制定了1954年宪法B颁布“共同纲领”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
2、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阶级成分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D“包产到户”广泛实施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
3、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对此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2021新疆吐鲁番高三模拟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
4、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观察下表,它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川沙地区私营工业简表年份户数占工业总产值(%)195321171.31195511849.64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很多私营工业转为军需生产B土地改革深入发展,很多私营业主回家分田务农C实施“一五”计划,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8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
5、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此时的同仁堂()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10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
6、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和政府()A认识到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平衡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目标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11这次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却滑向了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上述文字最有可能选自()A“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B人民公社制度是如何消亡的C研究“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D“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2“粮
7、、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困难局面,党和国家()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31963年7月,雷锋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标题是红色中国:成为那颗螺丝钉,报道中称: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士兵,在他去世后,人们才通过日记发现,他是一个谦卑且令人敬佩的“毛主席的学生”,他立志做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为党和主席工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企图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B美国欲通
8、过雷锋了解红色中国C雷锋精神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D美国借机示好中国以联合对抗苏联14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47.4%”。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C邓小平进行各方面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15卡特(时任美国总统)1978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们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谈起了党的三中全会的结果现在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
9、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上述言论表明()A中美关系正常化契合中国现代化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中美正式建交D美国选择建交时机主动配合中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钢铁产量增长统计表产品名称单位1952年1957年1957年比1952年增长(%)钢万吨135535296.3生铁万吨193594207.8摘编自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材料二1953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城镇人口增加,加上灾民,全国吃商品粮的人口将近两亿。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棉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
10、要求超过了粮棉油的增长速度。史天胜、马建红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简明教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重要意义。(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背景及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1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和1956年,政府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渐开展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
11、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7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国家的社会动员及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8分)18万隆会议精
12、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
13、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7分)(2)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国家财经好
14、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60年代实行“八字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持续恶化20世纪7 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12分)综合测评(九)1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
15、依据材料中“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变通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故答案为B项。A项,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符,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立国之初”不符,排除;D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与“根本大法”不符,排除。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权特点。材料中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被吸收进新政权,有些人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我国实行的
16、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主人士被吸收进新政权,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任何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答案:A3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很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符合“土地占有比重”数据的变化,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是在1956年底,故B项错误;1958年,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故C项错误;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故D项错误。答案:A4解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美国的侵略
17、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彭德怀于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答案为A项;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正确决策,不是不明智之举,排除B项;C项中的“侵略朝鲜”和D项中的“称霸世界”均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5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依据“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故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材料
18、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答案:B6解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A项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是日内瓦会议,B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一边倒”,D项排除。答案:A7解析:结合表格中1953年和1955年私营工业的户数及其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可推断出这是“一五”计划中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8解析: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和平赎买,最终实现形式是公私合营,所以这时的同仁堂归国
19、家所有,乐家可以得到部分利润,故选B项。答案:B9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C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答案:D10解析:根据材料“农业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党和政府认识到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平衡,故选A项。答案:A11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滑向了非理性的歧途”“唯意志论
20、”“赶超战略”等可知,这次运动是指“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故选A项。答案:A12解析:根据材料“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选D项。1953年我国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排除A项;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排除B项;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美国对
21、中国进行外交封锁,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其目的是通过雷锋了解红色中国,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60年代前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不会出现美国示好中国以联合对抗苏联,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故选C项。答案:C1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A项正确;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项错误;C项说法
22、错误,排除;美国选择建交时机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而非配合中国,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第(1)问,从国家政策和工业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原因及意义。第(2)问,“背景”结合国家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措施”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作答;“结果”从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原因: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2)背景: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粮棉油供应严重短缺。措施:一方面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和
23、建设的顺利进行。17解析:第(1)问,可据材料中“数十万名”“各地区、各行业”“等行业比例较高”“女火车司机女工”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第(2)问,围绕“劳模”的作用,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精神楷模”“开创社会风气”等分析得出。答案:(1)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有大量女性劳模。(2)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18解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1)“新态势”,根据材料“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
24、异的万隆精神”可知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和外交思想日趋成熟;根据材料“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可知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现实依据”,根据材料“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
25、神的现实意义从维护亚非国家主权与利益、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外交思想日趋成熟。(2)现实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现实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19解析:根据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可拟论题为“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状况,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再结合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外交状况进行阐述。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状况,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也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状况,而外交又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