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
2、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4.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时人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A胆小懦弱B仁者之勇C愚忠可笑D知机识变5.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
3、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6.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7.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
4、礼法并施8.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9.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10.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
5、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11.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该学说应是A先秦儒学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12. 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
6、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13. 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1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15.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A相信提高修养
7、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1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主权在民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D实行君主立宪17.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18.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
8、写道:“盖和尚(李贽)一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D对儒学的反叛19.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20.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
9、”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21.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22. 在
10、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平等自由理念B崇尚理性之美C开放包容精神D注重功利实用23. 汪太贤在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中说:西方社会是在“人的发现”时候塑造了它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是在“人的发现”过程中“孵化”出了自己的法治。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的发现”的作用B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D人文和法治的相互影响24.下图为法国画家路易大卫1787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局部,这一油画的创作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苏格拉底被雅
11、典法庭判处有罪后,他的学生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却选择了慷慨赴死。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意义和人文价值是 A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捍卫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B屈从错判行为就是纵容罪恶、人是万物的尺度C凡是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该去做、美德即知识D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主权在民人生而自由25.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一表现方式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B突出了希腊神话的精神实质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
12、绘画风格26. 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A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支持C使得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27. “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A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B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C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D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28.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
13、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29.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亲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D前者反封封建的力度更彻底30. 某一时期的部分文艺作品具有共同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米开朗琪罗 哀悼基督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14、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以宗教为题材,但画中圣母和圣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 但丁 神曲 记述作者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与立场。 A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B害怕遭受教会势力的宗教迫害C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D享乐思想与禁欲主义矛盾尖锐31. “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也不在宗教与文艺复兴之间,而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之间。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由此可见,“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在于A人性解放B道德提升C信仰重建D理性启蒙32. 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15、。”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这些主张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B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33.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34.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这表明卢梭认为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B社会
16、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D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35.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B洛克C康德D卢梭36.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37.下
17、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 B金文C小篆 D草书38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9. 据孙关龙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C各地区交往日益密切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40.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
18、雕刻之文)。铁(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艺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824 年)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措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B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C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需甄别使用D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41.(20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19、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
20、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4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3)儒家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4分)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晚明诸老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皆抱一种彻底革新之主张;而其立论根源,皆能从民权方面着想。尤其是梨洲、亭林两家,他们均有极详明方案。大抵梨洲注重提高相权与清议之地位。其理想中相权与清议之实用,大体有似
21、近代西方之责任内阁与国会。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故主以最高行政职权操诸宰相,而“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此等议论,皆从政治组织之最高机构上立论。而亭林则注重下层机构,尤行着眼于县行政与地方自治。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
22、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请写出材料一中“梨洲”、“亭林”的代表作品各一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二人“革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方案的不同。(8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12分)参考答案1-5 AADBA 5-10 CBDAB 11-15 DCCAA 16-20 CCCBD 21-25 ABAAA 26-30 DBCBC 31-35 DCCDC 36-40 DBCCA41.【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
23、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42.【答案】(1)梨洲:明夷待访录(2分),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任写一点得2分)不同:黄宗羲:侧重对中央权力机构进行革新(提高相权与清议的地位);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分)顾炎武:侧重对地方政治机构进行革新;提倡“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2分) (2)异: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4分)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理学僵化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任写两点得4分)欧洲: (任写两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