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2158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

2、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

3、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

4、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B. 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C. 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D. 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2.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B. “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 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D.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B. 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C. 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6、”,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D. 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创收渠道。【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

7、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8、,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鱼钓郑武文王铮担任住建局长的时候,已经有两任局长从这个职位上落马了。王铮已经58岁了,再干两年,就安全到站,光荣退休。王铮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定下规矩:无论是谁,都不能到他家里谈公事。双休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

9、熟人骚扰,带一个只有老婆知道号码的手机,自己开车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钓鱼。水库里钓鱼的人不少,都互不相识。王铮钓得安然自在。水库很大,库底自然卧了不少大鱼。有一天王铮运气特好,竟然钓到了一条足有几十斤的大鱼,王铮一抬没抬起鱼竿来,又抬还不行,只好带着鱼竿沿岸溜鱼,三溜两溜,脚下一绊,竟被鱼拖进了浅水里。王铮赶紧爬起来,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头也过来帮忙。王铮解嘲地说:“呵呵,我钓鱼竟然被鱼钓了。”初春的天气,风还刺骨。老头忙说:“我家就在附近,先到我家换身衣服吧。”王铮开始还推托,禁不住老头一个劲劝说。又一想,不过是一个农家老头,又实在冷,就去了。老头就住在旁边的村子里。老头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王铮换上

10、,又吩咐老伴把湿衣服烤上。然后拿出一瓶酒,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当然王铮没说他是干啥的,老头也不问。又一个周末,王铮钓够了鱼,就直接去了老头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是?王铮带了现成的食品和酒。老头也不推辞,又拉起了家常。一来二往,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喝酒正欢,老头拿出一幅画,说是祖上留下的,让王铮鉴定一下。王铮一看,是一幅秋钓图,画着一个老头在湖边钓鱼,岸上菊黄竹疏,秋风瑟瑟。立意很好,画工也好。只是落款不甚明确。王铮对画本无研究,只是看着顺眼,就连声说:“好,好”老头说:“一张破画子,这么旧了,咱庄户人没用,送给你当个玩意吧。”王铮说:“那不行,说不定挺值钱呢,你先去鉴定一下。”老头说:“

11、鉴定啥,以前就在屋里挂着的,脏成这样了。”王铮一看,不好再推辞,就收下了。回去以后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后来就直接挂办公室了。后来一段时间,市里要建一个国际会展中心,王铮忙得没时间去钓鱼了。投标那天,办公室进来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进来就打招呼:“王叔,你好,我是赵强,还认识我吗?”王铮一怔,看着有点面熟,没想起来。赵强一指王铮后面的画,说:“我住在水库边,您跟我爸是好朋友。”王铮的心里就有些不快,说:“你也来投标吗?”赵强说:“是啊,我也干工程。”王铮说:“那下午投标吧,同等条件下我帮你。”赵强说:“谢谢叔,中午一块出去吃饭吧?”王铮说:“那不行,我们有纪律。”赵强就没说什么,出去了。下午投标

12、,赵强中标。王铮也和三个副局长开了碰头会,三个副局意见难得统一,一致拍板让赵强干。王铮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也没说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还真出事了。赵强潜逃,三个副局长被双规,王铮党内记过一次。在反贪局,副局长们感到很冤枉,说:“王铮拿了一个郑板桥的秋钓图,价值数百万,为何只记了个过?”反贪局长拿出一幅画,说:“你们说的是这幅吗?王铮拿画以后,做了鉴定。发现是真画,就到反贪局备了案。如果没事,那是正常赠与,退休后还给人家;如果相求,此是贿赂,就交到局里。因为他太喜欢那幅画了,就又求人临摹一幅挂在办公室里”此时的王铮正坐在他的老板桌后面,副局们的落马让他脊背一阵阵发凉。到周末,王铮又去钓鱼,秋风起了

13、,落叶萧萧,到处一片凄肃景象。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鱼漂动了,提上来却没鱼,只是鱼食没了。如此几次,令王铮气恼不已。想一想又笑了,不是吗,人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人。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铮因贪钓大鱼而被鱼拉下水的故事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老头”。而这“老头”,正是一条伺机钓王铮下水的“大鱼”。情节设计巧妙自然,颇具匠心。B. 这篇小说不仅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正面塑造主人公王铮的形象,使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C. 王铮因喜欢钓鱼而收了秋钓图,又因怕出事而上交给反贪局

14、,还叫人临摹了一幅挂于办公室内,却让几位副局长误会并受贿落马。这说明他廉洁奉公,深谙做官防“钓”之道。D. 文末写“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一是因为当时秋风阵阵,落叶萧萧,一叟一竿,独钓寒池,暗合秋钓图的意境;二是因为差点落马的他感受到了画中钓叟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不易与孤独,揭示了主旨。5. 王铮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本篇小说以“鱼钓”为题,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

15、“大鱼”却被“鱼”钓等。为人低调: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有人情味: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有一定的原则性:老头送他秋钓图,他先问价值,再酌情收下,说明他也珍惜这份友情,但又不想违背组织原则,他拒绝赵强的吃请,上交秋钓图等。想洁身白好却又不能免俗:他身在官场,却向往渔翁的远离是非,逍遥自在的生活。这说明他洁身白好。但他还是拿了秋钓图,只因害怕党纪国法才交到反贪局。这说明他不能免俗。 6. 以“鱼钓”为题好处如下:“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鱼钓”为暗线,即以不法商人赵强用一幅秋钓图来钓王铮局长下水的过程为线索。一线串珠,结构紧

16、凑。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以“鱼钓”为题,更有利于揭示主旨。平常只听说“人钓鱼”,可作者偏以“鱼钓”为题,意在警示有些“大鱼”会投其所好,时刻试探着把干部拉下水。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廉洁白律,警钟长鸣,有力地揭示了主旨。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解析】【4题详解】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的作用,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结尾的作用。其中C项,强加因果,由前面的理由不能得出王铮“廉洁奉公”。【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可根据“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时

18、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大鱼却被鱼钓”等情节,概括其“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的性格特征;根据“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情节,概括其“为人低调”的性格特征;根据 “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情节,概括其“有人情味”等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6题

19、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本文从情节安排上看文章以“鱼钓”为暗线展开情节,“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

20、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主题的角度看,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更有利于揭示主旨。从表达效果看,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

21、里曰君子乡。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

22、“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

23、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C.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D.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B. 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C

24、.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B.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C. 曾鲁谙熟礼法

25、,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D.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答案】7. A 8. C 9. B 10. (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2)曾鲁写

26、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历”意思是“逐一,逐个”,是副词,在句中修饰“举”,是“举”的状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鲁”指的是曾鲁,是“索其文视之”的主语,如果“鲁”放在前一句中,那么就变成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这与事实不合,应该是拜祭常遇春,所以“鲁”应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C项。故选A。【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

27、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错误,应该是定都南京应天府。故选C。【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

28、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由此可知,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以”,因为;“犯”,冒犯;“其”,代词,自己的;“讳”,名讳;“辞”,推辞;“就朝”,上朝;“下阶”,降低一个品级

29、;“不之许”,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许之”,“许”,同意,答应。(2)中,“属”,写;“其”,代词,他的;“徒”,门徒;“间”,偶尔。【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30、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

31、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

32、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3、两小题,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公安县怀古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 整首诗层次

34、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12.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1. C 12. 借景抒情、用典(借古抒情)。对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解析】【11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题中,A项,“五言古体诗”错误,这是对诗歌的体裁分析错误,本诗一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应为“五言律

35、诗”,属于近体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错误,从诗中来看,“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前一句说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后一句说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写“古”。作者“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之所以“野旷”“江深”是因为营已不在,城在江边。D项,“次写想象之景”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描述遗迹,三四句描述时景,后述怀古之意,故诗歌中所写之景应为“眼前实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题干的提问非常直接,“本诗主要运

36、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就要求考生要先分析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两种手法,然后再分析抒发的情感。对于这两个问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题材、标题、注释、诗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来分析。从标题来看,“公安县怀古”,由“怀古”可知,这首诗歌是怀古诗,这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用典、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等,而这类诗歌常见的情感有感怀古事、悲己伤今、感叹自然永恒人世常变等。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承首联,解说这两个典故,上句“洒落君臣契”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飞腾战伐名”指吕蒙

37、擒关羽的战功,首联说的是“古”,颈联说的是“怀”,由此可知,诗歌使用典故,既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吕蒙、刘备等古人的缅怀、敬仰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再看诗歌中所写的景,怀古诗往往会描写怀古之地的景色,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首联中的“野旷”“江深”,颔联中的“寒天”“风浪”,作者在这遗迹和时景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属于借景抒情。【点睛】怀古诗一般从标题可以看出,标题是以“咏史”“怀古”“览古”“古”为字眼,以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为题,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怀古人目一般是借古人自比,怀古事一般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迹一般是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因此以历史题材(历史

38、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地点)为咏写对象,诗人对历史人物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价,或登临古迹,感慨沧海桑田,喟叹万古悲风,抒发情怀抱负,也有的只是对历史作冷静思考与评价。此类诗歌情感主要有: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赞颂英雄;叹自己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忧愁、寂寞;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爱国情怀;感叹身世之痛。叹国家感叹国运衰微,抚今追昔,怀念昔日繁华,哀叹今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对人生、自然的哲思:感慨昔盛今衰

39、,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 ” (2)蜀道难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3)登高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流离,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 “_,_。”(4)秋兴八首虚实结合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的句子是:“_, _ 。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 。”(6)李商隐锦瑟中“_,_”两句,借用“珠”“玉”典故创设

40、出一种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表达了悲哀之情。【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江间波浪兼天涌 (8). 塞上风云接地阴 (9). 东船西舫悄无言 (10). 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沧海月明珠有泪 (12). 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

41、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湍、喧、豗、砯崖、壑、盈、倚、作客、兼、涌、阴、舫、唯、沧海。(四)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制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B.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C.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D.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

42、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D项,“开国何茫然”,该句源自蜀道难,结合诗句可知,这句话是说“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句中是形容蜀国开国的时代,而“失意”是形容人的状态,代入句中显然与语境不合,此处的“茫然”应该是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渺茫遥远的样子。故选D。15.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遂命酒B. 填然鼓之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 王无罪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类型设题。古代

43、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题中,ABD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遂命酒”中“酒”意思是“布酒”“备酒”;“填然鼓之”中“鼓”意思是“击鼓”;“王无罪岁”中“罪”意思是“归罪”。C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生”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生者。故选C。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

44、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 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 “扪参历井”。B.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C.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D. 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

45、确的一项”,然后借助阅读把握的内容辨析正误。题中,D项,“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错误,该短语出自琵琶行,诗歌中原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处境而不禁想到自己的处境,衣衫为泪水所湿,极度悲伤,由此可知,“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故选D。三、文学名著阅读(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一日,甲方梳洗完了,只见乙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甲笑道:“共记得多少首?”乙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甲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乙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甲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乙笑道:“据我看来,诗的

46、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甲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乙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

47、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17. 请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甲: _ 乙: _18. 以上场景最可能出自红楼梦哪个回目?( )A.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B.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C.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D.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答案】17. (1). 林黛玉 (2). 香菱 18.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借助小说内容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以及表现出的特点来回顾人物的姓名。从选段内容来看,甲和乙

48、在探讨诗歌的创作,根据“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等语言可知,乙应该是向甲求教,甲一步一步引导乙谈论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受,由此联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即香菱向林黛玉求教诗歌创作,那么甲应该是林黛玉,乙应该是香菱。【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情节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以上场景最可能出自红楼梦哪个回目”,这就要求考生概括选段的内容,把握选段中人物的形象,然后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中回目的内容与选段相关。从选段来看,选段写香菱和林黛玉谈论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应该属于香菱学诗的场景;从选项来看,A项,“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秋爽

49、斋”是探春所住之地,“蘅芜院”是宝钗所住之地,这是说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这与香菱学诗无关;C项,“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是说众姐妹在芦雪庵赏雪作诗;D项,“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薛小妹”是指薛宝琴,是说薛宝琴拣十古迹作十首怀古诗。这三个选项中都是“作诗”,而非“学诗”,且都与香菱无关。B项,“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慕雅女”是指崇尚高雅的女子,这是说一个爱好高雅的女子通过参加文人雅集的方式刻苦学诗,由此可以确定,应选B。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敕(c

50、)造 憨(hn)厚 簇(ch)拥 赦(sh)免B. 笑靥(yn) 忖(cn)度 悚然(sng) 窈陷(yu)C. 陪侍(sh) 顽劣(li) 炮烙(lu) 放诞(dn)无礼D. 宽慰(wi) 厮混(hn) 呜咽(y) 敛声屏(png)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题中,A项,“敕造”的“敕”应读ch,指奉帝王命令建造;“簇拥”的“簇”应读c,指许多人紧紧围着。B项,“笑靥”的“靥”应读y,笑脸;“窈陷”的“窈”应读yo ,深陷,深凹。D项,“敛

51、声屏气”的“屏”应读bng,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屏”指抑止。故选C。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B. 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但他却百般抵赖,拒不承担由于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致使大桥护栏被撞毁的损失。C. 要想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字数必须控制在5000字以内,为了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D. 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上,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

52、题却思考甚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B项,“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搭配不当,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结果”不能“认为”,可以把“认为”改为“证明”;或把“结果”去掉,改为“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C项,“略加删改一些”重复赘余,“一些”与“略”重复,删掉其中一个。D项,“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成分残缺,属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把“在对的关注上”中“在上”去掉。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

53、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寄居在伊拉克北

54、部的库尔德工人党,对土耳其的装腔作势根本不以为然,并认定土耳其军队只是空摆着架式,并不会大动干戈,攻进伊拉克北部。B. 曾几何时,汶川是那样的美丽,然而可恶的地震使数万人葬身灾难之中,使几十年来的建筑毁于一旦。C.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记者不顾危险与劳累,耳濡目染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而又平凡的故事。D. 改革,他们荜路蓝缕;实践,他们戮力同心。“资源节约、清洁环保、生态优良”已成为他们科学发展冶炼工业的不刊之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题中,A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对,表

55、示反对,或不赞成。而句中是说库尔德工人党对土耳其的装腔作势不在意,应改为“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B项,“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以前”或“不知什么时候”,句中就是把该词语理解为“过去”“以前”,曲解词语意思。C项,“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能带宾语。句中是说亲眼看到听到这些故事,且后面带了宾语,应该为“耳闻目睹”。D项,“不刊之论”,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言论。符合语境。故选D。2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12次

56、会议上,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各种先进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A. 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B. 世界记忆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委员会审定,用以文献和档案的保护和传承。C. 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D. 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是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重要手段。【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

57、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题中,本文段首先介绍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然后介绍世界记忆工程的含义,最后介绍其目的;A项,“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先介绍含义然说明目的,符合认知规律;B项,“世界记忆名录”和上文衔接,但与下文“其目的”中“其”所指不一致,结合全段来看,“其目的”中“其”应是指世界记忆工程,而非“世界记忆名录”,故与后文不连贯;C项,“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文段中没介绍,太突兀;D项,“是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重要手段”和下文重复

58、,不恰当;故选A。23.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四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尊敬的程校长:您好!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作品,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祝您工作顺利!某某中学星云文学社2018年5月6日(1) _;(2) _;(3) _;(4) _。【答案】 (1). “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2). “拜读”改为“阅读” (3). “蓬荜生

59、辉 ”改为“倍感荣幸” (4). “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从题干来看,这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四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考生要找出来并改正。从语体色彩来看,作为书信,一般使用书面语;从谦敬辞来看,说自己应该使用谦辞,说对方应该使用敬辞。题中,第一处,“敝校”错误,“敝”是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一般是面对对方的时候来指称与自己相关的东西,而语段中社长和校长同属一个学校,是一个整体,故不能说“敝校”,可以改为“学校”;第二处,“拜读”错误,“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可以

60、改为“阅读”;第三处,“蓬荜生辉”错误,“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句中不是说自己家,是文学社,应改为“倍感荣幸”;第四处,“敬谢不敏”错误,“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语段中是表达谢意,而非推辞或拒绝,可以改为“在此先表谢意”,或直接删除。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老师不敢惩戒学生的现象,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

61、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对于以上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惩戒应该有“度”惩戒是人生成长中的一味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在歧途上止步。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应该有“度”。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把握惩戒的尺度与方法,明确惩戒的目的是使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泄私愤。惩戒应以良知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予学生幸福快乐的生活。惩戒应该有“尺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戒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在进行惩戒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尺度,切忌

62、因一时冲动导致“惩戒过度”,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惩戒经验。惩戒应该有“温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戒,作为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要想真正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爱。真正有效的惩戒教育,不仅要有严格的“尺度”,更要有适宜的“温度”。单一的“物理惩戒”除了粗暴地给被惩戒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极有可能在他们的内心播下仇恨的种子,这无疑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要超过尺度;二是惩戒结束后,必须做好关心、沟通工作,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

63、良苦用心。也就是说,在实施惩戒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受到惩戒的原因,更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实施惩戒教育的根本目的,努力使惩戒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惩戒应该有“限度”。相对于其他教育手段,惩戒教育其实是一种“非常规”的方法。作为“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其使用自然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从适用对象上看,应该进行一定的筛选,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因此,一般来说,教师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使用惩戒手段,偶尔为之效果会更佳。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制度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的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

64、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不良行为,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老师不敢惩戒学生的现象以及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的内容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主

65、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现象,近年来老师不敢惩戒学生的现象频频引发热议,二是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中明确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由此可知,材料的重心应在老师是否可以惩戒学生上,对此,考生可以认同材料中的做法,即肯定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可以从惩戒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方面入手分析,也可以对此表示质疑,即中小学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可以辩证分析,即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立意

66、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学校、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因为拥有“惩戒权”可能导致暴力被合理合法地“植入”教育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但必须对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惩戒权;学校、教师有没有惩戒权,或要不要将惩戒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都不是最要紧的,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孩子犯错的可能性,帮助孩子规避或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分析文体,材料中明确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明确表达观点,有条有理地进行分析论证。参考立意:教育需要惩戒,教育应该有惩戒,教师应该

67、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惩戒”离不开爱和尊重;教师惩戒谁监督;惩戒应该有“度”;我们到底要不要惩戒;惩戒教育的利与弊。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惩戒应该有“度”,明确自己的观点。文章开头先指出“惩戒”的价值,明确指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引出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惩戒应该有“度”,接着从“尺度”“温度”“限度”三个方面分析论证“教育惩戒要有度”。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和。素材:老师不敢惩戒学生,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

68、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过去,教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乃天经地义。对于罚站、面壁等惩戒措施,学生、家长也理解、认可。一些家长甚至会“恳求”老师,孩子不听话就好好管。现在呢?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细化,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攀升,一些家长对学校惩罚的容忍度悄然变低,轻则挺身而出、讨要说法,厉害的会大动肝火、闹出大动静。如此一来,一些老师自然会“明哲保身”、谨言慎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的价值,绝不只是传播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培育新人,而适度的惩戒

69、、管教至关重要。也因此,近年来,类似“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颇多,赋予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几成共识。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好意”教师们只能心领;没有法律撑腰,教师仍会心存顾虑。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以法律的形式对管教权进行明确,属于为教师群体赋权,为他们“壮胆”、撑腰。这一尝试,不仅是对教师的保护,更是裨益学生之举。当然,能否把“戒尺”用好,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可操作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只有细化、明确化,才更有可操作性。比如草案明确指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那具体可以如何惩罚?“清单式”管理或许难以实现,但至少可以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予以明确,比如不能造成身体损伤,不能采取人

70、格侮辱,不能影响学业,等等。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厘清边界,才能把握好尺度,才能将管教权落到实处。二是“环境”。“戒尺”如何用、能否用,既是尺度问题,更是家校互动的问题。有些家长将老师的惩戒视为受“欺负”,甚至觉得上学是购买了教育服务而不是来受气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取得共识,才能为教育惩戒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为此,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对话沟通,让更多家长从内心深处明白管教的必要性,非常重要。教育需要惩戒我方认为教育需要惩戒,惩戒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了规矩,就必须有违规后的惩戒,如果连承担这点的勇气和责任感都没有,今后又如何担负建设国家的责任?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因

71、打碎邻家的玻璃受到了父亲的惩戒,用半年辛苦打工的钱来赔偿。他回忆说,父亲的惩戒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学时曾偷杀了校长家的狗,校长采取的惩戒手段是让他画出两张解剖图,这个包含理解、宽容的惩戒使其懂得了什么是爱并喜欢上了生物学。有时惩戒所起的作用比老师费尽口舌地摆事实讲道理要显著得多。俗语说: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反两方面的教育都必不可少。对于个别顽劣学生,对上不能依法律制裁,对下又缺乏教育感化力度,适度的惩戒就恨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实际上,教育惩戒已

72、经渗透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角落。如:让犯错学生留校罚劳动是惩戒;对做作业或考试出错的学生让他们到办公室来重新改正也是惩戒;在班里做自我批评或写份检查等。学生教育离不开惩戒。如果教育缺少了惩戒,我想请问:学生考试作弊,损坏公物、屡次旷课逃学时,该怎么办,如果陶行知的“四颗糖”对于任何学生都管用的话,为什么国家要制定“高考舞弊者三年内不得参加考试”、“损坏公物照价赔偿”、“无故旷课开出学籍”的惩戒措施呢?所以,再次阐明我方观点教育需要惩戒。“惩戒学生”具有破冰意义惩戒教育应该成为合法行为,不过,规定应该再细一些,教师惩戒权限应该再大一些,只要不滑入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深渊就行。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

73、迅速制定更多的标准,让教师明白适当惩戒究竟允许如何惩戒,从而保证教师能够更有效的展开教育工作。对学生实行惩罚的呼唤日盛,但纠结也日久矣。教师法以及诸多的教育法规都明确规定不允许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一旦有老师责罚学生就更能误入“禁区”的罪名而受到查处或家长的质问和投诉。作为老师而言,高处不胜寒,都宁可不触犯“红线”以求自保。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学生抓住了老师的“软肋”,越发接受不了老师的“教育”,被教育宠着的孩子显得日益“放荡不羁”而难以成才。二是教师成了“弱势群体”,谁都可以指责,难以独立施教,甚至出现一些倒行逆施学生或家长向老师行凶的案例。老师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长此

74、以往教育将不教育,花朵也不是“花朵”了。其实教育惩罚不等同于教育体罚,奖励与惩罚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甚至惩罚教育更能让学生快速成才也符合教育规律。说白了,惩戒学生就是对学生施行挫折教育、纠错教育、适应教育,让学生“长记性”,受磨练,有鉴别。光只捧着呵着,犹如温室里的花朵,难以经受现实的风雨。古时私塾里的教鞭,父母的棍棒教育,其实也是很起作用的。凭心而问,没有哪个老师或父母会把孩子往死里惩罚,只会怀着善意与教育之心去责罚孩子望子成龙罢了。在孩子被宠着的教育语境里,将惩罚教育以立法的形式首次提出来具有破冰意义。虽说目前只是青岛实行,相信很快会在全国通行。眼下要做的是:明确惩教育戒的操作细则,界

75、定惩罚体罚的模糊区间。并且能很快出台一部全国通行的教育惩戒法。其实国外早就施行教育惩戒法了。比如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美国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还有日本、瑞士、新加坡等国都有相应的教育惩戒法,效果很好,值得我们借鉴。“适当惩戒”离不开爱和尊重近年来,有关教师惩罚学生失度的报道层出不穷,有幼儿园教师将孩子打成重伤的,还有中学教师惩罚学生,导致学生跳楼

76、自杀的。之所以导致这些严重后果,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且教师难以掌握其中的尺度。青岛市第一次将“惩戒”正式写入政府规章,既是对教育惩戒积极作用的肯定,也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了“抓手”,并且将“惩罚”改为“惩戒”,虽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毋庸置疑,惩罚是教师对学生应尽责任和义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当学生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危害到同学、班集体乃至社会利益时,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负责任的表现。不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应着眼于“戒”,而不是“惩” ,要把握好

77、其中的“度”。惩戒不等于惩罚,更不等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变相体罚和心罚,是通过“惩”,达到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一是要了解学生心理和性格特征,把握好惩戒的时机。当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后,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其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产生的后果,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依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给予适当的惩戒,从而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产生痛改前非的强烈愿望。惩戒要及时,要就事论事,不可事过境迁,秋后算账,更不可揪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总是揭学生的“伤疤”。二是惩戒要公平合理,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营造一个既紧张又宽松的环境。只要惩戒公平合

78、理,犯错误的学生是乐意接受教师惩戒的。如果教师对好学生所犯错误坐视不管,或轻描淡写,隔靴瘙痒,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吹毛求疵,逢错必惩,就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敌对心理,进而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以来,不仅达不到惩戒的目的,同时还可能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三是惩戒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惩戒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一定非打即骂,关键是找准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为前提,有的放矢地实施惩戒教育。鞭挞儿童,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这样的惩戒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全国人大代表、

79、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陈舒认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近年来,“爱的教育”之热潮席卷教育界,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固然与媒体导向有关,其根源却在“中国式家庭”。孩子是“掌中宝”“小皇帝”“2+4”模式的家长呵护,在家锦衣玉食、温言软语相伴。孩子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熊孩子”“小霸王”。赏识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家长主张学生权利的利剑,老师不敢管、不能管,职业领域渐渐缩成了“授业”这一角天空。教育

80、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只能算是授业解惑,是排在教孩子为人处世的“传道”之后的。赏识也得有是非标准,人本更指尊重人格。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奖惩分明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雕琢的过程虽苦,成器之后却是熠熠生辉。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当然,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教学行为的效

81、果需要师生共同作用,“教不严”固然可能因为“师之惰”,但如果变成“教得严,师之错”,那也不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听之任之,老师于心不忍;管之束之,家长于心不安。从何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社会、教师、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上须作出新的探索。教育应该有惩戒在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校出走、自杀,家长告状、索赔等负面新闻,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似乎不应

82、该有惩戒。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也符合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唯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古今中外,功成名就,大有做为者,在教育过程中受过惩罚者不计其数;在一片赞美声中成长的人,走向犯法犯罪,平平庸庸者也屡见不鲜。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戒同奖励、批评一样,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学生犯了错,或者不思进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固然十分必要,但对那些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非常必要。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犯了错就应该得到惩戒,犯

83、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惩戒都不能接受,又何谈生活中面对困难的勇气,何谈以坚强的意志面对人生的苦难与坎坷。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不敢放手去管。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必将成为被宠坏的一代。人各有性,性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惩戒”和“赏识”,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赏识教育也好,惩戒教育也好,只要它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长的

84、呵扩下长大,经受不了挫折,听不得批评。他们无视规则,天不怕地不怕,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熊孩子”“小霸王”惹是生非。对于这种孩子,赏识教育已经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必须实施必要的惩戒教育,只有应用惩戒教育才能挽救他们。如果今天不挽救他们,明天也许他们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法律来挽救他们。教师应该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教育是育人,育人就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教育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

85、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不仅将惩罚与学生的尊严感联系起来论述这一命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成功地实现了惩罚与尊重的统一。教师应该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明显带有暴力化倾向,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摧残心灵和肉体的错误教育方式。它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性格等主观因素,不讲究教育方式的科学合理,一意孤行,一味蛮干,只能给受教育者带来伤害和痛苦, 造成教育的失败。用惩戒的方法来教育,其目的是教育,是为了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而不是为

86、了去伤害受教育者的尊严。教师应该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误入岔道,步入歧途,都在所难免的。通过一定的惩戒手段,可以让学生铭记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已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哪些行为将会让人后悔一生。在违法和违纪之间,学校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学生在边缘外止步。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

87、多,陈舒认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88、。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