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288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苏苏州期末)王韬瀛壖杂志中提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吏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答案B材料反映的是服饰变革,而非生活奢侈,A项错误;材料中“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表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B项正确;C项中“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后”与“清季”不符,D项

2、错误。2.(2018江苏南京一模)19世纪末,熊希龄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其章程规定:“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延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C.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需求D.彻底清除了腐朽的生活方式答案C“延年会”的章程规定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政治主张,无法说明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

3、”表明是移风易俗,体现了时代需求,C项正确;D项中“彻底清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2018江苏南通一模)右边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答案D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A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B、C两项错误;材料“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也有人留长辫,穿长袍马褂,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D项正确。4.(2018江苏南通、泰州、扬州

4、模拟)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 962次。这反映出()A.电话通讯有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答案A“1933年至1936年,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 962次”表明电话通讯有利于城市消防发展,A项正确;大力普及电话事业与“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

5、213部”不符,B项错误;“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 962次”,说明火警报警并非基本使用公用电话,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8江苏如东调研)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下图是1911年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则广告折射出()A.革命党人把广告当成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B.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C.知识分子利用广告形式发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D.民主共和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民众的普遍共识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而材料的时间是1911年11月,即武昌起义已经

6、结束,排除A;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排除C。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发展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改为“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故D正确。6.(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二)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某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 A.全盘西化B.男女平等C.西风东渐D.新旧杂陈答案D“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属于改良的服装,

7、“着绸服则加税”属于倡导传统服饰,体现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新旧杂陈,D正确。二、非选择题7.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

8、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4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5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10分)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

9、;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

10、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4江苏单科)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11、()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2.(2018江苏镇江三模)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这从实质上说明() 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答案C世俗偏见与材料中“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不符,A项错误;普遍

12、放足与材料中“劝行放足”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表明清政府移风易俗的政策,C项正确;政府迫令放足与材料中“劝行”不符,D项错误。3.(2019江苏南京模拟)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

13、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权利,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D项错在“确立”,排除。4.(2019苏锡常镇调研)下列图片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张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 A.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B.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C.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D.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答案D材料中“新派人士接受剪辫”“路人被警察剪辫”表明前者自愿剪辫,后者被动剪辫,体现出当时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新旧并存,D项正确。路人被警察强行剪辫的不情愿的态度说明国人没有普遍认同剪辫易服,西式生活没有成为国民共识,剪辫易服运动并不是一呼百应,A、B

14、、C三项错误。5.(2018江苏淮安期中)近代有报纸曾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街市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材料表明近代上海()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答案C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街市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正确。6.(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天津大公报曾登载广告云:“本号现研究各种洋帽,如礼帽、普通帽、猪帽等以供剪发同胞之购用,不日即将出现。并发售各种剪发器具,华制居多。”其他报刊类似的

15、广告,比比皆是。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期间C.中华民国初年D.五四运动时期答案C剪辫主张最早由维新派提倡,到民国成立后才颁布剪辫法令,与材料中“供剪发同胞之购用”“发售各种剪发器具”“类似的广告,比比皆是”相符,由此排除A、B、D三项,答案选C项。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

16、想观念有何影响?(3分)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