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课堂的内涵和主张今天,无论是在传统名校还是在普通学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依然比比皆是;从改进“教”到优化“学”的精力分配依然严重失衡;基于学习方式的重建还远远没有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依然是解决问题的多,探究问题的少;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一系列权利还面临着来自教师权威和固化的课堂模式的威胁。如果放置在全国视野下观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和学校都能真正投身到课改中,课改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还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而非“人民战争”。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将长期处于从关注“教”到研究“学”的转型期,意味着结构性的课堂变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意味着课堂模式的破与立可能很简单,但模式背后新课堂
2、文化的确立实属不易,所以,课改,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因此,对高效课堂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永远在路上。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有何不同?它究竟解决了新课改中的哪些问题?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它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和主张?高效课堂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这里所说的传统课堂,是指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没有学生的课堂。所以,高效课堂是以“人本”为基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堂,但高效课堂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文化、教学、评价等几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完
3、整地表述应该称为“高效课堂教育”。高效课堂所追求的不仅仅只是课堂的高效。实际上,高效课堂走到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已经囊括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完整系统,在一步步超越单纯的课堂,走向对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全面重构。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其重点和着力点一定还须回归到课堂。既超越单纯的课堂,又回归于课堂,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考虑到后面的“学生”二字可以换成教师、校长甚至是家庭成员,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也可表述为“相信、解放、利用、发展”,后同)。支撑这种理论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
4、校、新学生。高效课堂作为一项来自于实践的新理论,经历了这样的成长历程: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关系改变课堂文化改变“教室”(即让教室成为教育实验室)。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经济而实用的改变现实教育的路径。教育人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传统教学正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有罪恶的教学,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缺德的课堂”。然而问题是,既然大多数教育人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却又为什么对课改心存疑虑?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在于,同样是在谈论课改,专家和名校热衷于形而上的课程改革,而草根和农村学校却选择了形而下的课堂改革。课程和课堂,到底谁更应“改”,或者谁更应先“改”?在草根们看
5、来,如果不改变课堂的课程改革,恐怕只能是镜花水月,他们认为教育的问题集中暴露在课堂上,基于“教中心”、“师中心”的课堂根本不可能实现新课改理念。教育首先发生在课堂上,没有课堂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教育的革命。在他们看来,当下教育诸多的问题都是源于课堂,唯有坚决摒弃“教中心”、“师中心”,转而在新课改框架下建构“学中心”、“生中心”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因而,当下传统教育从根源性上看,患的是“课堂并发症”。唯有找到课堂这个“支点”,才能撬动全局。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自会迎刃而解。为什么要坚决瞄准课堂动手术?如果从“效益”出发,是为了提升课堂
6、质量。然而,真正的课堂质量其实是指学生的“生命质量”。什么是生命质量?在教育家杜威看来,它是“为了人的灵魂的转向”,他还批评教育人可能“在教育中反而把教育遗忘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事业”。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从生命论的高度去关注人。如果为“人”的教育却习惯于在不知不觉间失落了“人”,遗忘了“人”,那这样的教育造成的事实只能是“让孩子在沸腾的油锅里挣扎”,因而高效课堂倡导者有一句“名言”“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改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不痛苦,不厌学,“不跳楼”。如何“从油锅里捞出孩子”?核心是“遵循儿童的方式”,一切“从儿童出发”,彰显儿童的天性和主体地
7、位。课堂一旦能让儿童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生命的热情,又怎么会有痛苦、厌学乃至跳楼。当传统教学不关注“人”时,其实就意味着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专门和儿童作对。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育必须回到一个“人”字上去完成对传统的“颠覆”!在我们看来,课改从来不应该是改良,而是改革。它到底改什么?显然不仅是改教材、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否则,这只能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上浅尝辄止,它实际上是在改教育观念、改教学思想,说穿了本质上是改人!有人面对课改,会滋生“老太太搬家”式的患得患失,他们担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被触及,或者忧心于自己多年摸索形成的那些教学经验的安危,这样的担忧均属正常,但要
8、清楚改革难免要打破“瓶瓶罐罐”,甚至会考验我们敢不敢完成自身的超越,突破经验主义的“囚笼”,改革意味着“破与立”,不破则不立。破什么?破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即“知识中心”的教育观、“教中心”的教学观、“师中心”的师生观。立什么?立新的“三观”。即“人学”的教育观、“学中心”的教学观、“生中心”的师生观。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从人出发,接纳人、尊重人、发展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从学情出发,就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方式;从教情出发,就要善待教师,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从校情出发,就要以发展为本,关注育人模式和团队价值观的形成。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维度,即必须在关注知识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的同时,更加关注课堂氛围、学习兴趣、精神状态、生生和师生关系。两大关注决定了高效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教学概念,也绝对不是从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课堂。只追求“高效益”的“高效课堂”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功利的、应试的,真正的高效课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概念。(本文来源:节选自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李春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