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夯基提能卷短平快保底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将()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B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C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削弱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2016年8月17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上面直播考古实况,直接向公众展示西洋楼遗址区的远瀛观考古现场,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近距离”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直播考古实况()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对了解中华文化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A B C D3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剧已不再局限于客厅,多屏观看成为常态。这进一步佐证了()大众传媒的发展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A B C D4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承认各国文
3、化有优劣之分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A B C D5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这说明()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6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
4、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A B C D7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吸收其积极成分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C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D在文化交流中对外国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8蟠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
5、掘其经济价值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C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9“歌剧虽是舶来品,但一味地模仿西洋,永远成不了威尔第(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西洋歌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宝库更不能丢。”下列各项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孤芳独美,固守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 B C D10一位美国评论家在对中西绘画艺术结合进行评判时曾这样说,当一个在本土文化和传统风格熏陶中成长的艺术家尝试将传统与异域文化嫁接在一起时,只有极少数是可行并取得成功的,更多的是不仅没有产生新的品种,反而退化
6、变质而引发刻意的矫情之作,或离奇的怪诞画风。这说明成功的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博采众长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A B C D11在回答记者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李克强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A全民阅读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
7、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C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阅读能力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12网络神曲大闹天宫加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不仅在高潮部分加入京剧唱腔作为升华,在旋律中也将多重乐曲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在网络上首发后蹿红。神曲大闹天宫的成功()源于其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印证了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印证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源于其能够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
8、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的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情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4分)(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
9、节日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当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12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什么。(12分)14“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将“和”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原则,主张“协和万邦”。也有外媒评论说,中国的“贵和”思想更多地带有传统的厚重外衣,而现代的通俗理解稍显困难;中国的“贵和”思想中国人人都能理解,却缺乏国际化的生动诠释,其他民族在理解上总存在隔膜;中国的“贵和”思想更多停留于思想层面,而缺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普通民众的身体力行的生动表达。“贵和”思想
10、需要得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让传统“贵和”思想在今天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24分)创新探究卷稳准巧得高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各国文化年,同时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年,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色彩斑斓,更加见证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回答12题。1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这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消除文化差异的前提A B C D2尊重文化多样性
11、必须首先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这是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 B C D3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贯穿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携手东盟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加强亚欧大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各国都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A B C D4互联网催生了网络
12、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 B C D5古典诗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在微信、微博和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以下对于古典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不存在不合时代发展的封建遗存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理应
13、全面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古典诗词应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A B C D6“戒急用忍”是康熙题赠给雍正的处世箴言。作为一个古为今用的正能量文化主题,“戒急用忍”也适用于当代人生活、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这体现了()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A B C D7孔墨老庄,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华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华
14、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B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思想只要对立就可以走向统一D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8“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地是()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B对春节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9“诺奖落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协作会战兴,递
15、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这首浪淘沙诺奖生动描绘了屠呦呦经过艰苦探索,使传统中医药焕发出无限青春的过程。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 B C D10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是产生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应用知识。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国要成为“头脑国家”,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动地接受知识,积极地应用各
16、种知识A B C D1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启示我们,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体味文化,固守经典求同存异、独树一帜尊重多样、借鉴交流A B C D12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针灸逐步走向世界。但是,目前国际上将中医针灸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脱离,淡化中医理论、经络理论对针灸的指导作用,针灸面临着“去中国化”。这启示我们发展针灸()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C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王义”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13材料一中华国学经济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17、。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1)请运用文人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18分)材料二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 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1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2)请你结合材料二,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这一问题设计两条标语,并阐述其文化生活知识依据。(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
18、要求。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给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24分)周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夯基提能卷短平快保底
19、分1C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对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利,对繁荣世界文化也不利。2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舍去;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舍去;通过微博、微信等直播考古实况,让更多的人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有利于让公众了解中华文化的演进,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活动来实现,符合题意。3A错误,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错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电视剧从客厅走向多屏观看,充分体现了科技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也体现了大众
20、传媒的发展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符合题意,都入选。4A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正确。错误,没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说法错误。5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传统习俗的改变,而不是其稳定性,A不选。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正确。传统习俗具有稳定性,会因时而变,但不会经常变化,也不是不可捉摸,C、D观点错误。6C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才能起积极作用,表述错误。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故选C。7D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
21、题。A、B、C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D说法不科学,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效果,且题中讲的并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故答案为D。8C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说明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正确。A说法错误;B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D错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9C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一味地模仿西洋,永远成不了威尔第”,强调学习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西洋歌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宝库更不能丢”,强调既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又要继承传统,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符合题意。“各
22、美其美,美人之美”是说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与题意相符。是守旧主义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10D材料说的是中西绘画艺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如何正确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借鉴,故D正确;没有针对中西文化结合产生的问题,不符合题意。11B李克强提出“全民阅读”,这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让更多人去阅读,这说明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B正确;A中的“直接的物质性影响”说法错误;C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12C神曲大闹天宫加入了更多的民族元素,在高潮部分加入京剧唱腔作为升华,在旋律
23、中也将多重乐曲融合,体现了;歌曲在网络首发后火速蹿红,是创新的必然结果,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错误;材料无涉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排除。13(1)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4分)(2)这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6分)在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习俗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习俗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3)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
24、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分)对于传统习俗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分)对于西方传统习俗要充分吸收其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4分)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解读和分析能力。该题材料简单,解答也相对容易。回答第(1)问和第(
25、2)问时,要先回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3)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根据所学知识一一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4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国的“贵和”思想要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在外交实践中践行这一思想,从而推动这一思想的传播和发展。(8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其他民族对中国的“贵和”思想的理解存在隔膜,所以中国在推广和宣传这一思想时,应更多地采用其他民族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促进“贵和”思想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
26、(8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针对传统“贵和”思想传统色彩更浓厚、现代的理解稍显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对传统“贵和”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并注入符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元素。(8分)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突出能力立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限定文化创新;其次结合材料,从社会实践、继承与发展、博采众长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创新探究卷稳准巧得高分1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为了提倡个性,而不是消除差异,文化因不同而精彩,排除,故选A。2B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说法错误。3A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不同文明之间能够通过一定途径平等对话,是因为文化
27、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故正确;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借助它开展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体现了;错误,一些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存在文化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C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主流媒体采用,这反映了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符合题意;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表述错误;“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采用”等,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符合题意。5D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正确;传统文化中存在
28、着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批判继承,说法错误。6B错误,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戒急用忍”也适用于当代人生活、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起积极作用,因此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稳定性的一方面,而不是因时而变的一方面,因此不符合题意。7BC说法绝对,思想统一是有条件的;材料中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表明思想文化运动能促进文化的发展,B符合题意;A、D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8BC中的“固守”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C不选;试题要求从“更深层次”角度回答问题,A、D只是表面现象,
29、B是人们对年味留恋的根本原因。9C中的“关键因素”说法错误;“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古方须赖科技成”表明符合题意;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A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所给信息的提取、解读和分析能力。“头脑国家”就是要不断创新,正确且符合题意;只说到接受和运用知识,而没有体现创造知识,不选。11C错误,“固守经典”是“守旧主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借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因此符合题意;中的“独树一帜”重在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12CA、D不是针灸面临着“去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针灸面临着“去中国化”表明发展
30、针灸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因此选C,不选B。13(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6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有利于让中小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6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以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6分)(2)示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分)珍惜粮食,从
31、我做起。依据: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需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实践,从我做起。(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等知识。回答第(1)问,在明确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这一知识限定后,可以确定应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途径等角度来分析问题。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作答时可先列标语,再思考这些标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也可先确定两个依据,再以这些依据为指导,去思考具体口号,只要依据与标语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即可。1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继承,并为传统“法治”思想注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6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建设法冶中国,要创新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6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建设法治中国,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6分)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建设法治中国。(6分)解析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包括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把材料与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说明怎样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