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014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质量评价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质量评价(五)(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和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2(2020重庆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

2、,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皇帝下发诏令必须经过“二府”,说明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体现了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虽然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难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项。3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以“华夷一统”为主导向以“汉唐旧疆”为主

3、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重塑本朝正统地位 B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D推动国内政策转向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项;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项。4(2020济南质检)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此制

4、度()A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C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B解析:根据材料中欧阳修对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有利于改善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是对宋代科举制度中糊名法的描述,没有体现其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5(2020济宁二模)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原先应服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原先免役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

5、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助役钱。这一举措意在()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助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并非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免役钱征收的客观作用,排除D项。6下表是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 咨文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

6、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回复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据此可知,元代()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与材料中“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相符,故选C项;元朝设中书省,代替前朝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而非司法机关,排除A项;材料中“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说明并非依据皇帝旨意

7、,排除B项;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7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制度()A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B使民族矛盾加剧C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D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A解析:“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指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契丹征服者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南北两个系统,这一制度能够保护先进的农耕文明,故A项正确。8金史兵志载:

8、“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又说“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A解析:从材料中的“诸部之民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征兵”等信息可以看出,早期的猛安谋克是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组织,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9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9、)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B延缓了国家统一进程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A解析:蒙古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这加快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故C项错误;蒙古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整体上受歧视的地位,故D项错误。10 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 (单位:员)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 1512 089 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 68914 23619 925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

10、成,表明当时元朝()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解析: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可知,朝官、京官和外任官中汉人和南人的比重都高于蒙古人、色目人,这说明元朝统治者重视汉族地主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1(2020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辽史“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

11、于洛阳。”北史魏本纪“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大宗正府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金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辽之先,出自炎帝”可知,鲜卑族和契丹族把本民族的祖先与华夏族的祖先联系起来,属于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孔子大圣,万世

12、所尊,宜先”可知,女真族、鲜卑族和契丹族十分尊崇华夏族的部落联盟首领以及孔子,高度认可他们的政治文化模式,属于文化认同;根据材料“大宗正府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可知,女真族学习借鉴汉族官制和机构建设,属于制度认同。(2)从当时和后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从不同角度认同、学习华夏文明,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文明,有利于减少本民族学习先进文化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认识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13、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答案:(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2(2020 山东模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

14、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