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测评(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卷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
2、、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
3、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
4、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
5、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1.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D
6、.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解析:B项,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
7、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解析:A项,“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性
8、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解析:D项,“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
9、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项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8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
10、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11、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
12、,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九节筇(qing):一种竹杖。唶(ji):赞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之可茹茹:吃。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解析:B项,“秀”,秀美。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介词,因此/介词,趁。B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D项,二者都是副词,却,反而,竟然。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答案:D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3分
13、)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日歌吟万松间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A.B.C.D.解析:描写薜萝;描写“闽中”之树,不专指松树;写人非写树。答案:C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
14、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解析:B项,原文说“环中亭”可以弹琴、下棋、喝酒,并未叙述弹琴、下棋、喝酒之事。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解析:(1)关键词:“负”“尝”“树”“帅”“盖”。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式。(2)关键词:“凌”“易行”“耶”“是故”“自厉”“若”。“非松也耶”的反问语气要翻译出来。参考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
15、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参考译文:龙泉有许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的山峰尤其幽深。有座山四旁高耸而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人们因此称之为“匡山”。匡山有很多松树,满眼的松树高耸入云,颜色青翠照人,像刚刚洗过一样。松树上爬满薜萝,滴里耷拉地悬垂下来,横向伸出去数十丈,颜色嫩绿,可以食用。松根下的茯苓,大得像斗一样,间杂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的嫩苗,采摘来也可食用。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这里新建了草庐。草庐的西南不远处,有两处深渊
16、,蛟龙潜伏在其中。云雾轻盈蒸腾而上,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云雾的颜色洁白,就像大海虚无缥缈,广大无边,若是大风从东方吹来,云雾就渐渐散去,章三益于是又在此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庐的东北方不远处,山势更高,峰峦更加峻峭,气势雄伟几乎要顶到天。向南望,闽中数百里,丰茂的树木贴在地皮上,矮小得好像小草一样,章三益又因此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庐的正南不远,地势开阔明朗,东、西、北面的诸多山峰,都竞相表现自己的秀美景色,令人玩味,忘记了疲劳,又加上此处可弹琴,可弈棋,可高举酒杯开怀畅饮,(无论做什么),没有不相宜的,章三益又为此建造了“环中亭”。章三益读书写作的空闲,身披鹤氅衣,手拄九节竹杖,遍游
17、三亭。回来坐在草庐之中,回头看看松树,感觉就像有德的君子环绕在自己左右。章三益注视良久,精神集中,外物与自身一并忘记,仿佛与古代豪杰在千年的时空中对话。章三益快乐非常,起身穿上谢公屐,每日在松林间吟唱,木屐之声铿锵,合乎节奏,与歌声应答唱和。茂盛的松树好像理解章三益的心思,也隐隐约约发出笙箫的乐音互相愉悦。章三益赞叹说:“这是我懂得看松乐趣的缘故啊。”于是用“看松”命名自己的草庐。龙泉的人士,听说了章三益的事,产生了疑问,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却以看松命名草庐,好像隐士的做法,难道说是他鄙视
18、世间的纷扰而不近世俗吗,或者是这些人是不值得交往的,而在松树那里有所收获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的。植物之中,具有贞烈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为最多。(我)曾经暗自沉思:一种气质刚刚形成,其根须吸收蕴含养分,没有不是为了舒展叶子、开放花朵来呈现自己的美丽于一时。等到秋高气爽,天降霜露之后,就都枯黄陨落,剩不下什么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三益隐居,与松树为伍,自然有其人格巍然屹立的资格;至于(他)为时局挺身而出,坚守自己刚烈坚贞的节操,不为外界的议论所影响,最终能为国家建立功勋,对百姓
19、施与恩惠,从一开始就没有与松树的品格相背离啊。有的人不理解(他),牵强地认为章三益消极避世,而对他“入世”又“出世”的做法产生疑问,岂不是将错误的看成是正确的了吗?(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元虞集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注: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解析:联系注释里面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前两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
20、出的情感。这首诗开篇直接入题,把感情寓于其中,赏析这首诗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参考答案: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诗人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亡国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10.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4分)解析:“啼鹃”这一意象,要结合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加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深层次的亡国之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参考答案: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
21、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第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成都周边地区开发了不少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每当节假日来临,市民纷纷前往,有的小区几乎十室九空。B.星光下的灵魂在毕淑敏六十岁时出版,这部作品精雕细刻却不着痕迹,可以说这标志着她的散文艺术已炉火纯青。C.邻近春节,客流量增大,各大航空公司相继上浮折扣下限,旅行社因此被迫提高各条线路的出团价格以招徕顾客。D.为了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
22、师的业务水平,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来指导教学工作。解析:A项,此处望文生义。“十室九空”指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C项,此处应用“临近”。“邻近”指(位置)靠近。“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D项,“启用”意为“开始使用”,多用于物;这里应为“起用”。答案:B1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A.据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B.12月7日教育部网站披露的高考改革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C.据韩联社报道,韩
23、国空军将计划加大对进入韩国防空识别区飞机的识别和监视,使空军F-15K战机保持随时待命状态。D.科学家表示,发射升空的嫦娥三号探测器近月制动能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其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和下一步的科研工作。解析:A项,句式杂糅,“据”“显示”可删掉一处;B项,语序不当,应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C项,成分残缺,应为“加大力度”。答案:D13.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
24、宜的“中国货”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A.B.C.D.解析:根据“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可知,排列在最后的一句应该是能够与“甚至”组成递进关系,且都是说一些国家行为的,只有能衔接,故排除B、C两项,A项中和不能构成轻微转折关系,必须在之前加一个转折词语意才畅通,但原文没有转折词语。故排除A项。答案:D14.下面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我是一名年已弱冠的女大学生。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也没有浇熄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我不只是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而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
25、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该公司如能招聘到我,势必大喜过望。希望您能为我的谋职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人将不胜感激。解析:“弱冠”指男子长大成人,用于“女大学生”不当。“即使”表假设,与“经历了”矛盾。关联词“不只是”与“而是”搭配不当。“(公司)势必大喜过望”“(为我)尽一份绵薄之力”属于谦敬辞不分。参考答案:(1)“年已弱冠的”改为“应届”(2)“即使”改为“虽然”(3)“而是”改为“而且”(4)“势必大喜过望”改为“一定不会失望”(5)“尽一份绵薄之力”改为“出一份力”15.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春”之外的季节中自选两个季节,另写两句有关“雨”的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例句:春雨是温
26、柔的,只见它在枝头、叶面轻盈跳动。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解析: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话题,例句分析要到位,仿句要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示例:夏雨是奔放的,只见它在房前、屋后轰然骤驰。倾泻的雨点仿佛是草原上脱缰的野马,踏出不羁的强音。秋雨是缠绵的,只见它在肩头、发梢悄然洒落。无边的雨丝仿佛是脑海中纷飞的思绪,织出横斜的细网。冬雨是冷酷的,只见它在脸上、胸前肆意击打。犀利的雨滴仿佛是长鞘中飞出的利剑,透出彻骨的冰寒。四、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孩子脖子卡在楼房窗台的防盗网上,吊在半空,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一个年轻人见状,身手敏捷地攀
27、上下一层楼的窗台防盗网,用手托举住孩子,使孩子得救。一位年轻母亲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接住了从高楼上掉下来的孩子,挽救了孩子的性命。对这些勇于救人或者说是见死相救的人,你觉得应该把他们当英雄、当道德模范看待还是当平常人看待?要求:请就上述问题发表你的感想或看法,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道作文题的类型是“材料+导语+话题”型,审题的重点应放在对导语“对这些勇于救人或者说是见死相救的人,你觉得应该把他们当英雄、当道德模范看待还是当平常人看待”的理解上。第一个关键词是“你觉得”。这就要求考生要站在“我认为”的角度去思考,写出自己
28、的见解,而且要有较深层次的理解。第二个关键词是“当英雄、当道德模范”。此处可这样理解:是什么样的英雄模范?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英雄、模范?第三个关键词是“平常人”,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这样思考:他们明明做出了义举,为什么还会是平常人?第四个关键词是“还是”。考生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写,但比较全面的立意还是对以上两个方面具有辩证分析、辩证统一的观点。如果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方面分析理解,那是比较表面的。说他们是平常人,就是说他们守着善良的本性,守着社会道德的规则,按人性的规则做人。说他们是英雄模范,就是说他们有义举,能彰显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义举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道德的希望,更是对那些总是觉得好人
29、做不得的人的最好的抨击。例文:请让善举成为平常“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便有这样一种观点。善举或大或小,发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然而,对善举进行刻意的标榜,乃至一件应做的事变成一件似乎难以触及的神圣的事,岂不是侧面反映了现实中善举的罕见与难得?善举不应被神化,那是最真的人性的反映,请让善举成为平常。让善举成为平常,需要对善举的理解。善举是人的一种本能。儒家代表孟子坚持性善论,用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小孩子跌入水中,凡是经过的人都会想去救助他。而回到现代,若见到跌入河中的孩子在水中拼命挣扎,谁都会产生怜悯之情并想去救他。善是人的本性,人们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或是道德模范,正如吴菊萍绝不是为了
30、“最美妈妈”这一称号而去救助从高楼上掉下的孩子,她所做的都是出于本能,而世间的各种善举也如此,都是最美人性开出的花,让善举成为平常,让人们把善举当作是本能。让善举成为平常,需要善举在生活中时时出现。什么时候才能把一件事看成平常事?像吃饭、工作、睡觉一样,我们每天在做的便是一件件平常的事。让善举变得平常,即是在平时把其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雷锋一生行善无数,且从不留名,正是因为善举在他看来已成平常。日常生活中,给老人、孕妇让座,扶起跌倒的行人,雨天为人撑起一把伞这些若能在生活中每个角落呈现,那善举在所有人看来都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怪事,而是如同吃饭一般地平常。让善举成为平常,需要善行在整个国家推广。扶起路人会不会被反诬为推倒别人的人?人们害怕被反诬而不敢做善事,这何以让善举成为平常?国人应尽其善,让善举之花开遍全国大地,让善举成为平常。善举是人人应做的事,是平常小事,而不是一种难得。唯有让善举成为平常,人们才能把善举看成一种习惯、一种义务,人们才会认为善举是一种本能。把善举看成平常,才是对善举的真正尊重。请让善举遍地开花,而不是让它成为天上无法摘到的明星。请让善举成为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