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幽幽荷塘,无边月色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都会用他们笔下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也很美,可是他的这片风景寄托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美的历程吧一个画荷的下午席慕蓉我的一生本来可以有不同的遭逢如果在新雨的荷前你只是静静地走过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如果如果你没有回头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1)朱自清(18991948):现
2、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全集中。(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4)采莲赋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赋作。你的散文感情真挚,有口皆碑。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
3、其是在背影中,你对父亲的感情之深让读者为之感动泣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典范;又以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你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构建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你功不可没!2.写作背景“超然”之中的挣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4、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咏山泉储山羲(唐)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3.相关知识通感(1)什么是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5、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2)通感的修辞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缈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荷塘月色中的两例,第一例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
6、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第二例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见仁见智,名家点评(1)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2)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
7、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3)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
8、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吴周文谈荷塘月色)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煤屑(2)踱步(3)弥望(4)点缀(5)霎时(6)酣眠(7)渺茫(8)斑驳(9)倩影(10)袅娜(11)敛裾(12)梵婀玲(13)峭楞楞(14)妖童媛女(15)蓊蓊郁郁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脉纤颤佛处参曲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1)幽僻幽静这是一条的山沟,白天都很少有人来,更别说是晚上了。夕阳下,清风小桥流水去。余晖下的乌镇格外。(2)稀疏稀少雅典奥运会为何
9、会出现现场观众的现象?雅典市长多拉4日晚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演讲时做出了解释。转过这座山,一片的树林就出现在我们面前。(3)约略大概听得窗外有细细屑屑的雨点声,但也不一定是雨点,细听去却又没有了。你的书什么时候能出来?你的那些粉丝都等急了。(4)没精打采垂头丧气他今天的,是不是生病了?韩全海见大势已去,默不作声。5.填空。(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3)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0、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5)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一、文本理解1.作者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答:_2.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
11、,分析“泻”“浮”“洗”“画”的表达效果。答:_3.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答:_二、疑难探究4.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答:_5.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观点:_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散文泰斗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
12、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2)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朱自清先生,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
13、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读书人贫贱不能移的骨气。(3)独处时能够获得心灵的片刻宁谧当“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选择了月色下漫步荷塘时,他抛开了白天的烦恼与痛苦。与自我对语,看清了自己是一个喜欢热闹,也爱冷清的矛盾化的统一体。他从白天痛苦不堪的角色里抽身退出,投入了无边的荷塘月色之中,尽情地享受溶溶月色之美,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沉醉在淡淡的暗香中,他疲惫的身心获得了休憩,无限的烦恼也暂时抛到九霄云外。(4)心空没有宽度,心灵没有边界当朱自清把月下荷塘当作属于自己的天地时,他找到了一种绝对的心灵自由的感觉。这是心灵营造
14、的自由王国。拥有自由的心态,就可以纵情驰骋,心骛八极。朱自清独自漫步荷塘,思绪自由驰骋,由眼前的荷塘飞往六朝,赏采莲盛况,进而念及家乡。此时,作者彻底抛开了尘世生活的纷纷扰扰,远离人群,与大地对话,与天空对话,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他的心灵空间没有了边际。2.在名句中选择咏荷花名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
15、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曹寅荷花(二)素材这样运用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
16、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幅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
1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8、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字,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幽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
19、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拓展阅读一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逝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
20、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
21、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拓展阅读二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摇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
22、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
23、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1924年2月1日,温州作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
24、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
25、,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
26、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
27、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月8日,温州作【注】仙岩:山名,位于浙江省温州与瑞安两市之间。惊诧(ch):惊讶。踞(j):蹲。绺(li):量词。倏(sh):极快地,忽然。离合的神光:形容水光一闪一闪的,神奇莫测。皱缬(xi):潭水泛起波纹,好像有花纹的绸缎(微微)褶皱着。缬,有花纹的丝织品。尘滓(z):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秦淮河:在江苏省西南部,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挹(y):舀,把液体盛出来。明眸(mu)善睐(li):出自曹植洛神赋。意思是指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睐,看,向旁
28、边看。拓展阅读三白水漈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3月16日,宁波作诗歌品
29、读悼闻一多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鉴赏西洲曲描写一对情侣的相思之情。诗的
30、前四句是序曲,以男主人公“忆”的方式来抒写。“西洲”是诗中女子过去和情人相会的地方。“江北”是情人的所在地。从“西洲在何处”至“海水摇空绿”,是诗的主体,也是写得最有声色的精华所在。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写她对情侣的思念。由三组活动画面“门中打扮”“南塘采莲”“青楼远望”组成。最后四句复由男主人公抒情,全诗在迷蒙和缠绵的氛围中结束。本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情为轴心展开全部描写,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三,第一是于景中物外见情意,如刻画女子尽日依栏眺望时,以飞鸿、曲栏、高天、绿水为背景,物、景、情浑然一体;第二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和精巧的比喻,以杏子的红艳比女子的单衫,以雏鸦的乌黑油亮比少女的秀发,以伯劳喻孤栖
31、,以莲心况女子之清苦,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结句托南风吹梦,缥缈幻想,颇具浪漫色彩;第三是为表现扯不断的情思,诗中多用重字、接字、谐音双关等,从而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形成反复回环、音调流美的情韵。正如沈德潜古诗源所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资料下载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莲花唐郭震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荷塘月色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1)xi(2)du(3)m(4)zhu(5)sh(6)hn(7)mio(8)bnb(9)qin(10)nu(1
32、1)j(12)fn(13)qio(14)yun(15)wng2答案:脉纤颤佛处参曲3答案:4解析:(1)两词都有“静”的意思,但“幽僻”强调幽静偏僻。“幽静”强调幽雅清静。句中的语境是“很少有人来”,所以要用“幽僻”;而句强调的是小桥流水的安静幽雅,所以要用“幽静”。(2)两词都有“少”的意思,但“稀疏”强调的是宽松,不稠密;“稀少”适用范围广,指的是很少出现或发生的,或者稀疏的,人员组成很少的。(3)两词都有“揣测”的意思,但是“约略”意思更加丰富,除了有“大致,大体上”的意思外,还有“仿佛,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略微,轻微;不经意”等意思。句就运用了“仿佛,依稀”的意思。“大概”指
33、的是“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4)两词都有“精神不振”的意思,但是“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而“垂头丧气”形容低着头,精神不振。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或形容没有生气。答案:(1)幽僻幽静(2)稀少稀疏(3)约略大概(4)没精打采垂头丧气5答案:(1)有袅娜地开着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2)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5)毁灭背影荷塘月色(或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欧游杂记思维发展与提升1明确:画面画面意象画面特征月下小径小煤屑路、许多树幽僻、寂静月
34、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静、淡雅荷塘月色月光、青雾、树影朦胧、缥缈荷塘四面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阴沉、模糊2.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明确: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
35、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一法”,因为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6、。一句话,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4明确: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把对清华园荷塘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不难看出,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幻,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5明确:观点一:“我”是一个“文人”。作者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世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作为文人的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观点二:“我”是一个中庸的“懦夫”。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朱自清的思想是矛盾复杂的,他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抗争,所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懦夫。观点三:“我”是一个时代的“平民”。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的形象,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