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读着这些情景交
2、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
3、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
4、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被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三尺白布四两麻啦,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大坪大蹚各顾各啊,石旮浪里脚蹬脚啊!一声号子一声汗啊,幺二连三都使力啊!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啊AK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
5、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可惜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选自人民
6、日报2017年3月1日,有删改)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峡纤夫的形象特点。(4分)答: 解析:本文先是引用AK书中的记载来描写纤夫的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三峡纤夫的勇敢无畏;然后具体描写纤夫的劳动过程,来表现其团结协作及生活的艰辛;最后通过描写从不恐惧的纤夫对家的思念以及顺风顺水时唱“拉纤小调”的快活心情,来展现三峡纤夫思亲顾家、乐观坚韧的形象特征。参考答案:勇敢无畏;团结协作;生活艰辛;思亲顾家;乐观坚韧。(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 解析:画线句子主要描写纤夫们拉纤走山崖的艰难过程,“汗珠碎成了八瓣”运用了夸张手法,“嘿咗声如闷雷滚过”运用了比
7、喻手法,而整段文字刻画细腻,将视觉听觉结合来全方位表现纤夫拉纤的艰辛,此中表达的是作者对三峡纤夫们的同情。参考答案:运用夸张和比喻,(1分)视听结合,(1分)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1分)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艰苦生活的同情。(2分)3文中引用“拉纤小调”有什么作用?(5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可抓住“拉纤小调”歌词内容进行分析。歌词主要写的是纤夫拉纤时使用的工具、蹬脚发力、号子助威等,再现了他们拉纤的场景,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他们的劳动场面有了直观的印象,极富震撼力。由此可归纳出答案。参考答案:再现了拉纤的场景;使纤夫们的形象更丰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感
8、染力。(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4文章标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答: 解析: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作表层和深层的分析,尤其要注意深层含义中作者蕴含的多重思想情感。在本题中,“作别”既有表面上的“告别”之意,说明再难见到三峡纤夫,作者对此感到惋惜;又有纤夫悲剧的“谢幕”之意,说明这即将成为一段历史,表达作者的感叹;再由结尾所说“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可知,标题中还饱含了对三峡巨变和时代进步的欣慰和对纤夫所做历史贡献的敬意。参考答案:对今日难见三峡纤夫的惋惜;对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历史的感喟;对三峡巨变和时代进步的欣慰;对创造生命奇迹的三峡纤夫的敬
9、意。(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20分)旧地的麻雀筱敏我在这城里搬过好多次家,搬得多了,没根似的,哪一处的记忆都浅。前些日子偶尔去到我的出生地,只一个门牌是旧的,整个院子,不仅房舍,就连每一棵树木都更换过了。全然的陌生之中,忽然见到有麻雀落在花坛上,灵巧地跳着觅食,熏风炎日之中,像是太平祥和的装点。这却勾起我昔时的记忆,据说人的记忆一般始于三岁上下,算起来这该是我最初的记忆吧。我记得从前这里有一小楼,楼顶晒台的白栏杆,栏杆间隙里,望得见树冠相连的一片郁绿。记得一个狂欢节一样的早晨,满城的大喇叭高高低低轰响,人流奔泻到街上,旗帜招引舞动,人声鼎沸喧腾。小楼里的
10、老人和孩子都到楼顶晒台上来了,执铜盆的,执铁桶的,执弹弓的,执顶端系一红布条的长竹竿的这是一个全面剿杀麻雀的日子,一个全民总动员的日子。一个被运动着而万众一心的日子,便是一个无我的非凡的日子。随着喇叭里的一声号令,立时,如蚁穴倾覆,满世界振荡起来。锣声,钹声,鼓声,尖锐的哨子声;敲打铁桶、铜盆、竹板、工字钢之铿锵声;呐喊声,恐吓声,诅咒声和欢呼声。群鸟惊起,张皇扑翼,把天空的明蓝都震颤得碎了。鸟雀真多啊!我一生再也没见过这样多的鸟,漫空错杂着,一群一群,从南往北逃,从北往南逃,翅膀在碎了的空气中慌乱扑扇,结果使天空更碎更乱。捕雀网在晒台的一端拉起来,长竹竿撩着恐吓性的红布条上下左右翻飞。我赤了
11、脚,把一双红花小木屐一左一右套在手上,向天空相互拍打,发出脆响,加入了大剿杀的人群。我们守住我们的晒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守着,不让一只麻雀歇下脚来,不许一只麻雀有躲藏之地。雀群渐见着散了,乱了。失了群的雀子像是被抛却的碎屑,即使发出过惊叫,也不会被谁听见。天罗地网终究是逃不出的,心衰力竭,便呈斜线坠落,一时漫空到处划着这绝望的斜线。一只麻雀坠到我脚边,停住了,翅子张着,像是扇的样子,却起不来,就散开着,斜支地面。我拿手碰一碰它,它一颤。我倒退一步,又使劲儿冲它敲起木屐来。一会儿它的脚也看不见了,胸腹扑在地面,急剧起伏,像要爆裂开来的样子。它已无力躲开我的敲击,无力自救,只得对倾城的剿杀听
12、之任之。它的头垂落下去,歪着,一动不动,用一只小圆眼睛看我,让我看见了死。麻雀不是珍稀动物,它们繁殖很快,这种卑贱的生命的繁殖速度,很快就把那场大剿杀的灾难抹平了。就像人类的繁衍把那场大洪水的痕迹抹平了一样。不再有人追问,上帝因何制造那样一场灾难;更不再有人追问,满城的人们何以倾情参与那样一场剿杀,共创一场灾难。现在的麻雀们,是那场大剿杀的幸存者的后代。它们是怎样幸存下来的,自有它们不同的故事。麻雀是不记忆的,因之没有受难的故事流传,它们只屈从灾难,使体内发生适应性的演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化吧?先祖们蒙难的旧地,如今砌有整饬的花坛,植有人工草坪,几只麻雀在那里跳跃嬉戏,啁啾如儿女语。人的记忆
13、无法确证,它常常只是一种痛觉,而痛觉不能传递,也不能显现。眼前的景物,涂改液一样地抹过旧迹,一时甚至使我怀疑自己的记忆。(有删改)5文章第段对麻雀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答: 解析:语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这两个方面分析。有时候还要考虑艺术效果。内容上,文章第段讲“我”回到出生地后看到的麻雀的状态,显得太平祥和;从结构上分析,要看第段内容与标题、下文等的联系,第段写“我”对麻雀的叙述,与标题“旧地的麻雀”相照应,并且引出下文关于麻雀的昔时记忆。下文回忆中麻雀被屠杀,十分惨烈,而第段中麻雀一派祥和,两者形成了对比,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昔日经历的一种反思、批判等。参考答案:写旧地的麻雀表现出来
14、的祥和,和下文麻雀被屠戮的惨烈进行了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那场屠戮的控诉和反思。引出下文关于麻雀的昔时记忆,并且和标题相照应。(每点2分)6结合文章第段,理解该段结尾“便是一个无我的非凡的日子”的含意。(4分)答: 解析:理解语句含意,一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来分析,二要通过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整个语句。“便是一个无我的非凡的日子”出现的语境是全城剿杀麻雀,人们狂热地屠杀麻雀,而阅读全文可知,作者对当时的这一运动是批判的、控诉的。再来看关键词,这一句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无我”,一个是“非凡”,结合文章第段,分析其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整句话的用意。参考答案:“无我的”表明所有卷进了这
15、场运动中的个人都失去了独立的判断,(1分)“非凡的”写出了参与运动的人的狂热和不理性。(1分)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对屠杀麻雀这种行为的否定和批判。(2分)7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6分)答: 解析:分析散文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从修辞上看,把失了群的雀子比作被抛却的碎屑,表达效果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鸟儿被屠戮时的绝望和无奈的状态。“惊叫”是所闻,“一时漫空到处划着这绝望的斜线”是所见,视听结合,写出了鸟儿被屠戮的惨烈情况。有“雀群渐见着散了,乱了”这样的短句,也有“一时漫空到处划着这绝望的斜线”的长句,文段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表达富有变化。参考答案: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鸟儿被屠戮时的绝望和无奈。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鸟儿被屠戮的惨烈。文段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表达富有变化。(每点2分)8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6分)答: 解析:作答此题时,先要把握文段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文章最后一段的关键词是“痛觉”“记忆”“涂改液”。“痛觉”表明是一种痛苦的记忆,即灾难;“记忆”“涂改液”说明人们会淡忘甚至涂改痛苦的记忆。整个文段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民族伤痕的记忆被忘记和涂改的忧虑。参考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有时会淡忘甚至会涂改对痛苦的记忆。如果不去反思,发生过的悲剧会
17、被忘却,也就失去了价值。作者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苦难和悲剧,不要粉饰,要记住并反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待民族伤痕的态度。(每点2分)仿真综合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李天斌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
18、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
19、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
20、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
21、己最后的一点尊严。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摸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是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
22、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
23、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11月刊,有删改)1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内涵。(4分)(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答: (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答: 解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的都是人物的心理或性格。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回到原文中,从上下文中去推断词语的内涵,即表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或性格。(1)从下文中可以发现,父亲强迫自己站起
24、来,是因为他“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也就是说父亲是倔强的。(2)从父亲的语言“真热闹”和“自言自语”的样子中,可以看到父亲对往昔的回忆和如今的孤独状态。参考答案:(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父亲的倔强。(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2第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4分)答: 解析:分析一个段落的作用,要把握内容和结构两大方面,有时候还要分析它对情感主旨的作用。内容上,主要写出了老墙比房子本身还要古老,房子都老了,它就更老了,这是一种必然。结构上,写父亲和老墙的渊源,其实是在为下文突出父亲的衰老和整个文本的主旨做铺垫。本
25、题中,除了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还有对物象的作用的考查。老墙是老房子的一部分,它和老房子、老父亲,甚至我一样,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地老去,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参考答案: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每点2分)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答: 解析:解答赏析题,都需要从分析手法入手,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这些手法具体是怎么用的,它对表达作者情感和作品主旨有什么作用。此处把老墙当成人来写,把老墙当成了和父亲一样有生命力、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伙伴来写,更加突出父亲的孤独与不可避免的衰老。参
26、考答案:将老墙拟人化,让其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每点2分)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6分)答: 解析:结合全文来谈对文本最后一段中某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要分析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要分析出“我懂得父亲”中“懂得”的是“父亲”的什么。文本从题目开始就在说“衰老”“孤独”,还写到了父亲的倔强、不服老。“却又似乎并不懂得”,“我”“不懂得”的又是
27、什么?上文中说到“无从说起”,下文中说到“无法言说”,这都是因为无法完全感同身受。这是空间和时间距离造成的。参考答案:“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每方面1分,共3分)“却又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空间距离使“我”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能写到空间距离产生的隔膜,得1分;写到年龄距离产生的隔膜,得1分;写到思想观念的隔膜,
28、得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奔跑的兔子刘云芳那是一只1995年的兔子,也可能是1996年的。此时是午后,地头的人刚刚午休起来,像是还没完全从梦里走出来,他们手里的镰刀、铁锹和镢头,像是长了触角一样,把他们带到自己熟悉的田地里。兔子依旧站着,像个望乡的人。就在这时,懒懒地行走的人忽然高喊一声:“兔子!”这个词语竟像子弹般射进人们的血液,把刚才的困顿瞬间击散。听到的人全都兴奋起来,一下子还原成祖先围猎的情形。他们举起手中的农具,围拢过来。铁锹、镰刀还有镢头都阻拦在兔子面前。它这时做了一个自认为英明的决定:向河边跑去。在一群人的夹击下,兔子飞快奔跑,圈子越来越小,就在人们以为它
29、走投无路的时候,它竟然纵身一跃,跳进了河里。水面上的波纹像一个句号,把人们的目光固定住。大家以为这是一只宁为玉碎的倔强的兔子。但是,忽然,那兔子却露出水面,浮在水上,像只狗一样游起泳来。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一只游泳的兔子。为此这只兔子几十年时间都出现在他们的讲述里。老马说到这里,饭桌上的人眼里都泛起光,我们似乎都看到了那只奔跑并且又会游泳的兔子,甚至殷切地希望,那只兔子能够顺利过岸。为此,我们放下手里的筷子,似乎一不小心,桌上那道兔肉就会自行完成组装,然后逃跑似的。大家在内心里把它与那只几十年前的兔子联系在一起,开始为今天点这道菜感觉到羞愧。老马讲兔子游泳的时候,脸上现出少年的英气。他还讲起少
30、年时的光景。几瓶花生米,就能让大家幸福好一阵子。我只记得,长我几岁的李忠子天天在麦秸秆上盘坐,要修炼一门武功绝学。跟在他身后的小伙伴更是到处翻看无人居住的老土屋,寻找被人遗失在那里的武林绝学。以至于,第一次进城之后,他便带回来一把长剑。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村口大槐树下,手持那剑的样子。他站立着,大喇叭裤的阔度和剑的修长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补,有了这两样稀缺物件,李忠子便在小一点的孩子那里成了神奇人物,真的像大侠一般。后来他就离开了家。直到他母亲去世时才回来过一次,穿着一条黑色西裤,黑布鞋,花纹衬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完全没有当初的大侠风范。那些事情在记忆里被拉长,细节逐渐被延伸开,从不同的
31、时节漫溢出来。那时,我天天睡懒觉,在屋子里等待,然后买菜,做饭。我从省会带来一口平底锅,用那口锅做味道单一的炒土豆丝,或许应该叫炒土豆条。跟在省会的生活完全不同。那时,同学们羡慕我,有那么充实的工作,我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被相同的秩序、相同的规则要求着,如果不是爱情诱出的生命缺口,让我从当时的生命状态中冲出来,我会以当一个螺丝钉作为最终的归宿,并以此为荣。众人以为的同龄人的那种叛逆,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在我朋友们身上也没有出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不住奔跑的群体,在镰刀的挥舞下,在铁锹的阻拦之下,我们跳向河水。跳向河水并非兔子的叛逆,是它求生的本能。那些年,未来是那么美好,是一只兔子驻立时能
32、望到的彼岸。时间的弧度让我们对一切都有所期待。我们那时,总在说以后,以后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们是否到了当初说的“以后”。只是,我们这些曾在故土上盼着见光明的人,再见面时,大多都成了为命奔跑的兔子。大家的爱好也日益趋同,聚个餐,喝个酒,K个歌似乎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全部。我站在故土之上,感觉乡村生活和乡村梦想已经被瓦解。我同辈的人像兔子一样不得停顿。他们把孩子扔到父母那里,等着未来再爱他们。我知道的那些中年人,在各个大城市里辗转,宁愿头顶街边霓虹,也不愿去守住故乡的暖炉。我在一个城市居住多年,后来换一个城市居住,发现,在原来城市拥有的建筑,也慢慢搬进后来的城市,一条街道复制着另一条街道,一个城市
33、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人的面孔复制着另一个人的面孔,一群人的语言复制着另一群人的语言。就像我身边的人,他们复制着彼此的生活轨道,那些跑到天边的父母复制着同样的渴望,远在家乡的孩子复制着同样的焦虑复制无处不在。这种复制,让村庄成了空壳,让城市变得拥挤,让孩子的寂寞成为一个强大的梯队。我为这只兔子欢呼。虽然如果身在现场,我一定会站在人类的这一边,失落于他们的大意。但是隔着时间,在这种陈述里,我轻易就流露出自己的善良,而不是本能。暗影之下,人们行色匆匆,我看到一只只奔跑的兔子,一只只尖叫的兔子。一只只兔子复制着相似的神情,它们跳跃、游泳,与自己抗争,然后逃生,最后却在命运的掌心里妥协。而所谓希望
34、是一个遥远的警告,那就是:兔子急了也咬人!我出门时,仔细打量了自己的身影,想在那里看到咬人的野兽。可等我从动物园里回来的时候,便放下了这样的戒心,那些野兽都做着家猫的动作。这世界,没有比这样更可怕的事情了,它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有删改)5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梯队: (2)本能: 解析:首先理解加点词语的原意,“梯队”原指古代攻城时,那些拿着云梯要爬城墙的士兵。攻城时梯队的特点是一波接一波,前仆后继,仿佛永无止境,结合语境,此处说孩子的寂寞不断地复制着,符合梯队的特点,是以梯队来形容远在故乡留守的儿童不但多,而且一拨接一拨。“本能”则原指与生俱来的技能与欲望,结合语境,隔着时
35、间,在这种陈述里,作者的思想和在现场是完全不同的,本能在此处指的是在现场的反应,即前句所说的“失落于他们的大意”,对兔子逃走的惋惜与不舍。参考答案:(1)梯队:原指古代攻城时,那些拿着云梯要爬城墙的士兵,此处指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孤苦的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不但多,而且一拨接一拨,仿佛永无止境。(2分)(2)本能:原指与生俱来的技能与欲望,此处指对兔子逃走的惋惜与不舍。(2分)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答: 解析: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前文讲述了兔子在人的围剿下跳向河水,此处说我们“跳向河水”,显然不是实写,而是象征。那么将兔子的遭遇和我们的遭遇进行类比,就可得出结论:对
36、兔子来说的“镰刀的挥舞”“铁锹的阻拦”对人来说就是生存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束缚,这些压力、束缚试图让我们千篇一律;对兔子来说的“跳向河水”对人来说就是困境中的突围,努力寻找出路,追求生存意义。参考答案:画线语句运用象征手法,用“镰刀的挥舞”“铁锹的阻拦”象征人在生存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束缚,它们试图把我们变成一样的人。(2分)“跳向河水”则写出了困境中的人努力寻找自己生活的出口,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2分)7联系全文,谈谈“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 解析:本题应从老马讲兔子故事之后的文段入手进行分析。“兔子”象征人,“无处逃生的兔子”象征被生存压力束缚的人。从李忠子、“我”和
37、大家的经历来看,李忠子成年后再难有年少的风采,“我”曾经心安理得地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个性逐渐被生活消磨,大家爱好也日益趋同,聚个餐,喝个酒,K个歌,变成精神生活麻木乏味、几乎一样的人。第九段写“我”不断努力,却“感觉乡村生活和乡村梦想已经被瓦解”,无法坚守乡村的美好。第十段写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复制、趋同,失去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倒数第二段写我们也曾像那只兔子一样抗争,最终却屈服、妥协。据此分点作答即可。参考答案:曾经美好又个性鲜明的我们正演变为精神生活麻木乏味、几乎一样的人;每个人都在不停操劳,为生存打拼,原始的乡村生活和美好梦想无法坚守;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复制、趋同,没有个性,只有千篇一律;即
38、使有抗争或试图改变,最终也会屈服、妥协于现实,什么都改变不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8简述文章以“奔跑的兔子”为题的好处。(6分)答: 解析:从阅读效果看,“奔跑的兔子”表述新颖,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写奔跑的兔子的故事,由此展开全文,写如“奔跑的兔子”一样的人群,“奔跑的兔子”是行文的线索。从手法上看,“奔跑的兔子”使用了象征手法,指在世间辛苦奔走想要改变命运的人。参考答案:奔跑乃兔子的本能,以此为题,新颖别致,容易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以“奔跑的兔子”的故事为楔子,展开文本叙写,自然引出下文对人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的思考。文章还以“奔跑的兔子”象征在世间辛苦奔走,被束缚但努力抗争,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奔跑的兔子”是行文的线索,文章以“奔跑的兔子”始,以“奔跑的兔子”结,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使人在阅读中获得启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