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实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一种方式人教版新课标言为心声,课如其人,潘文彬老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实在”为根本旨归。他的语文课,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实实在在,显现出他训练的扎实;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实实在在,显现出他内蕴的厚实;手段简便、过程简约,实实在在,显现出他教学的朴实。试看以下两则精典的课例:一、“实在”的语言品味在教学爷爷的芦笛的第自然段时,潘文彬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中描写海的语句,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这一部分对海的描写很有特色,你们发现了吗”,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学生们从描写顺序、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发现。接着,潘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聚焦“温润”“温
2、馨”两个词语,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互相调换一下。课上,学生们围绕着“温润”“温馨”,从词义辨析,到语境推敲,再到语感揣摩,展开了一段相当精彩的品评词语的对话。课堂中真正的精彩应该属于学生,我从潘老师的课堂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单看潘老师的上述设计似乎也并无什么新奇之招,但它却是适合这段文本解读的最佳路径,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在潘老师实在的教学设计中,不乏对文本内蕴的独到解读,不乏对语言文字的深刻品味,不乏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真切把握。二、“实在”的阅读对话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潘文彬老师以一个文本解读的核心话题“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这样的
3、路径”,引领着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进行阅读对话。潘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示出来的阅读对话是实实在在的。第一,他精心预设了一个有价值的核心话题,这个话题从文本解读的内容上来看,可以串联起全文的阅读,其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很大,很好地开掘了阅读对话的空间。第二,他引导学生带着话题走向文本,进行了长达分钟的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公开课上难得一见这样一幅静静的画面,这是真正地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潜心会文,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从后来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发言中,证明了这分钟的价值所在。第三,他在师生、生生间展开对话交流时,或仔细倾听,或简短点评,或往深处点拨。课上,看似你一言我一语的无序交流,经潘老师这位平等中首席的适时引
4、导,师生围绕核心话题就自然展开了三个板块的灵动解读与第自然段中的格罗培斯对话,解读他的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与第、自然段中老太太的葡萄园对话,解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与第、自然段中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路径对话,解读最佳路径的诞生过程。细细地品味潘老师的这节课,我们在他的阅读对话教学中,能感受到一份颇有内涵的“实在”。实在之一,对话中的自由。学生们在有兴趣的话题感召下,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情感与智慧可以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的翱翔;师生彼此间在交互对话中是平等自由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也可以反驳你的观点,但我需要倾听并尊重你的观点。实在之二,对话中的思想。思想意味着学生在潜心会文中,把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产生见地,读出文本之中的“我”来;思想还意味着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审视文本中的人与物,读出文本之外的“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