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301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训十二 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训练12二战前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南京一模)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下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答案B1921年国内战争已结束,排除A项;C、D两项中的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C、D两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正是这一

2、时期的真实写照。2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作者将19211927年称为“退却年代”的主要依据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夺B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C恢复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资料私有制D工业化过程中推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答案B本题考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策的理解认识。据题干分期,可以判断19211927年恰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迁移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允许自由贸易,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相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作者称该时期为“退却年代”的主要依据,B

3、项符合题意。A项1921年已经取消;C项不符合史实;D项开始于1928年,排除。3(2014黄山质检)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C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答案C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造成题干

4、所说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未体现。4(2014九江一模)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答案B解答本题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

5、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与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都属于经济模式,不存在哪一个更先进,只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就是好的,A项错误;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过早地终止了,C项错误;D项说法与事实相反,排除。5.(2014郑州质检)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种高度

6、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答案为A项。6(2014 淄博十校模拟)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A B C D答案C理解材料,罗斯福在新政改革中,准备实行一些有利于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如: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两项符合题意。、项“放弃资

7、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反映,与材料不符。7(2014乌鲁木齐一模)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答案C材料中的“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改变传统的“古典”发展模式“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的新方式。C项正确。8(2014开封一模)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

8、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70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D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答案A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9(2014黄桥模拟)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9、。这项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答案B罗斯福新政为了刺激出口,实行美元贬值,向国外转嫁危机,导致国际金融环境混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故B项符合题意。10(2014泉州质检)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答案D据题干情境,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说明强化了美国总统领导的政府的职能,故D

10、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11(2014信阳调研)2014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4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2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2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答案D解读题干材料,电影2014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及票价收入很高,说明了电影内容引起了全球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答案为D项。12(2014三明联考)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

11、“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A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B反传统和追求正义的精神C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D对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答案B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名作,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格尔尼卡控诉的是法西斯德国的罪行,代表了正义的精神,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

12、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4分)并分析共同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观察图中数字变化的信息,结合中国及苏联各自的时代背景,指出问题并分析原因。第(2)问从图中B处数字的变化,说明各自变化的趋势,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答案(1)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13、(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2)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

14、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二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材料三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

15、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其原因。(4分)(2)依据材料一、二和三,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2分)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6分)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

16、以保护土壤的名义”等信息,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2)问从信息“补贴”“ 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3)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归纳。答案(1)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 (2)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原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3)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