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242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

2、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

3、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

4、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

5、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B.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C.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D.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B. 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6、。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B.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D. 把“在场的东

7、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答案】1. B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故选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

8、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结合文本前三节内容分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

9、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应是“把不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泰山石刻汪曾祺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

10、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瘗y)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

11、。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

12、)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

13、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4. 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B. 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C. 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D. 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5. 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6. 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4. C 5. 这里运用了比

14、喻的手法,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6. 热爱。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值得远道来看。认为如果把拓印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尊重。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15、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即衬得上这个环境。故选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

16、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作答时注意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这句话在原文第4段,“肥重”是用来形容经石峪的字的外观,“骨”是字的形,“肉”是字的神,“骨在肉中”,是指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就好比骨与肉的契合,这在手法上是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

17、形神合一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作答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以重点词句为依托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如文本第1段“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第4段“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第5段“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第6段“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

18、房子,也不为过”;第8段“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第9段“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等。然后再据此分析这些词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即可,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类,情感态度+文本依据。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使使以闻大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

19、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使动用法,使知道;B项,意动用法,以为迟;C项,使动用法,使跟从;D项,使动用法,使退却。故选B。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已B. 往而不反者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对课文通假字知识的积累,并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项,“巳”同“矣”;B项,“反”通“返”,C项,“蚤”通“早”。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20、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若属皆且为所虏B. 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C.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以其无礼于晋D.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何厌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副词,尚且;副词,将要。B项,语气词,还是;代词,它。C项,介词,对于。D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C。10. 下列句子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者

21、,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沛公安在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C都是宾语前置句。A被动句;B定语后置句;D被动句。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熟练掌握每种句式的标志。被动句,除了“为”“为所”表被动,还有“见”“于”“见于”。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也是

22、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编年体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北宋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来自鸿门宴。A. 正确 不正确 B. 正确 不正确C. 正确 不正确 D. 正确 不正确【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

23、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4)“图穷匕见”不是出自鸿门宴,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4、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

25、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节选自荆轲刺秦王)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B.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C.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皇帝D. 乃欲以生劫之 劫:强迫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B. 乃以手共搏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C. 使毕时于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4. 以下六个句子,全都表现荆轲“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轲

26、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秦武阳色变振恐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A. B. C. D.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部分主要描绘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顾”一“笑”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B.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C.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式。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慌,乱

27、成一团。D. 作者主要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从而表现了荆轲临危不惧的气度和品质。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答案】12. C 13. B 14. A 15. D 16. (1)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他。(2)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促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解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

28、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陛下”,结合前面内容“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分析可知,译为殿前的台阶下。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

29、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项,介词,用。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助词,的;代词,他。故选B。【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荆轲”,品质是“勇猛之士”,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2)主要讲秦王;(4)主要讲左右的人;(6)主要讲斩荆轲,秦王目眩。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故选A。【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30、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作者主要从正面描写”错误。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如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故选D。【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因”,于是;“把”,抓住;“之”,助词,的;

31、“而”,连词,表并列;“揕”,刺;“之”,代词,他。(2)“以故”,因此;“逐”,追逐;“卒”,通“猝”,突然、仓猝;“无以”,没有的办法;“以”,介词,用;“搏”,搏斗;“之”,代词,指荆轲。【点睛】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

32、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

33、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34、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节选自再别康桥17. 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提示: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8.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该怎样理解【答案】17. 从意象上看,在灿烂的晚霞的映照下,潭水一片金碧辉煌,就像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中间。从意境看,这一潭清泉,与夕照晚霞辉映,就像“彩虹似的梦”,是诗人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的象征。 18. 虽然诗人主观上是想“轻轻”“悄悄”离去,但是心里却波澜起伏,离别的惆怅充溢心头。此时此

35、刻的静默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这一处暗喻化无形为有形,将难于言说的离别愁绪比作吹奏别离曲的笙箫,清丽而疏淡,非常传神。作者通过使人产生共鸣的音乐旋律,反衬出别离时的沉默,却不显得感伤,手法别具一格。此外,诗人用欲放即收的方法,凸显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结合题干提示“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两

36、个方面进行分析”。“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赏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这几句运用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

37、,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点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

38、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因人之力而敝之,_;_,不知;_,不武。(2)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今者项庄拔剑舞,_。(4)_,大礼不辞小让。【答案】 (1). 不仁; (2). 失其所与; (3). 以乱易整;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其意在沛公也; (6). 大行不顾细谨【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与”“易”“萧”“顾”要理

39、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在第10届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国家的明日黄花,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苦练本领,将来好报效国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广告语中可能出现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现象。因此,提升广告发布的文明程度,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行将就木的态势,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倒摘牌制度的存在让一些俱乐部能够中途截杀其他俱乐部相中的球员,为此,那些已经与球员达成协议的俱乐部不得不跟先于自己摘牌的同行们哀求,希望他们不要横刀

40、夺爱。本来可能成为一部看见时代的喧嚣、并记录下这个喧嚣时代的经典,最终却因为创作者的短视,落在了浅尝辄止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年来,音乐综艺节目的比拼堪称白热化,仅去年就有不下30档,素人选秀、歌手竞演、音乐游戏等玩法眼花缭乱。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望文生义,不能理解为是明天的花朵。公序良俗:指社会所具备的良好的公共秩序和道德风尚。使用正确。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日薄西山”。横刀夺爱:指第三者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夺取爱情的行为。

41、有时引申为另一方抢了自己的生意、机会或人才。使用正确。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含贬义。使用正确。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成语不能独立作谓语,前面添加“让人”或“令人”;也可改为“层出不穷”。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今年入冬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不过,据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地区,对驱散大雾天

42、气起到积极作用。B. 毋庸置疑,网络民意表达较之传统媒体上的民意表达更为直率、本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因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增加了透明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C.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不法商贩不时碰撞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赚取更多不义之财的目标。D. “闯黄灯扣6分”的新交通规则在民间引发争议,虽然公安部日前下发通知,表示闯黄灯暂时以教育为主,但不少业内外人士都表示朝令夕改伤害法律权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驱散”与“天气”不搭配,应去掉“天气”。B项,暗换主语,“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主语应

43、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非“社会热点事件”。C项,句式杂糅,“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赚取更多不义之财的目标”句式杂糅。22.下面各句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B. 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C. 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D.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劝你,也都是为你好,千万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番雅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使用正确。B项,“拜读”,敬词,指读别人作品或书信。使用正确。

44、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使用正确。D项,“雅意”,敬辞,指对方的心意,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心意,故使用错误。故答案应为D项。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白开水适合饮用,制取简单,经济实惠。“烧开水”在中国家庭司空见惯,但专家强调,_。首先,烧开水的最佳时间是水烧开后再加热3至5分钟。研究显示,加氯消毒的水,随着温度的升高,所生成的卤代烃等致癌物质的含量也不断升高,烧到90摄氏度和刚烧开的水,潜在的危险最大。沸腾后再加热烧3到5分钟,这些有害物质可迅速挥发,_。但是,水烧的时间太长也不利,_,水中亚硝酸盐

45、的含量可能越高,可危及人体健康。其次,烧开水的水质应该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答案】 (1). “烧开水”也是大有讲究的(“烧开水”也要讲科学) (2). 水的无害性得到提升(饮水安全度随之提高) (3). 烧的时间越长【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烧开水的最佳时间”,第空注意前面的“有害物质可迅速挥发”,第空注意前文“时间太长也不利”。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戈尔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经历是人生的必然,经历是人生的财富。经历能催熟你的心智,经历能滋养你的生命。阅尽千山万水,尝遍酸甜苦辣。行走在路上,

46、这便是人生,请以“_,我也经历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出真情实感 3.不少于800字【答案】尴尬,我也经历过在学校呆了这么多天,一直想找点兼职做做,但我们这种地方,兼职真的不好找,特别是周六周日的兼职,更不好找。我每个周五都时刻关注着各个兼职群,发现每个兼职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到周五,周六周日的兼职就没了,烦躁。对于学生狗来说没钱真的特难受,一到月底就只能啃馒头了我二姨也在我学校附近摆摊子卖烤鱿鱼挣点钱,学校附近有好多商贩都在白糖西做生意。每天一到中午或晚上的某个点,各个小吃门口都站满了人。果然,在学校旁边,卖吃的都能挣钱。我感觉,在学校附近,只要你卖的

47、东西能吃,不管好吃难吃都能召来人很多人。这不我前几天没事去帮二姨的忙,然后跟她顺便提了下想找兼职做。结果今天二姨就跟我讲,她帮我找了一个,去麻辣烫店帮忙收钱,那家的老板娘怀孕了,店里少了个人,想找个人。正好我二姨认识那个老板,就把这事定下了,每天晚上六点到九点。今天晚上是我第一天上班,有时候店里忙不过来我也会过去帮忙收拾下桌子。又一个客人过来结账了,那人给了我一百,我算了下,给他找了76,结果刚把钱给他没一会,只听那小伙子说,你多找了我十块啊!你算错了。老板正好又在旁边,瞬间我那个尴尬的啊!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还好老板大方,没说啥。通过这次尴尬的经历,我明白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仔细,做

48、事不能不经过大脑。凡事多想一会,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以后,我还经常闹出许多的尴尬事件来。每次我也会想办法解决。【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这是一道提示语+半命题的作文,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提示语通常是给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一个引导,使考生有话可说。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审查作文题目中的限制,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虽然题目上没写,但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

49、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本文就是一道没有限制的具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确定写作的角度。本题需要补充完整题目,结合“阅尽千山万水,尝遍酸甜苦辣”分析,可以补充“尴尬”“幸福”“痛苦”“失望”“收获”等。如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被老师批评都是一种经历,长大是一种经历,成熟也是一种经历。表达一次给自己留下来深刻印象或具有特别的意义的经历,用细腻的手法描绘出来。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

50、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写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点睛】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半命题作文在调动学生生活储存方面,为同学们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所以作文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自己在题目中要补填的词语或短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