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602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ks5u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ks5u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4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

3、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ks5u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4、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

5、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ks5u名师点拨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

6、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质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

7、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2)概括指出提出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3)材料二反映的苏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答案(1)材料一:余粮收集制;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2)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3)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发展市场经济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图示法理解“新经济政策”主题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1特征所有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8、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准则分配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2.启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3经验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要从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

9、考虑农民的利益。材料一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得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2)材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3)材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案(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

10、水平落后。(2)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得太多,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三、四”巧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实现了苏俄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C它使苏俄的国民

11、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符合的只有A项。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 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答案B解析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3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

12、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4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完全排斥市场。5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

13、体制的消极影响。A为积极影响,B、C两项不属于斯大林模式特点,故D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

14、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中“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2)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政策”是什么;“主要的目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第(2)问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归纳。基础巩固11918年政府颁发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供应及其他生活必

15、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分配制。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上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时间“1918年”和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这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C、D三项都与材料内容不符。2假如俄国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知道:农民有自己可以支配的粮食,国家存在商品贸

16、易和货币流通。而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贸易政策是取消自由贸易。3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4有学者用“阴云密布”来描绘1920年春天苏俄农民的生活;但在描绘1922年春天他们的生活时,则用了“阳光灿烂”来形容。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7、是()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实现工业化答案B解析1920年,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严重影响农民生活,从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民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剩余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农民“阳光灿烂”。5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 B C D答案A解析1928年,斯大林上台之后废除了新经济政策,由此可排除。能力提升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

18、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答案C解

19、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1932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作判断。8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

20、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不该参加十月革命的。”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地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21、材料三“瘸子巨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非常措施”指什么?有何作用?(2)材料二中列宁是如何做到“退一步”的?“进两步”的主要含义是什么?(3)材料三的漫画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2)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含义: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3)漫画描绘了苏联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从而形成一条腿粗

22、、一条腿细的畸形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要理解材料一中“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等关键信息,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第(2)问,抓住“新经济政策”这一有效信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恢复国民经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间接过渡。第(3)问,主要说明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一、课中思考题1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教材第64页)提示(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

23、货币。(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教材第65页)提示主要依据的是1921年苏俄的国情实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制为核

24、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二、阅读与思考(教材第67页)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提示判断一种经济体制是好是坏,从根本上就是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否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1)“列宁的思路”指的就是新经济政策。它从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25、平出发,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找到了一条由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伴随着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逐渐趋于固定化、模式化。(3)其根本问题是这种经济模式严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过来必然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解析与探究(教材第67页)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布哈林的罪名是否成立,为什么?提示本题旨在考查把不同的经济主张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生产力标准,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哪一主张更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自我测评(教材第

26、67页)1苏俄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哪些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提示(1)原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急需恢复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调整可从农业、工业、流通以及分配方面比较回答。(3)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简析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示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适应于战争与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经有效地调动了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脱离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加剧,这种模式渐趋僵化,失去活力,长期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