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诗词阅读一、(2020年高安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后游唐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释】后游:这里指重游修觉寺。曾:一作“新”,一作“重”。怜:爱。有待:有所期待。烟光:云霭雾气。暄:暖。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B颔联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C颈联诗人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D尾联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
2、豁达之语。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重游时在感情上的深进。B颔联是很含蓄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C本诗采用散文句式,极为平顺自然。这一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D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二、(2020年九江市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
3、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词叙述了词人一天的经历:午梦梦醒赏荷泛舟西湖。B词人笔下的西湖,荷花盛开,香气盈湖,烟雾茫茫,风景优美。C上片后两句写在午梦中,词人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D“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迸溅;“聚作水银窝”是指雨珠最后聚集在了叶心。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片对西湖之景的描写既引出了下片对池荷的描写,又能对其起到正衬的作用。B“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片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C词人写雨珠之晶莹剔透,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把它们比作珍珠和水银。D“跳”“散
4、”“聚”这几个动词细腻而生动地写出了荷上雨的动态,形象可感,非常传神。三、(2020年南昌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柳梢青春感宋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释】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双调四十九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春感,亦咏元宵。银花:明亮的花灯。泪,指烛泪。愁城:借指临安。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番,古时对外族的称呼。辇(nin)下风光:故国的都城风光。辇下,指京城。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
5、起操持,节旄尽落。”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展现了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B“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C“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D下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想象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B“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文势由舒缓转为陡急,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C“辇下风光,山中
6、岁月,海上心情。”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D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四、(2020年萍乡市安源区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以下各题。【甲】荔枝香近周邦彦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共剪西窗蜜炬。【注释】无憀:无聊的意思。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乙】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
7、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注释】燎:细焚。沈香:沉香,一种名贵香料。溽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两首词都描绘了香雾萦绕、燕子呢喃、鸟雀呼晴、春和景明的优美景色。B乙词由眼前的荷花写到故乡的荷花,由赏荷转入思乡,下片起笔直抒胸臆,“何日”二字写出了词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C乙词中“久作长安旅”的“久”体现了虽然远离故乡,但长安的繁华美好,却也值得人留恋,因此久久停留。D乙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写芙蓉花的名句,与后面的“梦入芙蓉浦”相呼应。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词用不多
8、的笔墨、寥寥几个场景,便勾勒出一种黯然神伤的心境。B乙词也写了游子思乡的情结,写人写景写梦都清新自然,不加雕饰。C两首词的最后三句都是描写实景,写了词人与思念之人相见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展望和绵绵期冀。D甲词最后化用“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和对家园的向往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1、2题。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注释】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
9、时的作品。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旧来:自古以来。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B诗的第一句是全篇总括,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C“二月垂杨未挂丝”一句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D三四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长安的春迟。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
10、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B第二句与三四句所写的都是同一时间的景物。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C三、四两句诗进行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D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唐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注释】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袁安舍: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
11、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翛(xi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词,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B“隔牖风惊竹”运用了正
12、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风吹竹林的声音写大雪纷飞的声音。C颈联中“洒空”“积素”动静结合,描写了雪花的动态和静态,细腻而有层次。D本诗描绘了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雪夜图。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各题。阮郎归宋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释】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兰佩紫: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清平乐宋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注释】金风:秋风
13、。紫薇朱槿:紫薇、朱槿皆是花名。阑干:栏杆。银屏:银饰屏风。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一首词上片开头两句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京,时令是在冬季。B第二首词以“细细”形容金风,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C第一首词词中感喟身世,直抒胸臆,写抑郁之情,充满失望之意。D第二首词下片进一步描写秋日景色,从中可以看出词人感情的细腻。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首词上片第一、二句意象敏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B第二首词“叶叶”两个名词连用,表现了梧桐树叶恣意飘落得满地都是的景象,使人感到杂乱无章。C第一首词词中一个“换”字表现出词人
14、想寻求解脱,而他又明知这不能换来真正的快乐的悲哀。D第二首词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使词中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的内心的感伤。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1下列对作品分析
15、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B下片写人,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C纵观全词,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身闲心苦的不得志者。D.尽管人物形象抑郁不得志,但字里行间仍不失豪放风格。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百无聊赖、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B这首词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C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洒脱。D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
16、远景,有近景,有仰望,有俯瞰,有听觉,还有嗅觉。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踏莎行候馆梅残唐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候馆:驿馆舍。摇征辔(pi):指策马远行。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平芜:绵延不断的草地。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目,把离愁拟人化,化抽象为具体。B上片写游子旅途中的离愁。C开头之句描绘了一幅早春行旅图。D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
17、定,实际表现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下片写想象中的闺中少妇的离愁,“寸寸”“盈盈”写出了思绪的缠绵。B“楼高莫近危阑倚”,这是行人的劝慰之辞,深情而体贴。C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D全词笔调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寓情于景,含蓄深沉。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即事宋徐侨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徐侨:南宋政治家,今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即事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
18、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注释】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武陵源:此处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徐诗“贫亦好”是全诗的诗眼。王诗前四句绘景,后四句抒写远足感受。B徐诗颔联“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充分体现了“贫亦好”的情趣。王诗营造了一幅春夏之交的静穆幽远的乡村图景。C王诗中的“草如积”“花更繁”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描写的景色相似。D王诗所描绘的画面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悠闲恬淡的隐逸生活图景。2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徐诗最能
19、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B徐诗抒写诗人“淡然”心境,体现了诗人享受宁静生活的情怀。C王诗颈联以“鸡鸣”“犬吠”写出乡村荒野之幽静,以静衬动,从侧面烘托出村民的悠闲生活。D王诗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吉祥寺赏牡丹北宋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莺梭南宋刘克庄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注释】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苏诗第一、二句中两个“羞”
20、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刘诗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B苏诗第三、四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路过的浩荡的插花队伍,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的盛况就好像在眼前。C刘诗选取了莺鸟和玫瑰花两种素材。鸟儿在繁花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而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D刘诗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2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苏诗即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B苏诗运用对偶的
21、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使诗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C刘诗,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工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D刘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甲】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乙】夏日三首(其一)宋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
22、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注释】此诗是张耒罢官后闲居乡里之作。檐牙:屋檐上像牙一样排列的滴水瓦。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落落:稀疏的样子。嘈嘈:形容众声嘈杂。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两首诗都有环境描写。甲诗开头两句,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乙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B乙诗颔联写晴朗的天气里,蝴蝶展翅停在花枝上,蜘蛛悠然地在屋角织网。C甲诗结尾“野芳虽晚不须嗟”一方面是说野花和牡丹一样最终开放了,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对仕途的坎坷没有放在心上。D
23、乙诗尾联写头发早已白得像霜雪的诗人与樵夫渔翁闲聊,希望和他们一起度过余生。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犹”“惊”二字,充分营造了春意萌动、生机盎然的意境。乙诗首联、颔联描写燕雀、蝴蝶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B乙诗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排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C甲诗以小见大,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比喻君臣、君民关系。乙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浮华的反感。D乙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蕴藉闲远,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诗句,但仍然耐读。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南乡子落日照楼船宋朱熹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
24、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注释】楼船:我国古代一种形体巨大、外观似楼的船。危弦:急弦,形容欢乐的场景。幕毡:帷幕。1下列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夕日映船,船稳江澄,浑然一体的景色。B次句点出别离的主角使君和客,着重强调了使君的留客之情。C词中的“清霜透”“雁字连”,表明此次情真意重的送别是在秋季。D“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一句,写出了使君对客的依依不舍之情。2下面对词的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侧面描写。通过“永夜清霜透幕毡”写深夜的失眠,侧面反映客人对使君的思念之情。B虚实结合。虚
25、写“落日”“风月”,烘托眼前“江树”“晴空”,达到景壮而情豁的效果。C寓情于景。通过写辽远晴空中的雁群,表现出使君与客人分别后的孤寂怅惘。D前后照应。结句将人的视线上引于“晴空”,既照应首句的“落日”,又使感情得到升华。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甲】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唐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乙】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26、的一项是( C )A甲诗首联中的“引”指刘禹锡用力拉过友人的杯子,说明刘禹锡热情、真诚与豪爽。乙诗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甲诗颔联的意思是你(刘禹锡)的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那也没有办法。C乙诗颔联描写的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可能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但定是珍珠。D乙诗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2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诗体现了白居易的诗词藻华丽、含蓄委婉、将各种问题写入诗歌的特点。B甲诗中的“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C乙诗从头至尾,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D乙诗是作者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