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驱遣(qin)桥堍(t)契合(q)B.掠过(l)接触(c)鉴赏(jin)C.萌生(mng)怅然(chng)苟安(gu)D.怒吼(hu)拘泥(n)潜水鸟(qi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荒凉耀眼无关紧要B.静寂受用得意扬扬C.考察矿远怅然凝望D.解释忧惧不声不响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B.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C.海鸥
2、在暴风雨前头哼着,哼着,在海面上窜着,愿意把自己对于暴风雨的恐惧藏到海底里去。D.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4.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意思的一项是()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
3、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
4、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
5、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5.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6.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7.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听,阅读的新姿势毕飞宇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手上有一支笔,它对阅读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调整。
6、你在书上划拉几下,再写上几个字,这一来阅读的速度就下来了,它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我和年轻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讨论到作品的某个局部时,他会这样说:我没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细节你没有注意,那个细节你也没有注意,那你到底读到了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故事梗概而已。面对真正的文学,这里的遗漏就有点大。前几天我和余华一起做评委,我吃惊地发现,余华阅读的速度甚至比我还要慢,我高兴坏了。我一直以为我读书慢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高,现在好了,我知道了,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事实上,我的阅读也快,大部分时候,一目可以十行。但是,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
7、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然而,我想说,无论我们是怎样好的读者,阅读都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来自我们的能力,而是来自文字自身的属性。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但是,文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属性,那就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比方说,我们说话了,我们接受的是“音”,我们自然就会忽略文字的“形”;同样,在我
8、们阅读的时候,我们自然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举一个例子吧。在雷雨的第二幕里头,有一段后母蘩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在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蘩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这一段文字我是读大学时读的,这两行“字”就那样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了。但是,有一天,在剧场里,我的耳朵终于听到这两句台词的“音”了,我承认,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深为曹禺先生的才华所折服。“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是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伦之恋,他要用伦理与虚伪来压垮蘩漪。蘩漪的声音却是惊悚,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蘩漪的声音也
9、是对始乱终弃的控诉,是惊天的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离泼妇骂街只有一步之遥“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有一个问题是现实的,如果没有语言的“音”,我没有“听”,我真的能够“读懂”雷雨吗?我真的可以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吗?事实上,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该放弃我们的耳朵。阅读无比宝贵,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其实很短。在人类认知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是“听”的孪生兄弟,“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重孙。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我们认知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一句话,是“音”的历史,是“听”的历史。文学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时代变了。
10、但时代之变未必就是向前,有时候,它也向后。谁能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这般?在我们使用视力即将抵达极限的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了,我们还有耳朵呢。音频来了,“听”的时代哗然而至。人类的耳朵高兴坏了。它们骄傲,智慧在充血,耳朵在脑袋的两旁都翘了起来。(选自2018年3月4日现代快报,有删改)8.“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中“类似的好习惯”指的是什么?这种习惯的好处是什么?9.结合选文分析产生阅读局限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克服这个局限,并说明理由。10.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1.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火爆,联系选文,说说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可能
11、是什么。表达交流12.右图是读者杂志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色的小蜜蜂。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对其含意加以说明。提升训练1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仿写:一本好书像。答案:知能演练活用1.AB项,“触”应读“ch”;C项,“萌”应读“mng”;D项,“泥”应读“n”。2.CC项,“矿”应为“旷”。3.AA项,括号应放在句号前。4.D原文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5.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
12、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含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没有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从而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到过北方还是没有到过北方的读者,驱遣着想象来读诗,都能得到审美的愉快,如果只死盯着文字,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6.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自然得出了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的结论。7.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要
13、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驱遣想象还原描述的形象,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8.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9.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10.示例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
14、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11.示例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12.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蜜蜂象征勤劳,从编辑和读者两方面来解读徽标的含意即可。参考答案刊物的编辑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粉,酿成甜香的蜜,奉献给读者。众多的读者要像蜜蜂勤劳采集花粉酿蜜一样,广泛阅读文章,获取智慧的甘露。13.示例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