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8吉林延边二中期中)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存观点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D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说明这种“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在面对外来侵略、出现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人为摆脱困境而产生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
2、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故选C项。明末清初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A项排除;B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2(2018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魏源开其端,李鸿章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三人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
3、物之学的层面,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魏源、李鸿章和张之洞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3(2018江西金溪一中月考)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B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C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派的出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
4、的”可知之前的改革思想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开始付诸实践,故选A项。B项新思想在林则徐时期就已萌发,故排除;C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2018河北武邑中学月考)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下列主张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B“师夷长技以自强”C“君民一体,上下同心”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指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即“师夷长技以自强”,故B项正确。A项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排除;C项是早期
5、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排除。5(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月考)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答案C解析材料郑观应强调修筑铁路不会夺民生计、毁坏庐舍坟墓,批驳反对修筑铁路的保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
6、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D项。6(2018山东泰安一中期中)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选A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不主张暴力反清,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7、,排除。7(2018江苏海安高中月考)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D为民主革命作思想准备答案C解析“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派不是革命派,排除D项。8(2018河南豫西名校联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8、。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寄希望于朝廷的,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提及康梁
9、发动了民众的事实,故D项错误。9(2018江苏启东中学期中)下图是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中的示意图。该图统计了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此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师夷长技思想的开始出现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C甲午战争促维新思想传播D清朝政府积极支持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示意图看出,1895年后数量大幅上升,这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相关,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示无法体现民众普遍接受,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0(2018内
10、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月考)姚莹与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崇拜程朱理学,但“耽性理,兼怀济世”。思想家陆以湉评论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由此,可以推断姚莹的主张是()A重农抑商 B经世致用C君主立宪 D盲目排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姚莹与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兼怀济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可知姚莹和魏源均感到民族危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别国侵略。故选B项。A项和材料没有关系,排除;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排除D项。11(2018天津实验中学月考)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思想:“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
11、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据此可知,费正清()A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潮的合理性B对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的方式有一定认识C批评了维新运动借助传统文化的做法D意在肯定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答案B解析由“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可知该主张的实质是要用西方(外国)理论改造中国,“孔孟之道”是为这一做法提供根据,联系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以宣传变法可知,B项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坚持“中体”,不必从理论上找依据,排除A项;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20
12、18海南中学期末)“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提供的主要信息是()A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B这段话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C强调科学技术对落后社会的巨大冲击力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作者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因此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3(2018江西南昌七校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
13、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二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
14、么“改革是被迫进行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2)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3)认识: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
15、由浅入深。解析第(1)问,根据“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清政府的“改革”是由于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剧才不得不进行的改革,所以是“被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进行的被迫改革是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这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19世纪90年代
16、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从政治上说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从经济上说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等不同的阶段,材料反映的是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个发展历程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不断深入的,是由表及里的。14(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月考)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
17、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答案(1)变化:夷务(或西方科学技术)成为近代经学的重要内容。评价: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
18、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西方器物,抵御外辱;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是不改变旧的专制制度;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这里的经世之学是指林则徐所提倡的夷务(或西方科学技术)。第二小问,根据时间“19世纪40年代”,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可知,这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时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目的是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
19、习的思想最终会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可得出除旧与布新相连;由“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可得出变与进化论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维新思想产生的相关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首先,既然提出“除旧与布新结合”,那就意味着之前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时才会强调这一点,结合所学可知,之前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是不改变旧的专制制度,结果导致失败;另外要考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即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上述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导致上述观点产生的物质基础。-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