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294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模块1 政治文明历程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2019届湖南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但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周

2、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错误。2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解析:选A在重大节日突出“新中国的标志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

3、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B、D两项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之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故错误;材料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3(2019届江西南昌一模)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C过渡性 D人民性解析:选D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这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宪法

4、的人民性,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的完备性与过渡性,B、C两项错误。4(2019届江苏海门一模)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解析:选B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5、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架构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5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解析:选B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会议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

6、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6(2020届全国大联考第一次联考)1982年宪法序言特别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条款蕴含的理念是()A民权与理性交融 B自由与平等并存C民主与法制并行 D自由与法制互补解析:选C材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不能反映民权的思想,也无法体现平等的原则,故A、B两

7、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制下的民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制,但法制不是自由的补充,二者是同时存在的,故D项错误。7(2019届山东临沂期中)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解析:选B根据材料“自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故B项正确;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8、人口数之比的变化不能反映民众内心的主观愿望,A项与材料无关,错误;材料不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8“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提出并实施“一国两制”方针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54年颁布,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的直接体现,故B项正确;“

9、一国两制”方针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与材料“政治上发展民主”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9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解析:选D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国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一国两制”原则,D项正确;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国

10、家中央权力分配的形式,A项排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不同于地方自治,B项排除;主权平等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C项排除。10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深情地写道:“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最终使诗中的“等待”变为现实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九二共识”的达成C香港和澳门的回归D两岸“三通”的实现解析:选D两岸“三通”的实现使诗中的“等待”变为现实,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1(2019届云南昆明一中第一次摸底测试)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36

11、.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上表可知()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推动了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解析:选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年至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2(2019届山东烟台期中)2018年6月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 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49场活动连连登场。与此

12、同时,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河北文化宝岛行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阵阵热潮。这反映了()A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B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D两岸民间交流得到台湾当局的认可和支持解析:选B据材料“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在台湾掀起阵阵热潮”可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正德十一年,葡萄牙人用廉价的商品如镜子、别针、干果、胡椒、香料等换取中国人的茶、生丝、瓷器、绸缎以及黄金、宝石、珍珠等贵重物品,获利可达二十多倍,故葡

13、人趋之如鹜。这些贸易均未得到中国政府准许,属于走私贸易。葡萄牙使团通事火者亚三通过贿赂武宗宠臣江彬,得以陪侍向喜玩乐的武宗。亚三依仗武宗宠溺甚为骄横不法。留在广东的葡人,则“筑室立寨,掠买良民,为久居计”。正德十五年底,御史丘道隆首请逐葡使臣,御史何鳌亦提出尽驱葡人的建议:“乞悉驱在澳番舶及番人潜居者,禁私通,严守备,庶一方获安。”此疏得到允准。葡萄牙利用“兵械独精”“海外诸番无敢与抗”的军事优势,于嘉靖二年(1523年)发动西草湾之役,明奋力抵御,杀敌35人,生擒42人,大获全胜。西草湾之役给葡萄牙人以沉痛打击,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殖民者历史上取得的第一次辉煌的胜利。摘编自李为香葡萄牙侵占澳门的

14、历史回顾材料二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代表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同时,澳门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也得以保留并延续。摘编自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牙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及手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门回归的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

15、张;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人用廉价的商品如镜子、别针、干果、胡椒、香料等换取中国人的茶、生丝、瓷器、绸缎以及黄金、宝石、珍珠等贵重物品,获利可达二十多倍”得出,葡萄牙海外贸易发展快,与东方贸易获利巨大;根据材料一“贿赂武宗宠臣江彬,得以陪侍向喜玩乐的武宗”得出,明朝政治腐败,沉浸在盛世迷梦之中。第二小问“手段”,根据材料一“这些贸易均未得到中国政府准许,属于走私贸易”得出走私贸易;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使团通事火者亚三”得出派遣使臣;根据材料一“通过贿赂武宗宠臣江彬,得以陪侍向喜玩乐的武宗”得出贿赂官员;根据材料一“葡萄牙利用兵械独精海外诸番无敢与抗的军事优势,于嘉靖二年(1523年)发动西草湾之役”

16、得出发动战争。第(2)问,结合所学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方面,(对澳门而言)保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并使其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保留并延续;(对国家)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国际方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葡萄牙海外贸易发展快;与东方贸易获利巨大;明朝政治腐败,沉浸在盛世迷梦之中。手段:走私贸易、派遣使臣、贿赂官员、发动战争。(2)意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保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并使其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保留并延续;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14阅读材料

17、,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

18、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宪政运动虽然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但却无法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启了新民主主义宪政向社会主义宪政转换的过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真正开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观点

19、,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提炼出一个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十分曲折。评述这一观点时首先要列举史实指出道路的曲折,可以从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方面说明;然后指出为什么宪政道路在中国这么曲折,可以从中国的国情、历史传统以及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等方面分析。阅读材料我们还可以提出以下观点: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即可;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十分曲折。论述:1898年

20、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从目的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现“皇位永固”;从内容看,以保障皇权为核心;从结果看,最终成立了“皇族内阁”,证明这是场骗局,立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中国近代立宪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