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本 概 览结构图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实例分析:守城胜利攻城胜利类推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考 点 聚 焦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的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方法:对于一词多义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故”“固”“或”“间”“为”“亡”等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例题: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居 居天下之广居()
2、居天下之广居()答案:居住;住宅。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3)池非不深也池:(4)委而去之委:(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多助之至至:(7)亲戚畔之畔:却积 累 运 用这护城河放弃使定居下来极点同“叛”,背叛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2)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3)以 天 下 之 所 顺,攻 亲 戚 之 所 畔,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胜 矣。/积 累 运 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u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u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亲戚朋友都背叛他。(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u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_积 累 运 用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D积 累 运 用5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三个含有“至”和“寡”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积 累 运 用示例:止于至善、至高无上、如获至宝示例:兵微将寡、沉默寡言、孤陋寡闻6根据提示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章最后分析“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情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积 累 运
4、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 内 精 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题目。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C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凭借天下百姓都来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课 内 精 读8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
5、么?“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课 内 精 读10.孟子一书说服力极强,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分析其语言特色。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课 内 精 读课 外 品 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6、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课 外 品 读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所恶勿施尔也 所恶:(2)兽之走圹也走:所厌恶的东西(事情)跑课 外 品 读1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u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
7、就一定能胜利。_课 外 品 读1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课 外 品 读1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课 外 品 读1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课 外 品 读【乙文参考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去了天下的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到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而已。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原野上奔跑一样。”课 外 品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