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824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语文:3.9《说“木叶 ”》学案(新人教必修五).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 说 “ 木 叶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重点 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课时 一课时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

2、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 橘颂() 招徕() 萧萧落木()B、涔()阳 无妨() 陇

4、首() 得鱼忘筌()C、寒砧() 桅杆() 漂泊() 秋风袅袅()D、疏朗() 窸窣() 迢远() 灼灼其华()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 性。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

5、,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 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二、合作探究自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1、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意象诗句颜色触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三、拓展探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6、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 陆词: 毛词: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注释】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

8、”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4分)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10浙江卷)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

9、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

10、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

11、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1、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化。 B强调心中之山水。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2、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3、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_ 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_ 学习反思: 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