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反思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90页例5,是在学生掌握了“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例5的单位“1”具体数量未知,而且条件单位“1”不断变化。教材选取了“某种商品4月份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这件商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这样一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提供商品的具体价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一问题在思考方式上和“分数除法”中例7很类似。教材注重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之困:1. 在“阅读与理解”时发现,按照“要求涨幅或者降幅,就是要知道前后的价格
2、”这样的常规思路,遇到了3月价格未知的障碍。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另一部分学生会直接利用“降20%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错误结论;2. 为什么假设的数据不同,结果却一致?为什么降价和涨价都是20%,商品的价格最后却发生了变化?先涨再跌和先跌后涨一样吗?教之困:1. 对于第一类学生,如何引导他们采用假设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2. 对于第二类学生,如何让他们理解“降20%再涨20%”的区别?教学建议:1.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不管学生出现哪种想法,都要引导他们沿着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如,对于第一类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
3、:如果这种商品3月份的价格已知,你会不会解决?对于第二类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想办法证明其结论,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假设一个具体的价格加以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第一类学生就有机会去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第二类学生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探究过程。2.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学时,我们可以围绕“到底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的幅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教学。“阅读与理解”环节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你会直接解答吗?有什么困难?“分析与解答”环节思考:不知道3月份的具体价格,我们怎么办?当学生提出可以假设3月份的具体价格为100元或者其他数值时,提问“还可以假
4、设其他数据吗?”通过假设不同的数据,对结果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假设的数据不同,结果却一致?如果假设价格为“1”,结果还会一样吗?为什么降价和涨价都是20%,商品的价格却发生了变化?如果涨跌的幅度是一致的,那么先涨再跌和先跌再涨一样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降价20%和涨价20%是相对于不同的量而言,因此虽然降价和涨价的相对比率相同,但降价和涨价的绝对数值却不同;不同的假设却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3月的价格多少并不会影响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抽象的“1”,这个“1”不是1元,但可以代表1元、100元、1000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回顾与反思”环节思考: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怎么计算?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此时5月的价格是0.96a,和3月的价格相比,(a-0.96a)a=4%,通过用字母代数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和a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及内在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