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41课时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来源:ks5u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苏联的农业集
2、体化运动A. B. C. D.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引起了苏联局势的动荡,动荡的主要表现是 (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滑坡 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A. B. 来源:ks5uC. D. 4.从斯大林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 ) A综合国力难以增强 B.对外扩张负担过重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尖端技术产业发展缓慢5.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
3、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6.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 ( )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二、非选择题7. 作为世界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那么玉米最早是怎么传播到欧洲的呢? (2)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推行“玉米运动”。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赫鲁晓夫改
4、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来源:K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来源:ks5u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
5、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1) 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这一趋势的根源是什么? (2) 1986一1990年,戈尔巴乔夫针对苏联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其结果和影响如何? (3)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第41课时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1.C 2.D 3.A 4.C 5.D 6.A二、7.(1)
6、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及新发现的美洲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美洲的玉米也被运往世界各地包括欧洲。 (2)主要目的:解决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从根本上来讲也是解决斯大林体制带来的严重的农业问题。 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的体制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8(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失去活力,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