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单元 种群及其动态 群落及其演替(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段
2、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 100 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 80 条,其中有标记的24 条,由此可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两次捕鱼的时间间隔太长或太短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两次捕鱼的渔网的网眼大小不同 D标记不当,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部分死亡 3下列关于种
3、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B一定地域内,如果一种动物的天敌被大量捕杀,则该动物的数量就会持续大量增加 C如果草原上没有食草动物,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和食肉动物数量均减少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它们之间是共生关系 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
4、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 D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5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
5、,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只需要消毒处理 B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C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 D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 7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D群落
6、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 K 值附近 9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 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群落内的种间关
7、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A只有一项 B只有两项 C只有三项 D全部正确 10某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十几年后恢复到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B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 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 D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11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 C“桑基鱼塘”提高了各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12生态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
8、多年的跟踪调查,截取其中一段时间某项研究结果绘图如下(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优势种 A 种群在 t5时的种群数量与 t3时相同 B草本优势种 A 在 t2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从图可知,最终草本优势种 A 会被完全淘汰 D图中所示变化可以说明该弃耕农田正在发生初生演替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只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A
9、 B C D 14在海底,通常会发现大多数艳丽夺目的小丑鱼把海葵有毒的触须当家,吃海葵吃剩下的食物,其体表具有一层黏液因而不会被海葵蛰伤。小丑鱼可以引诱其他动物游向海葵触须,帮助海葵得到食物。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海葵和小丑鱼都属于消费者 B海葵和小丑鱼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小丑鱼体表具有黏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海葵和小丑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15蚜虫是世界上繁殖最快的昆虫,其种类众多,中国约有 1100 种,蚜虫用腹部管状结构吸食植物汁液,其天敌有瓢虫、昆虫病原真菌等。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一种有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 A,从而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0、()A蚜虫的种类众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多样性 B蚜虫与宿主之间是寄生关系,与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 C人为释放物质 A 可增大蚜虫被捕杀的概率,属于生物防治 D因与蚜虫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多,蚜虫的同化量远小于植物的同化量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6调查某片草原上野兔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结果错误的是()A第 17 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较多 B第 614 年,野兔增长率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C从第 14 年开始,野
11、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 D第 1418 年,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17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 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 30 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 61.5%提高到 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18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螳螂捕蝉
12、,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9160 年前,24 只野兔被带到了澳大利亚,一个世纪后野兔的数量超过六亿只。为控制野兔数量,人们引入一种黏液瘤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野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病毒和野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中毒性病毒比例的提高,表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 C
13、气候、传染病等因素都会影响野兔的种群数量 D强毒性病毒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 20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草本植物
14、种类始终最多说明群落类型没有改变 第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21(10 分)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是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建国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已是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_演替,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2)人工造林时人们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该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_的复杂程度有关。(3)如今,塞罕
15、坝每年能释放氧气 55 万吨并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 1.37 亿立方米,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在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中,通过以上叙述得到体现的是_。(4)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请简述理由:_。22(11 分)每年的 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在
16、海洋中,藻类植物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的水层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类型,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海洋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23(12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 5 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 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株/平方米。(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
17、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图中虚线表示在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m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
18、因是_。24(10 分)光裸的岩石上生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光裸的岩石上生长出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灌木阶段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_等生态功能增强,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森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研究人员对灌木阶段 A、B、C 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增长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在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_。(3)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
19、替。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由此说明_。25(12 分)某高二生物学习小组在路边的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入侵的植物是 ;该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2)在五年中,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植物是 。(3)生物入侵前,植物甲中 AA 的个体占 36%,aa 个体占 16%,生物入侵后,AA 个体占 30%,aa 个体占 10%,则植物甲是否发生进化,原因是 。第 10 单元 种群及其动态 群落及其演替(B)答案 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
20、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A 错误;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会随着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B 错误;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务工人员有关,故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C 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入手进而间接影响出生率减少害虫的数量,D 错误。2【答案】B【解析】两次捕鱼的时间间隔太长或太短,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
21、果误差较大,A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不会影响结果,因而它不是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B 项符合题意;如果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则人为造成捕获的鲫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C 项不符合题意;由于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减小了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有标记鲫鱼的比例,导致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 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A 正确;捕食关系中,若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B 错误;如果草原上没有食草动物,则草原上的草
22、本植物会增加,食肉动物数量减少,C 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D 错误。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有关知识。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 项错误;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 1 后小于 1,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大于 0,后小于 0,则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项错误;图中 a、b 两点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D 项错误。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结构的范
23、畴,A 错误;由于对光的竞争,植物有分层现象,由于食物的选择作用,动物有分层现象,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让水平方向上各种生物的分布不相同,B正确;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D 正确。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 项错误;计算边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时,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B 项错误;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
24、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而不能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C 项错误;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D 项正确。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 项正确;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B 项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C 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 项正确。8【答案】C【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 错误;经过
25、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 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 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形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 错误。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最简单的测定方法是列出各物种的名录;对;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优势种在争夺空间和资源上处优势地位,同时对群落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对;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参与自然选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对。10【答案
26、】C【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 错误;当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植物种类相对稳定,可能不再增加,B 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如多年生草本群落会替代一年生草本,灌木会替代多年生草本等,C 正确;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 错误。11【答案】C【解析】在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和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且种群数量足够大,种群内的个体能够自由交配的情况下,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A 正确;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且种群增长率不变,B 正确;“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建立,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
27、率,C 错误;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进而限制了细胞的长大,D 正确。1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 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草本优势种 A 种群在 t5时的种群数量与 t3种群数量没有关系,A 错误;草本优势种 A 在 t2t3段时,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 正确;从图可知,最终草本优势种 A 会数量减少,趋于稳定,C 错误;图中所示变化可以说明该弃耕农田正在发生此生演替,D 错误;故选 B。13【答案】B【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
28、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正确;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以及这两条边夹角中的个体,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较密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部分小动物没有进入诱虫器而使数值偏小,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故选 B。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小
29、丑鱼吃海葵吃剩下的食物,所以两者都属于消费者,A 正确;小丑鱼鲜艳的外表吸引了许多捕食者,将它们引诱到海葵旁,海葵因此捕获猎物,与小丑鱼一同分享,同时海葵是小丑鱼的庇护所,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 正确;小丑鱼体表形成的黏液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不会被海葵蛰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正确;海葵和小丑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不能计算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15【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蚜虫的种类众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A 错误;因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与宿主为寄生关系,其天敌有瓢虫、昆虫病原真菌等,关系为捕食或寄生,B
30、 错误;人为释放物质 A 会使蚜虫逃避,降低被捕杀的概率,C 错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第二营养级不仅有蚜虫,还有其他动物,因此蚜虫与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 10%,D 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6【答案】ABD【解析】第 17 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野兔适应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A 项错误;第614 年,野兔增长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环境较为适应,且天敌不足,B项错误;从第 14 年开始,
31、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C 项正确;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最大值出现于 614 年之间,D 项错误。17【答案】A【解析】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 错误;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 正确;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 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 正确。18【答案】AB【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螳螂捕
32、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 项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 项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项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项错误。19【答案】ACD【解析】引入病毒的几年后,由强病毒比例最高变为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也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病毒和野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 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的提高,说明中毒性病毒更适应当前的环境,B 错误;野兔在澳大利亚缺乏天敌,但气候、传染病等因素都会影响野兔的种群数量,C 正确;强毒性病毒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33、,这样宿主数量的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D 正确。20【答案】AC【解析】常绿阔叶林过度砍伐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表中植物种类数目变化可知,常绿阔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因为其植物种数最多;针叶林中有草本、灌木、乔本,即群落的分层结构比草丛的明显,故针叶林中动物分层现象比草丛更复杂;随草本植物种类始终最多,但因有灌木、乔木等类群的出现,说明群落类型有很大的变化。第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21(10 分)【答案】(1)次生 速度和方向 (2)抵抗力 营养结构 (3)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22(
34、11 分)【答案】(1)b 偏高 (2)光照 垂直结构 水平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解析】(1)图甲中 b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处于 b 点,种群数量能迅速恢复,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由公式NMnm(M 表示标记个体数,N 表示种群数量估计值,m 表示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n 表示重捕的个体总数)可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其他各种生物的过程称为演替。23(12 分)【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N1
35、N2N3N4N5)/5(2)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a(1m)n C 标记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已知 5 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 N1、N2、N3、N4、N5,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N1N2N3N4N5)/5 株/平方米。(2)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个体数应为 a(1+m),则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n。图中实线表示“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率出现于 K/2 时,
36、即图中的 C 点。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比实际值偏小,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则某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24(10 分)【答案】(1)初生演替 信息传递 (2)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的数目变化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5(12 分)【答案】(1)丙 种间竞争 (2)甲、乙、丁、戊(不填全不给分)(3)没有进化,生物入侵前后种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