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413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董仲舒的新儒学解析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增长,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提供了经济基础。答案D2.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墨子解析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C项。答案C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在儒学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答案C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

3、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解析“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故选D项。答案D5.天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这一理论被汉武帝所接受,并将董仲舒的新儒学奉为正统思想。答案C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

4、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解析战国时期韩非主张君主专制,而汉武帝时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发展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答案D7.“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该引文的出处应是()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这应出自于春秋繁露,故D项正确。答案D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C.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D.

5、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根

6、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其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C.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D.这一思想有利于

7、巩固大一统局面答案B2.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反映。答案C3.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解析汉初经济困难,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期,经

8、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答案B4.史记李斯列传:“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汉书董仲舒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A.实行国家思想统一B.采用法家思想治国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禁绝一切学派思想解析B项只符合李斯的主张;C项只符合董仲舒的思想;D项说法太绝对;A项是其共同之处。答案A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

9、,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答案B6.“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战国时期的兵

10、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天人所同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反映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这种思想源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故选C项。答案C7.春秋繁露中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答案D8.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

11、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材料叙述了两层信息,前一层重视儒家,后一层重视法家,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儒法思想并行,故D项正确;秦汉时期法家思想一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存在重新崛起,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封国的威胁,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9.汉书董仲舒传中载:“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解析解读材

12、料信息,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即主张以刑辅德。故选D项。答案D10.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说明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说明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答案A11.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

13、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解析“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答案A12.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14、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材料“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中的霸道指的是法家思想,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材料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材料强调的核心意思,故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见下图)(1)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

15、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思想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儒术已大不相同,它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对此你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参考答案(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家思想与黄老之学并存,黄老之学占上风;从汉武帝到王莽时期,儒家思想独尊,但已混杂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东汉末年,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复兴。(2)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理解: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评价: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调试与再造,有利于文化的

16、丰富性和适应性;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夏六月,诏曰:“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

17、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摘编自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要遵守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另一方面,抑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