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浣溪沙【教学内容】教科书 P115 内容。【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2. 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二、走近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2. 感受创作冲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3. 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三、内容鉴赏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1)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
3、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2)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3)小结: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4、阴犹如昼夜不停地流水,匆匆向东奔流,一去不复返,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2)“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3)小结: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板书设计】浣溪沙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幽雅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反思】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