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155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质量评估(二)(专题二)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魏源在圣武记中说:“镇江繁富十万户,海龄禁难民迁徏出城,出者皆刃夹而搜括之,日捕诛城中汉奸,合城鼎沸。”这一事件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A.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侵华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海龄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的著名将领,故选A;英法联军侵华没有经过镇江,排除B;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在黄海和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等区域,没有经过镇江,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在京津地区,没有经过镇江,排除D。【拔高训练】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

2、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遭到战争严重破坏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导致广州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活艰难,故选C。2.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葆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

3、角度不同【解析】选D。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故D正确。3.(2021合肥模拟)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议和大臣耆英就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华夷纠纷向璞鼎查发出照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此照会实质上反映出清廷()A.欲图解决华夷纷争B.主动放弃对英人的审判权C.避免英国再起衅端D.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是对中国

4、司法主权的侵犯,反映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D正确;A、B、C与领事裁判权这一主旨信息无关,排除。4.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分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解析】选C。

5、从材料中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茶、丝在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故B错误;从材料中这些好处大部分都是虚幻的等信息可知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故C正确;“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本质,故D错误。5.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 000人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

6、,英法联军陆续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解析】选A。面对英法联军,清政府所调军队“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而面对农民起义则“兵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

7、10万之巨”,可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故选A。6.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中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如下:“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反感【解析】选B。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英国

8、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目的,而材料重在说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原因,排除A;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通过“协定关税”便利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说明两国并未走向正常贸易,排除C;D仅反映了材料第一层信息,未体现南京条约议定关税内容,排除。7.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 B.徐骧、邱逢甲领导义军斗争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解析】选B。据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说明是日本占领

9、中国的台湾,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说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如徐骧、邱逢甲领导义军斗争),故B正确。8.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解析】选A。根据材料“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

10、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传教士在19世纪后期充当了其国家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也就成为义和团运动爆发重要的社会背景,故A正确。9.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解析】选A。“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反映了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

11、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错误。10.(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回忆1936年在延安的采访。“他(毛泽东)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斯诺的采访报道()A.扩大了延安的政治影响力B.促进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C.缓和了国共两党之间矛盾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时期的对外报道虽然会遇到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但依然

12、能传到中国知识分子耳朵里,这会大大扩大延安的政治影响力,故A正确。B说法夸大了斯诺采访报道的作用,且毛泽东的话语可能会受到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说明国共两党仍处在对立阶段,与合作抗日无关,故B错误;从“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来看,C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才形成,故排除D。11.(2021年辽宁适应性测试)1937年9月3日,英国人在上海发行的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无论数星期前中国之地位若何,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心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德者全国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这反映了()A.中国抗战得到英国支持B.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13、.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空前高涨【解析】选D。材料肯定了中国的团结和全民族同心同德共同抗日的精神,故D正确。材料中只是英国人发表的社论,不代表英国支持中国抗战,故A错误;全民抗战刚刚开始,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错误的,故B错误;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已建立,但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12.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国共两党实行完

14、全相反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D.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解析】选A。“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反映中国与英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下相互配合,表明中国共产党维护和支持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故选A;B材料未体现,排除;1941年是在抗战时期,不是在内战时期,排除C;“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表明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15、,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也好,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五四运动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材

16、料二孙中山曾经描述当时中国的状况,“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仍未超越狭隘的国内民族矛盾的视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本中国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抗日英雄杨靖宇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宁死不降。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余人,但是中国军队伤亡的热血男儿也有两万之众。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都有爱国的表现。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觉醒角度概括五四运动“里程碑”的意义。(6分

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的影响。(6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得出凝聚了前所未有最广泛的革命力量;由材料一“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得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由材料一“扭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沉沦的发展趋向”得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材料一“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得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2)题由材料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原本中国国内激烈

18、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派系斗争统统退而成为社会次要矛盾”得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材料二“救亡图存成为全体同胞必须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得出激发了国人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促进了民族觉醒;由材料二“工农兵和广大海外侨胞、民族企业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社会士绅、少数民族等,都有爱国的表现”得出国内各政治势力合作抗日,拓展了民族主义视野。答案:(1)意义:凝聚了前所未有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回答三点即可,6分)(2)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国人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促进了民族觉醒;国

19、内各政治势力合作抗日,拓展了民族主义视野。(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封日本“劝降书”(节选) 大日本海军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

20、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行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因。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亡)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谨布上文 伊东祐亨 顿首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封劝降书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先选一个角度,如从清朝在中日甲午

21、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方面评析,具体原因包括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日本明治维新较为彻底,清朝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以上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也可以从战争性质角度分析,揭示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答案: 角度1:伊东祐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分)理由:他认为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闭关锁国、腐败落后;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即可,8分) 总结:以上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 角度2:伊东祐亨的信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厚颜无耻的体现。(2分)理由:他以强凌弱,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薄情寡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典型体现等。(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即可,8分) 总结: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2分)(其他从日本取得胜利的原因、对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的讽刺、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见证近代中国的屈辱血泪史等角度分析也可以酌情给分)-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