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备考指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014江苏单科,T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原则及意义(1)注意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和祖国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复习的重点放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影响上。(2)从纵向角度来厘清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追求国家统一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主旋律的继续和深化。(3)从横向角度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
2、制的异同点,强调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与实践性。(4)正确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联系当前台海地区的现状,国共关系的发展,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2)“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赞同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做出正确决策。2.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3、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新中国诞生。4.意义(1)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
4、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影响: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知识点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5、议在北平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3.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知识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依据(1)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意义
6、(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及特点典例 (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
7、法制化解析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的,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答案A【方法突破】明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抓关键据“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可知选举权的扩大。定方法史论结合型选择题:侧重考查基本历史理论,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只有这
8、样,才能得出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变式训练】 (2019徐州质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规定体现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 B.政治协商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充分昭示着新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鲜明的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答案C【史论链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考法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及特点典例 (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
9、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项。答案A【方法突破】明考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抓关键新政协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定方法目的类试题: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
10、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为了某某王朝的统治、为了某某阶级的统治等)。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变式训练】 (2019连云港质检)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项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
11、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项错误。答案B【史论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和影响(1)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会代表除共产党以外,还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2)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筹备准备。(3)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之职权。(4)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5)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重要作用
12、。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点一“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1.民主遭践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2.法制遭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2)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3)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非法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知识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3、(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4)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意义(1)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知识点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加快步伐(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2)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的方略确定下来。(3)党和国
14、家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考法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典例 (2019南通模拟)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不能体现出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法律法规增多,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体现不出修订宪法,出台刑法民法行政法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律建设的步伐
15、加快,故D项错误。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1982年宪法的修改抓关键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定方法推理型选择题: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综合性能力。一般透过材料现象,分析本质内容即可。【变式训练】 迈克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必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B. C. D.解析据材料“在民主政体下,人民必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
16、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可知在“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下,人民及他们的代表来管理国家和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题意,故正确;“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国策,不合题意,故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题意,故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符合题意,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答案A【史论链接】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1)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3)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一国
17、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3)确立: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新性的战略思想。知识点二香港、澳门回归1.概况(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2.意义(1)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
18、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知识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概况缓和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进展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展望条件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考法“一国两制”构
19、想的内涵及实践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邓小平史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史料三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20、。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2.史料二信息“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3.史料三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信心。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提示:(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2)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是什么。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是什么?提示:(1)理由:
2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变式训练】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
22、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优势,并非独特优势,A项表述正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答案A史论归纳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
23、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
24、问题的阻挠。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2018泰州中学质检)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道:“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A.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
25、益的宪法,C项正确。答案C2.(2018南通质检)“在私有制消灭后,党内部分同志错误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为此,党中央()A.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制定1954年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D.将政协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解析根据“在私有制消灭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根据“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采取的关于民主党派的政策是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正确。答案B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3
26、.(201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于2018年2月25日公布。实际上,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至今,中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下列法律性文件能够体现其“不断完善过程”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解析1982年宪法是在五四宪法后,符合社会主义和“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4.(201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
27、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故B项正确;和平统一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一项方针,故C项错误;实现两岸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南京学情卷)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
28、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29、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
30、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
3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新政协的召开1.(2018盐城时杨中学质检)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材料图表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由“党派、军队和团体”等组成,说明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故本题选择A项;B材料中无从体现;C和D说法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答案A2.(2018苏州模拟)“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
32、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解析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是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讨论成立新中国,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故A项正确;B项是1956年,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C项是1953年,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D项是1954年,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答
33、案A考向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右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符,故A项正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
34、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而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表明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4.(2019南京盐城模拟)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 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
35、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解析建国初期,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权建设,故B项正确。答案B5.(2018常州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解析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在19
36、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1954年宪法,故C项正确;“唯一”两字不对,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政协会议、特别行政区等等,故D项错误。答案C考向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2018泰州模拟)下图是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对西藏自治区成立解读正确的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 B. C. D.解析纪念图标直接反映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故正确;自治区政府当家做主,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故正确;藏民族在自
37、治区内仍然要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高度自治权,故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考向五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7.(2018泰州中学质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评述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C.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D.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制化解析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制化,故选D。答案
38、D8.(2018盐城质检)下图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B少数民族聚居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国后先后建立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C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D1999年全国人大提出“依法治国”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解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故A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建国前1947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C项错误。1999年全国人大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39、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六“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9.(2018盐城质检)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人礼”,各界举行庆祝活动,热议回归18年来的发展。18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庄敬自强。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A.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C.得益于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D.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解析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排除。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的结束,故B项正确。澳门回归得益于中葡两国的共同努力,故C项排除。香港回归是在澳门之前,故
40、D项排除。答案B10.(2018南京调研)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解析本题时间条件是1963年,基本结束两岸军事对抗是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故A项错误;B项所述发生于1987年,可以排除;和平统一方针确立于改革开放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一纲”体现了原则性,“四目”则更多
41、地体现了灵活性,故正确选项是D项。答案D11.(2018苏北四市调研)海峡交流基金会于9月29日举办“2015大陆台商中秋节座谈联谊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词表示:两岸关系“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两岸相合的关键在于()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提出“一国两制”C.坚持“九二共识” D.实现两岸三通解析告台湾同胞书首先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不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关键因素,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是关键的前提条件,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相合的关键,故C项正确;两岸三通2008年实现,但不是两岸相合的关键因素,故D项错误。答
42、案C12.(2019南京、盐城模拟)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答案 D13.(2018南京、盐城模拟)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A.海协会和海基
43、会的长期不断努力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15年的“世纪之握”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海协会和海基会主要是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机构,故A项错误;“世纪之握”强调的是国共两党的态度,是国共两党对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的体现,故B项正确;C项强调的是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不是国共两党关系的体现,故C项错误;两岸民众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广泛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8徐州质检)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
44、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解析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把武力统一改成和平统一是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没有涉及到“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采取的方法,不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A1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
45、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D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并不能表明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共同纲领首次提出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表明中共领导的多党
46、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标志是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表明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8盐城调研)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
47、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材料二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
48、会中的政治秩序材料三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8分)(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1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民主政治为考点,考查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及历史阐释、论证能力。第(1)问的解答据材料一中
49、的“共产党领导下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等信息归纳。第(2)问是小论文题,要求以“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为主题,自定观点,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史实进行论证。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民主化,材料信息中蕴涵多个民主化的特征,任选一个确定观点,然后再寻找相应的史实论证即可。答案(1)缘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8分)(2)特征:成熟的政党政治;健全的立法机构;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民众的政治认知及其信念。(2分)示例1成熟的政党政治: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示例2健全的立法机构: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示例3专业化的政治职能机构:中华民国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新中国全国人大、国务院等部门。示例4民众的政治认知及其信念: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评分标准:第一层次(1217分):论点把握准确;论据充实、有力、典型;论证严谨、清晰、流畅;符合字数要求。第二层次(611分):论点把握基本准确;论据基本充实;论证基本清晰;基本符合字数要求。第三层次(05分):论点把握不够准确;能够列出基本论据;论证不够清晰;100字以上。(字数不够,可适当扣分,30字以下,一律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