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6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时规范练第11页一、选择题1.(2018山东威海模拟,30)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积极组织抗日活动C.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答案B解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渐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指示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主张在东北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是组织抗日活动的体现,故B项正确;1938年,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个敌后
2、抗日根据地,故C项错误;1937年9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8河南郑州期末,21)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指出,“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据此可知()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B.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C.“上海事件”的爆发迫使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D.“上海事件”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答案B解析“上海事件”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当威胁和政
3、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上海事件”是日本在威胁、政治压力无效后,对国民政府进行的军事打击,故B项正确;蒋介石庐山谈话发表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于“上海事件”爆发的原因,故D项错误。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30)1938年2月21日,蒋介石在致世界反侵略和平大会的电文中指出:“盖中国作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该电文的主要目的是()A.敦促各国关注中日战争B.批评列强对日推行绥靖政策C.宣扬抗战维护世界和平D.昭示民族自卫战争的正义性答案A解析蒋介石的电文是在强调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4、,其目的就是让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抗战,并给予同情与支持,故A项正确;电文中并没有批评列强对日推行绥靖政策,故B项错误;宣扬抗战维护世界和平是电文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电文的目的是赢得关注、同情与支持,而不仅仅是昭示战争的正义性,故D项错误。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8)1940年8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A.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主体地位C.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D.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和“华北破击战”“平
5、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故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5.(2018山东滨州二模,30)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6、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答案B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精兵简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可知,这一指示的贯彻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题目中“精兵简政”不相符,故错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1927年三湾改编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2018山东临沂三模,29)记者供职报刊社报道摘要毕恩来美亚把国民党的“封建中国”与共产党的“民主中国”作了区分斯坦恩美联社、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把重庆称为“哀怨之城”和“一场噩梦”。从延安飞到重庆犹如
7、“从中国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白修德时代生活描述延安人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更“强壮健康”上表为抗战时期美国记者的一些报道摘要。上述报道()A.比较客观地反映当时国共两党实情B.受制于艰苦战争环境未做实地调查C.和以后相关研究相比较可信度更高D.体现了国民党必被历史潮流所抛弃答案A解析材料中美国记者的这些报道,把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实情进行了比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实情,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他们的报道是否做过实地调查的表述,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以后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的表述,故C项错误;材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实情,D项“体现了国民党必被历史潮流所抛弃
8、”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错误。7.(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30)以下为日本天皇某一公告内容节选:“朕深鉴于世界之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该公告()A.继续垂涎中国领土B.抹杀日军在华暴行C.建议中日和平谈判D.体现了中国的胜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一部分内容,表达了日本天皇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终战的意愿,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8.(2019天一大联考,30)1939年初
9、,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B.削弱日军的影响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D.阻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答案D解析加强对敌后的控制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而不是削弱日军的影响,故B项错误;树立积极抗敌形象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说明国民政府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说明国民党要控制
10、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和壮大,故D项正确。9.(2019广东百校联考,30)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C.积极争取国际上的支持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1944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活动不能代表官方外交,故B项错误;由材料“看作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可知抗日战争
11、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外交活动积极争取国际上的支持,故C项正确;由材料“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不能得出已有军事合作的结论,故D项错误。10.(2019云南昆明调研,13,改编)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 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B解析由材料“1938年2月至4月”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
12、时期抗日战争以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为主,故A项错误;由材料“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 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可知游击战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故B项正确;游击战是敌后战场的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D项错误。11.(2018广东汕头二模,30)1943年10月,美、苏、英三国开会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并计划发表共同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当时指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由此可知,中国()A.在反侵略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B.谋求建立公正合
13、理的战后国际秩序C.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全面反攻阶段D.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答案A解析由材料“1943年10月”“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可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由材料“美、苏、英三国开会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可知并非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故B项错误;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但不能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故D项错误。12.(2018江苏盐城期末,10)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
14、庭“东京审判”历时31个月。法庭共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 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 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 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A.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B.“东京审判”兼具复杂性和严谨性C.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D.“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军国主义答案B解析日本侵略的主要是亚洲地区,故A项错误;“东京审判”历时之长,开庭次数之多,出庭证人之多,采纳证据之多,表明“东京审判”兼具复杂性和严谨性,故B项正确;“东京审判”是为了清算日本的侵略罪行,不是为了确立远东国际新秩序,故C项错误;“东京审判”没有彻底清算日本军
15、国主义罪行,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博文雅道全国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是继西晋灭亡以后南北长期分裂又重新走向统一的两个王朝。经过隋的短暂统治,唐朝建立起更为稳固和广阔的统一国家。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方面,唐朝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致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所以,唐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世界上,唐王朝是先进的、强大的、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曾经发挥过先导作用、楷模作用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摘编自牛致功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
16、上的地位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在战时获得的大国地位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这种大国地位是美国给予的,而非中国或苏联的成就。曹学恩认为,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确定从法理上确定了中国的大国国际地位,但仅是形式上的。中国并未获得与美英苏三国平等的大国权力。杨成竹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大国地位并不牢固,所谓的大国地位只是一种形式。摘编自耿密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崇高国际地位形成的历史前提。(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大国地位的不同。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几位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大国地位的
17、说法。参考答案(1)前提: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民族交融,心态开放,活力旺盛;政治经济制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经济文化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2)不同:唐朝的综合国力强大,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并没有真正得到大国的地位。看待:费正清的美国给予中国大国地位的说法不正确,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作用和贡献而得到的。中国学者关于中国仅仅是形式上的大国的观点符合当时的情况。14.(2018江西南昌三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古代中国“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
18、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1845年姚莹撰写康輶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续表1864年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19世纪末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教之,惟有激耻以振之”20世纪初时人称:“危哉中国,其为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1919年前后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
19、,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公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1924年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摘编自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论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论证: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和腐朽,引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20、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及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综上所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自强而不断抗争、探索,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民族观的变化,古代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近代中国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这是随着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强而出现的,由此可以拟定这样一个论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再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加以论述,论述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