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87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 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素养提能满分练(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 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江西九校联考)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连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解析:选C据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

2、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得出“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C项正确。2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解析:选C根据材料战国策东周策可判断当时是战国时期,材料中记载的内容意思是,赵国获取东周王室的祭地,周王感到担忧,郑朝为周王想了一个计策,以三十金贿赂赵太卜,趁赵王生病的时机,赵太卜占卜进言劝告

3、,使赵王将祭地还给东周。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力量很强大,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故选C。3礼记祭统中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由此可见,当时“鼎铭”()A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B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C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加速礼乐制度的崩溃解析:选A据材料可得“鼎铭”的目的是记下祖先的功德,对后世以劝诫,说明了其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用,故A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鼎铭”的出现与祖先崇拜有关,与分封制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鼎铭”通过维系宗法制的稳定来巩固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4(2017蚌埠质检)秦朝的“书同文

4、”“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解析:选B这一政策要求文字和道德的统一,即文化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反映了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5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高门士族子弟在科

5、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说明在科举制录取时出现了问题,要保证科举制录取时不出现问题,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才行,故D项正确。6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解析:选B据材料“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7(2017揭阳模拟)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

6、天下为己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A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B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D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解析:选B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士风”从宋朝的“以天下为己任”转向明朝的“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作个愚夫愚妇”可得思想文化方面渐趋专制、保守,这主要原因是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B项正确;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指的是宋明理学,材料在这方面没

7、有体现,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8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解析:选A晚明时期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肯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故A项正确;这是晚明时期人的观点,而不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B项错误;奢华之风是存在的社会现象,但不能定位为社会主流风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无法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9(201

8、7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解析:选C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创立之初就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由空乏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思想批判继承了儒

9、学,故D项错误。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有“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观点,与荀子、韩非子、霍布斯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十分类似。他们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是()A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B人口出现非农化转移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解析:选C由“黄宗羲”可知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强调人性自私属性。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谈到人性,没有谈到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最大的亮点就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已完成,故D项错误。11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

10、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说明我国的传统科技在当时仍处于世界前列,故A项正确;材料中“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说明我国古代科技与西方水平相当,不能说落后,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强调实用技术,实验科技水平不及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西科技的密切交流,故D项错

11、误。12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A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B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文艺作品在展示故事的同时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反映出文艺作品的承载历史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体现不出古代小说源于市民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小说不仅讽刺腐败,还联系国家兴亡,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不是民间议政论政的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12、(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届高三陕西百所名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阶层、统治阶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他们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

13、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及其折射的社会发展趋势。(15分)解析:第(1)

14、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血缘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等信息概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已被西方思想代替”“个人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等信息回答即可;“原因”结合晚清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即可;“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清末的社会发展特点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人数众多;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权家长制,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背景:西周、春秋时期实行井

15、田制,劳动者从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西周、春秋时期实行宗法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并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4分)(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西方价值观念替代;个人权利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6分)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社会发展趋势:近代化。(9分)(回答平等化、自由化、社会化、个性化、民主化、理性化等可酌情给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

16、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试

17、题。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4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