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讲生态工程浙江学考选考考纲确认考点知识内容加试四、生态工程9.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a10.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a11.活动: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a考点|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其应用1生态工程(1)原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2)诞生背景: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3)研究对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4)类型: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废物垃圾处理使之资源化,实现无废物生产。节水及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5)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
2、展的重要手段。2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1)传统农业措施:套种、间种、轮种。(2)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庭院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种植业、畜牧业。(3)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太阳能、沼气、风能、潮汐能、水电能。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主要技术实例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庭院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间种、套种和轮种制度小麦、玉米套种,桑园中种植大豆,北
3、方果园中种植蔬菜立体养殖技术混养鱼塘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放养青蛙等害虫的天敌等1下图为某农场的农业生态工程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评价养殖效益时,除了人工投入等成本外,往往采用单位时间内饲料投入量和体重净增长量(可采用相关参数转换成干物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其中体重净增长量为_生产量,该值的大小取决于饲料到饲养动物的能量_。(2)该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_。若在果园中同时种植蔬菜,属于_技术。图中的沼气工程是在沼气池的基础上增添了脱硫塔等设施,更加优化了_的新能源开发技术。(3)在无人为因素干预下,养殖鱼类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若养鱼场中迁入捕食养殖鱼类幼体的乌鳢鱼,将使“S”形
4、曲线中的_下降。通过生态系统的_调节,乌鳢鱼和养殖鱼类的数量将趋于相对平衡。【解析】(1)饲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属于次级生产者,其体重净增长量(转换为干物质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即为次级生产量;饲养动物的能量均来自饲料,因此其体重净增长量的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该生态工程实现了对废物的充分利用,加快了物质的循环,因此其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作间种;脱硫塔的使用使沼气中易造成污染的成分被去除了,使能源更清洁,优化了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3)乌鳢鱼的迁入增大了养
5、殖鱼类的环境阻力,会使K值下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力干扰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自身的稳态。【答案】(1)次级传递效率(2)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间种洁净可再生(3)K值自我(或负反馈)2下图表示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_。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被鱼等水生生物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_营养级。(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其中一部分经过_作用后可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3)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提
6、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_(至少回答两项)。【解析】(1)据图示可知,其他生物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因此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粪便所含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蚕的上一个营养级是桑树,所以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一营养级。(2)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骸分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3)该生态系统中,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制沼气,用残渣废液肥桑,都是把原本属于废物中的能量逐级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比桑基鱼塘的自我调节能力弱。(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其中发酵产生沼气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因此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答案】(1)生产者(或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一(2)分解者(或微生物)的分解(3)多级利用较强(4)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