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课标要求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区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素养目标通过联系实际,感受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探究点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的不同用法(1)“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4)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2逻辑学的含义(1)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
2、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想一想:广义的逻辑学包含什么?提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想一想:狭义的逻辑学是什么?其核心任务是什么?提示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3)学习狭义逻辑学的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想一想: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3、是什么?提示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改错: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改错: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充分必要条件。改错: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议题1:“逻辑”的用法下列是一堂“逻辑的含义”讨论课上三位同学的发言:小张:逻辑知识太重要了,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小蔡:老师教学要遵循教学的逻辑,我们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小黄:写文
4、章要讲究逻辑,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上述发言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案小张发言中的“逻辑”是指逻辑学;小蔡发言中的“逻辑”是指规律;小黄发言中的“逻辑”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1全面认识“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有:(1)客观事物的规律。例如:“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2)某种理论、观点。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还有人著书大学的逻辑,探讨大学管理之道。(3)思维的规律、规则。例如:“某篇文章逻辑性强”“某个说法不
5、合逻辑”“只有感性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推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4)逻辑学或逻辑知识。例如:“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现代管理人员,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一点逻辑很有必要。”典例1“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
6、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2全面认识逻辑学(1)广义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
7、。(2)“逻辑学科”应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逻辑本体学科,又可称之为对象逻辑,它是以演绎逻辑为核心,同时包含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的逻辑学科群;其二是研究对象逻辑的基本问题或哲学问题的元逻辑学科;其三是对对象逻辑原理进行系统性推广和运用的应用逻辑学科。从对象逻辑到应用逻辑,其间的桥梁是逻辑科学方法论学科,包括演绎逻辑科学方法论、归纳逻辑科学方法论以及辩证逻辑科学方法论。典例2狭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A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B社会现象及其规律C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D思维及其规律答案A探究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想一想
8、:同一律主要强调科学思维必须具备什么特性?提示科学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2)同一律常用公式:“A是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矛盾律常用公式:“A不是非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9、。(3)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4)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想一想: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提示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可以避免的。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排中律常用公式:“A或者非A”。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
10、真。(3)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想一想:排中律与矛盾律有什么关系?提示矛盾律要求排除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指出,“A”和“非A”必有一真。(4)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科学的思维必须是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提醒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对思维活动规律的反映,是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改错: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
11、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2)“偷换概念”违背了逻辑思维的矛盾律的要求。改错:“偷换概念”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的要求。(3)“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改错: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反映。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议题2: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物理老师问学生:“铁水凝结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学生甲说:“增加1/33。”学生乙说:“同样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学生丙说:“你俩说的都对。”学生丁说
12、:“你俩说的都不对。”运用逻辑规律的知识评论不同学生发言的对错。答案甲的话是正确的。乙的话违反了同一律,他偷换了概念,因为缩小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丙的话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丁的话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1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作“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
13、上去了!”“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这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例如,“顾客:同志,这儿有好烟吗?售货员:这儿的烟都是好烟,我们从来不卖变质的烟。”这里顾客说的“好烟”指“高档烟”,而售货员说的“好烟”是指“没变质的烟”。售货员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2)偷换论题“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
14、的歪曲。从逻辑上说,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其实也是偷换论题。例如,有人写一篇题为“人贵有志”的文章,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向,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那么请问,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故意地混淆概念通常称为“偷换概念”,故意地“转移论题”则称为“偷换论题”。这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典例3有位青年到杂志社询问投稿结果。编辑说:“你的稿子我看过了,总的来说有一些基础,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不够成熟,流于幼稚。”青年问:“那能不能把它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呢?”下列选项中与青年所犯的逻辑
15、错误相同的是()A甲到处宣扬说:“我从来不炫耀自己的优点。”B甲说:“人生太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尽情挥霍。”C甲问:“我能用蓝笔墨水写出红字,你信吗?”乙答:“不信。”甲就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D甲开车撞到了行人乙,二人争执起来,甲说:“我有多年驾驶经验,责任不可能在我。”答案C解析题干中编辑所说的“幼稚”,不是内容适合儿童,而是内容不够成熟,写得不好,但是青年把这个“幼稚”理解为内容不适合成人看,适合儿童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C中甲所说的“红字”指的是“红”这个字,而乙理解的是红色的字,同样,甲也偷换了概念,故本题答案为C。2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含
16、义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作用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
17、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典例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否违背矛盾律?答案这句话是从不同方面、在不同条件下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3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1)比较规律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矛盾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A不是非A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
18、假)“自相矛盾”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或者非A矛盾判断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2)联系与区别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联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就反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的问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三者各自反映了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即都表
19、达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区别: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论断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侧面说: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典例5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能肯定有,也不能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是否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答案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从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的矛盾判断必须马上肯定一个。1在“要学好逻辑,就要多做逻辑练习题”这句话中,“逻辑”一词是表达()A“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含义的B“立场、观点”的含义的C“思
20、维的规律、规则”的含义D“逻辑学”的含义的答案D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A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B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C区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D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答案A3_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B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C全面认识逻辑学D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答案A4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A违反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答案C解析爱因斯坦的说法是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
21、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5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实质上是强调了()A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要遵守矛盾律C要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答案D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了排中律,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故选D项。每课一练一、选择题题组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有多种含义。下面的“逻辑”一词,与“规律”同义的是()A写文章要讲逻辑B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C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D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答案B解析A中的“逻辑”是
22、指“逻辑规律与规则”;B中的“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C、D中的“逻辑”都是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正方形是有角的图形,这个图形没有角,所以,这个图形是圆形。这一结论()A符合数学逻辑 B违背了基本逻辑C错在没有研究规律 D需要进行逻辑分析答案B3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发明潜水时参考了鱼。其成功的关键在于()A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B以逻辑学为行为根据C基于客观事实D进行了大胆想象答案A题组二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4对于未出现的情况和结果,我们往往需要用的思维过程是()A逻辑 B推理C论证 D论辩答案B5一个同学成绩总分处于年级前十名,则其语文成绩必然很棒。这一推理()A前提错误 B结
23、论错误C不合逻辑 D无法证明答案C题组三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6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A BC D答案C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排除,故选C项。“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据此回答78题。7上述说法()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答案A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同一律
24、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故A项正确。8由此我们得到启示()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答案C解析A、B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要求,故选C项。题组四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9下列说法中不违反矛盾律的是()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 BC D答案B解析中的“云霞满天”与“晴空万里”自
25、相矛盾;中的“将近20岁”与“20多岁”自相矛盾;符合辩证逻辑的要求,不违反逻辑规律;中“有个人志愿不应该”和“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但并不违反矛盾律,故符合题意。10某教师:“小胖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上来的?”某学生:“小胖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答话错误在于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违反了矛盾律违反了排中律 违反了同一律A B C D答案B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不到两个学期”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11一个警
26、察叫一个人不要动,那个人不动,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警察问为什么不举,那个人说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呀!这个警察()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 B C D答案C解析这个警察既让犯人动,又不让犯人动,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题组五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2“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_的逻辑要求。()A违反了同一律B违反了矛盾律C违反了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答案C解析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材料中“所有学生
27、都是勤奋的”和“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故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答案为C。13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在四句话中,乙和丁的话构成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真。而题设是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这个说真话的人必定在乙和丁之间,而甲、丙必定说了假话。由此可推断甲的话是假的,因而甲是做好事的人。
28、14“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但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这段论述()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答案D解析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与前提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并不矛盾。所以,D符合题意。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据此回答1516题。15乙的回答()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答案C解析乙的回答很明显是犯了骑墙居中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故选C。1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A科
29、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B科学思维是有明确性的思维C要反对骑墙居中的错误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答案D解析A、B本身错误;C只是反对错误,不符合题干要求“启示”。故选D。17张三问李四:“你常看新华文摘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华文摘?”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华文摘啦?”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华文摘。”从形式逻辑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A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排中律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答案C解析“常看新华文摘”与“不常看新华文摘”为两个矛盾判断,根据矛盾律,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
30、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第一问中李四违反了矛盾律,第二问中其违反了排中律。故选C。二、非选择题18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经过警察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人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答案(1)甲是罪犯。因为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2)乙是罪犯。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句假话,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