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5.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出A. 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B.
2、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2.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 互相吸纳融合B. 具有优劣之分C. 展开思想争鸣D. 具有不同传统3.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理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A. 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B. 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C.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特征D. 宰相职责是
3、辅佐皇帝处理政务4.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 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 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 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5.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A. 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B. 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C. 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D. 商人逐利意
4、识逐步淡化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D.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7.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A. 反对儒家思想B. 倡导经世致用C. 坚持以民为本D. 批判君主专制8.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
5、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A.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可能性B. 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C. 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D. 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9.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 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 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C. 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 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10.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损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
6、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C.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11.“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 主张中体西用B. 坚持三民主义C. 提倡民主科学D. 宣传马克思主义12.1920年,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决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
7、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 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C. 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潮D. 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13.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A. 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 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D.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4.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
8、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A. 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B. 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 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15.下表记录从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单位:亿元)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78年139730476.51984年321440730.5由上表可知我国A. 已经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 农业生产力水
9、平有质的飞跃C.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D. 工业化建设获得了资金积累16.1978年以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线,如汽车制造业。中外合资企业现在已居主导,许多国产品牌被市场淘汰。中国汽车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早已超过了国家计划控制的产量,并大量供应世界市场。这说明A. 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B. 外资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C.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D. 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17.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10、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18.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A.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 激
11、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B. 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C. 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D. 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2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A. 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D.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21.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记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
12、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A. 王权受到彻底限制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 工业资产阶级参政22.关于法国大革命,学者们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保守派学者认为“法兰西岂止丧失了旧政府,简直丧失了一切政府”。民主派学者则认为“这是公正的反抗,永恒正义的为时已晚的来临”。这两种观点都A. 否定革命的正面作用B. 赞同革命带来的变化C. 强调了革命的正义性D. 承认革命改变了法国2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四大自由。保留了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又加上了两个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两大新自由的提出A. 彰显了政府新的职能B.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3、C. 遏止了经济危机蔓延D. 突出了个人全面发展24.苏联建国前的沙俄时代,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1917年苏联建成后,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俄国就完成了工业化。其原因是A. 俄国优越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B. 苏联的集权体制激发了国家潜力C. 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苏联损失较小D. 苏联重工业路线高新技术更新快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
14、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
15、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这四个主体制度。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
16、,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发生变革的意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道: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伟大的历史学家或许我应该更广泛地说,伟大的思想家一是能对新事物或在新背景下提出“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人。“历史是要把过去的事件整顿为有先后次序的因果关糸请结合材料所述观点和所学知识,运用图中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展开阐述。(注:需运用以上全部历史事件)(二)选考题:共15分。
17、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题计分。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对领土狭小且海岸线漫长的日本来说,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数民众发现。在19世纪,日本的舆论一直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感知走向对国家认同的认识。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这个理念还能够被抹上神道的色彩。日本在一个军事统治阶级的领导下,士兵更倾向保卫一国的领土而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这一点与民族主义也有关联。
18、因此,日本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形成了民族主义,找到了一个协调文化传统与当下冲突的途径,即通过维新追求“富强”的道路。这一新发现的民族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自由主义”的宪法运动。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七七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即已考虑是否对日断交宣战问题。一旦对日宣战,双方处于交战状态,根据美国中立法,中国将无法得到美国的大批物资,而且占优势的日本海军也可封锁中国领海,使中国无法得到外援;断交后,日租界日侨可避入
19、其他租界,而中国在日侨民则必须回国。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仍“以如九一八时之状态为宜”。8月7日,国防会议虽确定抗战方针,但并未公开对日宣战。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为表达抗战决心,不失外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不迁都,对日抗战但不采取宣战绝交方式。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以代行宣战书的功能,表达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声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概述八一三事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对日抗战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20、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对日抗战不采取断交宣战方式的原因。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在唐代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
21、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出A.
22、 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封建”即实行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与残留的氏族势力妥协,从而达到巩固国家政权,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思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点,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C错误。【点睛】西周通过分封功臣、宗亲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的制度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23、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 互相吸纳融合B. 具有优劣之分C. 展开思想争鸣D. 具有不同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道家思想在哲学领域具有优势,这表明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传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并未体现两家相互吸纳融合;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道两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优势和特长,并未体
24、现优劣之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道两家展开思想争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理皇帝的家务。这反映出A. 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B. 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C.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特征D. 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答案】C【解析】【详解】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先秦政治的延续,故排除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根据材料“所以在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
25、务”,可见,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C。D项只反映了宰相一方面的职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排除D。【点睛】做历史选择题要根据材料内容,做到论从史出。四个选项也要注意除了与材料无关,或者本身表述错误之外,还有要比较哪个是最佳答案。4.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 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 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 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接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
26、学,排除A;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B;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5.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A. 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B. 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C. 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D. 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答案】A【解
27、析】【详解】从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得出官员提出士农工商都是国家根本,与原来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同,说明已经有了“工商皆本”的先进理念,表示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观念,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平等意识,C错误。商人的目标就是获利,材料体现商人的作用就是“积财货”不是商人逐利意识淡化,D错误。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D.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
28、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朱熹提出的,因此,题干材料“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地位的提升”中“四书”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地位上升,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因此,题干材料“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巩固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并没有取代“五经”的地位,也不会取
29、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故C错误。7.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A. 反对儒家思想B. 倡导经世致用C. 坚持以民为本D. 批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意思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用于治理天下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民用的,并没有空洞无用的言论。反映黄宗羲对古代学者的肯定,并未反映反对儒家思想,故A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反映了黄宗羲对古代学者著书立说的实用价值的赞颂,反对空洞无用的学说,体现了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故B正
30、确;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民用的书籍价值低于“治天下”的书籍,并未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可知黄宗羲赞颂的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中的实用价值,并未反映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D错误。8.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A.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可能性B. 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C. 推
31、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D. 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执行,严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所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A项正确。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的宗旨,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排除C项;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点睛】海禁政策是禁止人民海外贸易,不许下海出国。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种,有谓“尺板不得出海”。海禁政策的具体实施随着政策不同而有张有弛,一般认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灭反叛势力
32、,打击海盗和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等。9.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 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 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C. 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 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从“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和“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看出,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提倡新学,鼓吹维新”来看,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排除A项;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开启了思想启
33、蒙的先河不符合材料中时务学堂办学的主旨,排除D项。【点睛】时务学堂,是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创办的一所近代新式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时务学堂的办学历程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一方面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联系所学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内容来确定答案。10.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损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A.
34、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C.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表明当时具有民主革命意识的群众,容不得听到革命失败的消息,认为是报刊编者故意所为,为表达坚信革命同时对不利消息的抵触捣毁报社,表明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B错误。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实事求是的报道战斗胜利或失败,故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新闻造假,排除D。11.“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
35、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 主张中体西用B. 坚持三民主义C. 提倡民主科学D. 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不是强调民主制度和君主专制,而是强调思想文化,所以只可能是指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思想。故答案为C。材料强调的是与民主制度相配套的心理基础,所以不可能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A错误。从材料看不再热衷讨论民主政治,而三民主义是倡导民主政治,故排除B。材料是对中国民主制与君主制政体转变的种思想认识,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
36、。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12.1920年,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决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 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C. 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潮D. 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材料强调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促成1924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
37、成立不能体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合作,排除A项;国民革命的失败是因国共合作的破裂,故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国共合作,不是工人运动的高潮,C项错误。13.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共历史上首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A. 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 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D.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共历史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是在关
38、键时刻挽救了党和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为B。遵义会议是纠正了左倾错误,故A错误。中共八大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D错误。14.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A. 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B. 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 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39、革命双重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解放军通过接管占领区的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变成国有企业,具有反帝反封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所以说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故D正确。根据所学,我国接管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做法不是仿照苏联经验,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根据所学,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不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B错误。根据所学,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还没有制定,选项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15.下表记录从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单位
40、:亿元)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78年139730476.51984年321440730.5由上表可知我国A. 已经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 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质的飞跃C.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D. 工业化建设获得了资金积累【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表的时间是1978年到1984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粮食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效果显著,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显示产量提升,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飞跃,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金积累问题,排除D。16.1978年以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
41、,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线,如汽车制造业。中外合资企业现在已居主导,许多国产品牌被市场淘汰。中国汽车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早已超过了国家计划控制的产量,并大量供应世界市场。这说明A. 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B. 外资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C.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D. 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答案】A【解析】【详解】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进行中外合资大大促进中国汽车的发展,能够体现出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答案为A。材料不是强调外资占主导,B错误。材料看不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被削弱,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是汽车大国,不能看出是工业强国。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改
42、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17.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了古希腊的神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人的缺陷,这明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B正确。材料内容看不出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意识淡薄,C错误。材料看不出神话的影响削弱了民主的进程,D错误。【点睛】根据材
43、料中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寄托心灵和实现人文价值的港湾和渠道。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核心是指关心人的精神生活。18.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A.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14、15世纪意大利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人们对上帝
44、的追求处于次要地位,如材料所说的那样,表明当时的西欧人对商品经济的追求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故答案为D。理性主义出现在17世纪,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宗教改革在16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只提到市政机关的建筑,没有提到民主建设的构建,C错误。19.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 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B. 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C. 促进了西方人文主
45、义思潮兴起D. 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欧各国由于商业贸易上的需求,从而开始寻找前往亚洲的航线,航海家哥伦布客服重重艰难发现了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等,这些航海家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培根拿来做比喻攻克科学难题,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答案为A。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关内容,C错误。材料内容是促使人们进行探索新知识,而不是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D错误。2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
46、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A. 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D.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状况在18世纪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国家的发展,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14-16世纪,不符题意,B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不是启蒙运动,C错误。21.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记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
47、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A. 王权受到彻底限制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 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强调的是政治因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联系所学,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并利用控制的议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地位,使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符合题意。根据当时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仍掌握行政权,故排除A。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而光荣革命是在17世纪后半期,时间不符故排除B
48、。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要到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后,时间上不符,故排除D。除【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根据“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联系光荣革命后政治上的措施进行判断。22.关于法国大革命,学者们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保守派学者认为“法兰西岂止丧失了旧政府,简直丧失了一切政府”。民主派学者则认为“这是公正的反抗,永恒正义的为时已晚的来临”。这两种观点都A. 否定革命的正面作用B. 赞同革命带来的变化C. 强调了革命的正义性D. 承认革命改变了法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保守派对革命持否定态度,民主派持肯定态度,同时二者都认为革命
49、改变了法国,故D项正确;A项是保守派的主张,不是两种观点的共性,排除;BC项是民主派的主张,不是两种观点的共性,排除。2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四大自由。保留了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又加上了两个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两大新自由的提出A. 彰显了政府新的职能B.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C. 遏止了经济危机蔓延D. 突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新两大自由中,罗斯福提出应使公民“免于匮乏的自由”是指公民具有摆脱贫困、不受物质匮乏所困扰的自由,这实际上将保障美国国民基本生活的自由即生存权列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民免于贫困的责任,即政府
50、应采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这些是罗斯福新政中的政府被赋予的新职能,故答案为A。新的两大自由中,共同作用不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故B错误。两大新自由并不少罗斯福新政中遏制经济危机蔓延的措施,遏制经济危机蔓延主要依靠的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故C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并没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故D选项错误。24.苏联建国前的沙俄时代,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1917年苏联建成后,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俄国就完成了工业化。其原因是A. 俄国优越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B. 苏联的集权体制激发了国家潜力C. 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苏联损失较小D. 苏联重工业路线高
51、新技术更新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済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选项符合史实,故B正确。根据所学,苏联建国前沙俄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不是优越,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根据所学,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损失较小,但这不是工业化快速完成的原因,故
52、C错误。根据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其他工业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是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
53、持办法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
54、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这四个主体制度。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发生变革的意义。【答案】(1)新特点: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
55、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2)新发展:救助制度化、体系化;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解析】【详解】(1)新特点:从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得出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从材料“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
56、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材料可以看出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同时从侧面证明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2)新发展:本题解答抓哟从实施救济主体、救济形式、制度完善等方面分析。从材料“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救助制度化、体系化;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
57、到87%和63%。”可知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根据所学并联系材料,从救济制度对民生、法治、深化改革等方面分析即可。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道: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伟大的历史学家或许我应该更广泛地说,伟大的思想家一是能对新事物或在新背景下提出“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人。“历史是要把过去的事件整顿为有先后次序的因果关糸请结合材料所述观点和所学知识,运用图中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
58、展开阐述。(注:需运用以上全部历史事件)【答案】示范: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种因素促成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变。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一战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一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环境,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为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
59、义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所述观点和所学知识,运用图中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展开阐述根据要求按照材料中“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结合关键词”第二次工业革命、十月革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定主题即可,要确定一个主题思想,就是通过这些事件达到最终的结果,可以从中得到主题如“历史发展的因素促成世界和中国的巨变”,然后加以阐述,在阐述中应立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決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相关事件的联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联系的建构。(二)选考题:共15分。
60、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题计分。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对领土狭小且海岸线漫长的日本来说,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数民众发现。在19世纪,日本的舆论一直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感知走向对国家认同的认识。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这个理念还能够被抹上神道的色彩。日本在一个军事统治阶级的领导下,士兵更倾向保卫一国的领土而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这一点与民族主义也有关联。
61、因此,日本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形成了民族主义,找到了一个协调文化传统与当下冲突的途径,即通过维新追求“富强”的道路。这一新发现的民族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自由主义”的宪法运动。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主要因素:民族危机的刺激;文化选择相对自由;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中下级武士领导维新运动。(2)影响:推动日本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崛起为东方强国;日本教育和军队强调效忠天皇;巩固了日本
62、近代天皇制度,保留大量封建专制残余;推动日本踏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数民众发现。”可知民族危机是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震动。”可知日本文化选择相对自由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可知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二;根据材料“日本在一个军事统治阶级的领导下,士兵更倾向于保卫一国的领土而
63、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可知中下级武士领导维新运动是日本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三。(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日本民族主义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民族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封建专制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等因素。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七七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即已考虑是否对日断交宣战问题。一旦对日宣战,双方处于交战状态,根据美国中立法,中国将无法得到美国的大批物资,而且占优势的日本海军也可封锁中国领海,使中国无法得到外援;断交后,日租界日侨可避入其他租界,而中国在日侨民则必须回国。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仍“以如九一八时之状态为宜”。8月7日,国防会议虽确定抗战方针,但并未公开对
64、日宣战。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为表达抗战决心,不失外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不迁都,对日抗战但不采取宣战绝交方式。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以代行宣战书的功能,表达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声明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概述八一三事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对日抗战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对日抗战不采取断交宣战方式的原因。【答案】(1)主要活动:八一三事变前,国民政府避免事态扩大,虽确定对日抗战方
65、针,但未公开对日宣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决议不迁都,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2)原因:断交不利于中日外交交涉,容易造成外交被动;宣战会使中国无法得到外援;自卫抗战声明书具有代行宣战书的功能。【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8月7日但并未公开对日宣战。”“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表达了中国抗战到底决心。”从八一三事变前确定对日抗战方针,但未公开对日宣战和八一三事变后,不迁都,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分析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一旦对日宣战而中国在日侨民则必须回国。”和所学知识从断交不利于中日外交交涉、使中国无法得到外援和自卫抗战声明书具有代行宣战书的功能等分析。29.【选修4
6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在唐代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
67、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答案】(1)唐朝日益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激化了社会矛盾;一些将领对藩镇用兵,在平叛战争中立功。(2)直面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敢于揭露问题和批评朝廷,体现了正直无私的创作品质;歌颂评判中立功的将领,希望国家统一,升华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文
68、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从李商隐诗中揭示的“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 等,可知那个时代国运走向和各种社会问题;从“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可知他的创作素材来自社会现实的具体存在,并由此得出正面的背景要素。(2)根据材料“涉及政治、民生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可得出其创作内容、风格;根据材料“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敢于揭露问题和批评朝廷的做法,可知其正直无私的创作品质;根据材料“李商隐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可得出其政治主张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