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2017年10月4日20时9分44秒,我国云南多地观察到“火流星”划破夜空的天文现象,亮度堪比中秋明月,中国地震台网实时记录到了这次流星体坠地撞击事件,根据初步分析,撞击事件发生在我国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西北部40公里处,空爆高度为37公里,相当于一次2.1级地震。据此,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1. “流星体”属于A. 绕地球公转的天体B. 绕太阳公转的天体C. 绕行星公转的天体D. 绕火星公转的天体2.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月球上的流星现象比地球上的更壮观B. 陨星降落在陆地的概率大于海洋C. 流星现
2、象减小了天体对地表的撞击力度D. 流星体和陨星都属于天体【答案】1. B 2. C【解析】【1题详解】流星体是太阳系的微小天体,很多都是彗星离开后散落下来的,所以是围绕太阳公转的。故选B。【2题详解】月球质量较小,没有形成大气层,不会出现流星现象;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故陨星降落在陆地的概率小于海洋;流星在降落的过程中燃烧,体积和质量减少,减小了天体对地表的撞击力度;流星体和陨星将落到地面,不属于天体。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
3、日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 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此现象的是()A. B. C. D. 4. 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 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 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C. 金星属于类地行星D. 金星属于巨行星【答案】3. C 4. C【解析】【3题详解】由“金星凌日”的概念可知:金星凌日之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可以看到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这个小黑点就是金星,所以,地球和金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金星在中间。故选C。【4题详解】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地球,B错;金星
4、属于类地行星,C对,D错。据新华社北京2017年10月17日电:国际天文学家近期发现,太阳系中存在一对像彗星一样活跃的双小行星。这对小天体一边相互绕转,一边向宇宙中喷射气体和尘埃。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如此活跃的双小行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 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能介于A. 地球和金星之间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木星和土星之间D. 地球和火星之间6. 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A. 地月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总星系【答案】5. B 6. C【解析】本题组以在太阳系中发现双小行星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小行星带位置、天体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
5、知识的掌握程度。【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而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能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选项B符合题意。地球和金星之间、木星和土星之间、地球和火星之间很少有成群结对的小行星出现,因此排除A、C、D选项。【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们发现的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有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统、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统。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排除A、D。材料信息表明,双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则双小行星位于银河系,因此排除B。由此推断,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
6、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选项C符合题意。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四川盆地C. 华北平原D. 青藏高原8. 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高B. 植被少C. 地势高D. 云雨少【答案】7. D 8. D【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图,青藏高原地区光合有效辐射较大,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能强,农业的生产潜力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8题详解】乙地位于我国西北
7、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甲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区晴天少,云层厚,太阳辐射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太阳能光热电站(如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山东半岛D. 东南丘陵10.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 提升地表温度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 误伤途经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答案】9. A 10. C【解析】【9题详解】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
8、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A对。其它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排除B、C和D。故选A。【10题详解】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热能制造蒸汽,来推动发动机运转,其反光板产生的强光和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C对。反光板铺设在地表,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也就不会增加地表温度和增加作物产量,A和D错。飞机电子导航是用卫星导航,跟地表的光热电站也没有关系,B错。故选C。读“19542014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1. 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 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
9、正相关B. 在安徽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 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D. 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12. 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 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 耀斑爆发强度减弱C. 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 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答案】11. C 12. D【解析】【分析】本题以“19542014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1题详解】读图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负相关,故A错误;在安徽省呈正相关的地区所占面积较大,故B错误;读图可知正相
10、关最大值(大于0.25)出现在东北部,故C正确;读图可知图中西北部数值不是最小的,因此西北部的相关性不是最小的,故D错误。【12题详解】太阳黑子数最多时,读“19542014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知有些地区的梅雨强度是减弱的,故A错误;耀斑和黑子时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当黑子的数量达到最大时,耀斑爆发强度也达最大,故B错误;漠河在北极圈以南,没有极昼现象,故C错误;当产生太阳活动时地球的电离层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强烈干扰受,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甚至中断,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组时要注意图右侧的图例中实线代表正相关,虚线代表负相关。2017年7月22日至8月1日N
11、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向其火星轨道探测器和火星车发出任何指令。NASA有关人员解释:“预计到通讯会明显变差,谨慎起见,这段时间我们不会和我们的火星设备交流。我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完成下列问题。13. 太阳活动常对地球上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 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A. B. C. D. 14. 这次通信变差与火星、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关系相关,该时段火星最可能位于下图中的()A. 甲段B. 乙段C. 丙段D. 丁段【答案】13. A 14. C【解析】【13题
12、详解】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a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强调的是长波,故错误;b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故、正确。“白夜”现象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故所致,与太阳活动无关,错误。故A正确。【14题详解】读图分析,在丙位置时,火星、太阳与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的方位来看,火星将会位于太阳的正后方。在这一位置,太阳将会对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信造成干扰。因此,为了防止通信受损,NASA
13、已经决定,暂停NASA和多个火星轨道飞行器以及地面火星车之间的通讯。故C正确。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D. E、D合为岩石圈16.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 莫霍界面附近B. 上、下地幔之间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 内、外核之间【答案】15. D 16. C【解析】【15题详解】由图中可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G为地核。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
14、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C为水圈,A错。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B错。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地幔,C错。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称为岩石圈,D对。故选D。【16题详解】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判断,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还都明显加快,A错。直到古登堡界面,横波速度变小时,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故在古登堡界面上部分附近地震波的速度达到最快,C对。上、下地幔之间地震波速度仍然是增快的,B错。内、外核之间,不存在界面影响导致地震波速度陡然变化,不存在横波,纵波的速度也没有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快,D错。故选C。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景点旅游,
15、拍摄了如下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7. 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 2B. 3C. 4D. 518.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 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17. C 18. B【解析】【17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有流水,体现有水圈;有植被,体现有生物圈;有岩石,体现有岩石圈;有大气,体现有大气圈,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4个。故选C。【18题详解】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A错;图中的各圈层
16、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对C错;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故选B。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19.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 生物圈B. 水圈C. 圈层D. 圈层20. 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 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 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 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答案】19. A 20. B【解析】试题分析:【19题详解】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
17、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圈层是大气圈,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20题详解】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圈层的分布特征。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1. 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多少千米处A. 5 kmB. 17 kmC. 33 kmD. 2 900 km
18、22. 该地可能下列哪个地方A. 华北平原B. 青藏高原C. 南极点D. 太平洋【答案】21. A 22. D【解析】【21题详解】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其中在莫霍界面地震波速度会明显加快。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该地震波在地下5 km左右突然增速,说明莫霍界面大约就在这一深度处,A对。故选A。【22题详解】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该地地壳厚度约5km,说明该地地壳较薄,应属于大洋地壳,D对。其他选项都属于大陆上,排除A、B和C。故选D。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
19、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誉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3.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24. 浅层地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最可能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地球内部【答案】23. A 24. A【解析】【23题详解】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较薄的大洋底部最薄的地壳也有几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浅层地能主要集中在地壳部分,故答案选A
20、。【24题详解】浅层地能主要储存于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其能量不可能来自地球内部,而地球表面的能量主要是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所以能量来源最可能是太阳辐射,故答案选A。读南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5. 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A. B. C. D. 26. 图中点位于点的()A. 东北方向B. 西北方向C. 东南方向D. 西南方向【答案】25. B 26. A【解析】【25题详解】左图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是中心点为北极点的半球图,此图-点位于北半球;图中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20,和两点位于160E以东,位于西半球,和点位于20W以东,位于东半球。右
21、图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是中心点为南极点的半球图,此图-点都位于南半球。B项正确。【26题详解】结合上题的分析,点位于北半球,约10E左右,点位于南半球,约10W左右,所以点位于点的东北方向,A项正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 图中区域面积相比A. B. C. =D. 无法比较28.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海平面均一,区域距地心比稍长B. 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C. 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 区域位于区域的东南方向【答案】27. A 28. B【解析】【27题详解】纬度1间隔,距离是111千米,纬度1间隔,只有赤道上是111千米,纬度越高,经度1间隔距离越短。图中经纬度跨度相同,、的纬
22、度数值相同,面积相等;地纬度高,面积最小。区域面积相比,=。故选A。【28题详解】由于地球是赤道略鼓、两级稍扁的椭球体,所以,区域海面地心距离比略短,A错误;东西方向选距离近的一侧,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B正确;根据经纬度,区域位于北半球、西半球,C错误;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南方向,D错误。故选B。若不考虑地形起伏,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9. 最后此人位于:()A. 出发点B. 出发点以西C. 出发点西北D. 出发点以东30. 此人所经过的路线,经度、纬度的跨度正确的表述是:()A. 至少跨过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B. 没有跨过一个经度和一个纬
23、度C. 跨过一个经度,但没有跨过一个纬度D. 跨过一个经度和纬度【答案】29. B 30. B【解析】相同的经度间隔,不同纬度的纬线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或者说不同纬度上,相同的纬线长度所跨的经度不同。走过距离相同,在较高纬度处,所跨的经度较多。赤道上经度1,间隔距离111千米,纬度每差1,距离是111千米。【29题详解】相同的经度间隔,不同纬度的纬线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或者说不同纬度上,相同的纬线长度所跨的经度不同。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走过距离相同,在较高纬度处,所跨的经度较多。即最后此人位于出发点所在经线以西
24、,B对。A、C、D错。【30题详解】赤道上经度1,间隔距离111千米,纬度每差1,距离是111千米。此人所经过的路线仅100千米,没有跨过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B对。A、C、D错。读经纬网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31. 关于图中所见部分不同纬线的长度,叙述正确的是A. 线是线的1/2B. 线比线长C. 线比线长D. 四条纬线一样长32. 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A. 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B.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答案】31. C 32. D【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31题详解】纬线
25、长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故C项正确。【32题详解】甲向北行,最终到达北极点,而乙沿经线向东行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人们根据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情况,把地球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右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 “水半球”的极点位于A. 北半球、东半球B. 北半球、西半球C. 南半球、东半球D. 南半球、西半球34. 赤道上位于陆半球和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 由0向西到20WB. 由20W向西到90WC. 由90W向东到90ED. 由20W向东到90E【答案】33. D 34. 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球运动理解及
26、相关空间的思维能力。【33题详解】从材料可知,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 S、180 )。根据西半球跨度160E向东至20W,南半球跨度0 向南至90S。故“水半球”的极点(38S,180)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对。故选D。【34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陆半球”的极点(38N,0),赤道上位于“陆半球”经线范围是90E-0-90W,所以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至90W,B对。故选B。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小题。35. 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A. 区域B. 区域C. 区域D. 区域36. 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
27、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A. 区域和区域B. 区域和区域C. 区域和区域D. 区域和区域【答案】35. B 36. A【解析】经线上,纬度差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都相等,大约是111 km;赤道上,经度差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111 km;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纬线上(假设其纬度为),经度差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km【35题详解】经线的长度都相等。越往赤道,纬线圈长度越长,纬度越高,纬线圈的长度越短。在图中四区域中经度差和纬度差最大,说明实际距离更长,则实际面积最大。图中区域的经度差是30,位于赤道到北纬30之间,纬度差是30; 区域经度差是60,位于北纬1
28、0到北纬70之间,纬度差是60且最低纬度与赤道仅差10,说明最低纬线长度相差不大,故区域实际面积大于区域;区域的经度差是30,位于10S到40S之间,纬度差是30;区域经度差是45;位于赤道到北纬45之间,纬度差是45;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区域实际面积最大。【36题详解】赤道长度大约与经线圈长度一致,区域中两条粗短线跨的度数相同,分别在赤道和经线上,则长度相同,在区域两条粗线的长度都10111( 千米);在区域的纬线长度20111 cos60=10111( 千米),经线长度10111( 千米);故区域和区域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A正确。区域两短线由于处于不同的纬度,所以图中的两斜线长
29、度不同;区域两短粗线由于并未处于赤道上,虽然经度和纬度都相差15,依据公式可知当地的纬线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4515 km经度长是11115千米,故可知区域两短粗线并不相等,故其余选项可排除。37. 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则其位置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详解】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往右为西半球,结合图示,则他所在的经度是160E,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可判断是在南半球上,则他所在地纬度为23.5S,所以D正确。38. 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A到B点方向是:向西
30、南B. 从C点到D点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C. A到 B的方向同C到D的方向相同D. A到 B的方向同C到 D的方向正好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图示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图示中心点为南极。在南半球,两点间最短距离先向南偏,后向北偏。从A到B方向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A错。从C到D方向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B错。从A到B的方向同从C到D的方向相同,C对,D错。故选C。【点睛】在南半球,两点间最短距离先向南偏,后向北偏。东西方向选间隔近的一段弧,逆自转方向是向西,顺自转方向是向东。读下面的经纬网示意图,相邻的经、纬线之间的度数相差10,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39. 关于各点的方向,下
31、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的西南方B. 在的正北方C. 在的正西方D. 在的东南方40. 之间的纬线长度约为 ()A. 555千米B. 1110千米C. 2220千米D. 3330千米【答案】39. D 40. B【解析】【39题详解】读经纬网示意图,可知、纬度为60S,故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可知在的正北方;在的正南方;在的正东方;在的东南方。【40题详解】纬度为60S,之间经度相差20,之间的的实地距离约为20*111*cos60=1110千米。【点睛】利用经纬网定“距离”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
32、两地之间的距离。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千米(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二、主观题41.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序号代表的是_(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最活跃的圈层是_。(3)岩浆发源地是_(序号),层可能是_状态。(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答案】(1)大气圈;地壳;外核;内核(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液态或熔融状态(4)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详解】(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下列序号代表的是地面以上,甚至达到5
33、0-55km,这为大气圈;地面以下至地下33km处,为地壳;2900km以下外核;5150km以下内核。(2)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厚度高达几十甚至几百千米;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也是最活跃的圈层;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岩浆发源地一般是上地幔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即图中的;层为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外核,状态可能是液态或熔融状态。(4)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海洋地壳厚度较薄,陆地地壳厚度较厚,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
34、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4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A到B再到C,方向是先向_,再向_。(2)若图示代表东半球的范围,则D点的地理坐标为_,对跖点为_(3)若A点(60N,30E),关于赤道对称点坐标为_,关于地轴对称点坐标为_ AC段经线长为_千米;A段纬线长为_千米。(4)某人从D点出发一直向北行进,是否可能回到原地_,原因是_。【答案】 (1). 东南 (2). 西南 (3). (0,130E) (4). (0,50W) (5). (60S,30E) (6). (60N,15
35、0W) (7). 13200 (8). 6600 (9). 不能 (10). 一直往北只能到达北极点。【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和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点。【详解】(1)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B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C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所以从A到B再到C方向是先向东南,再向西南。(2)若图示代表东半球的范围,图中E所在的经线即160E。图中半球被划分为6等份,每份为30。且D点位于赤道上。所以D点所在的经线的地理坐标为(0,130E),对跖点是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为(0,50W)(3)若A点为(60N,30E),关于赤道对称点坐标二者的经度相等、纬度值相等,但南北半球相反,为(60S,30E);关于地轴对称点坐标即对拓点,即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为(60N,150W);AC段跨纬度约为120,每度约为110千米,长为13200千米;A段经度差120,纬度都是位于60N上,即纬线长为120*110千米*cos60=6600千米。(4)某人从D点出发一直向北行进,最北只能到达北极点90N,不能回到原地。【点睛】小于20经线都在东半球;大于160经线都在西半球;所以小小为东(东半球);大大为西(西半球);其余经线只要是东经就在东半球;是西经就在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