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3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学会筛选与整合,强化概括表达考 点 题 型 题型研究 一 典型例题 答案: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8分)解析:文中用了三例:知县过寿、都督受“捧”、河道壅高,都是论证“捧”的表现及其危害的。知县过寿,收金鼠想金牛,贪心愈来愈重,危害在其个人。都督受“捧”,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在于一方。河道壅高,祸及万千百姓,祸害更大。三个例证关系,题干已经说明是“递进关系”,就要分析是怎样递进的,可
2、从范围、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并列关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解决问题的基础。二 必备知识 2.阅读答题注意点 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答题注意点审题审明题目要求,对一些题目中出现的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或短语要理解透彻分段(层)注意段内问题指向内容的层次划分,这种层次划分主要根据文章内容进
3、行,可以借助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等)、词语标志(如“首先其次”)来进行 注意筛选每层意思的中心句,排除干扰,提取核心信息 注意层次内容概括的高度凝练性答题注意点筛选在原文中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可能不止一处),并筛选出关键信息;尤其要注意题干中的语句(或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找准问题指向的有效信息。题目引用原文语句,要注意在该语句前后几个段落内搜索信息,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在全文仔细寻找该问题的相应信息区域,尽力把问题的要点回答完满提取 有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些句子,要紧扣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语句、中心词整合有些信息较含蓄委婉,要对原句深透理解,将平实的或比喻性的语言用凝练、具体、明确的语句整
4、合概括出来。要对作品或重要语句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改造 分条理清,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解 题 解 法(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例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思维引导】概括各段的内容。哪几段在论述“笑的价值”?【教师参考】首先要概括各段内容。注意分论点的位置,并根据分论点和具体内容,往“笑的价值”方面概括。第一段的分论点是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再概括一下就是: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第二段的分论点是:“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细读点拨】逐一
5、围绕“笑的价值”,细读前三段内容,筛选出“笑”的价值体现。参考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6分)解析:此题相对简单,只要找出文中相应的关键句即可。文中有三处:“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对这三句的内容加以整合即可。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参考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6分)解析:议论文的
6、结构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第三段作为本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本段的论点是分论点,即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下面以妇女和儿童为例,对此进行具体阐述。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6分)解析:先分析画线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我们热衷于”“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可看出作者对人们通常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再结合下文所说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可判断出这是从反面证明自己的观点。技巧归纳 “归纳内容要点,
7、概括中心意思”,最重要的就是筛选整合文本信息。获取信息往往主要有三种途径: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文章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这里说的重要句子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文章中论述所使用的材料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从中提取出来则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注意分论点。明确信息所在区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题干要求归纳要点。常用答题模式 1.提取关键语句、中心词。2.理解含蓄委婉的语言信息,并改造、组合、变换。3.凝练概括,全面明确;取干去枝,摘录整合。【技法
8、图解】即 讲 即 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 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陶渊明回归田园,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他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后又做彭泽令。他不常和宾客周旋。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名赋归去来兮辞。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从此不问政治。有人把陶渊明看作“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
9、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儿子家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的生活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他的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他的生活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清新。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在彭泽,因为很喜欢喝酒,便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而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他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
10、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很难碰见他。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走到半路,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心地坦然地喝酒,王弘便走出来和他相见。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陶渊明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的禅宗白莲社,想请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却“攒眉而去”了。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
11、朋友,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这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陶渊明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了一生。在陶渊明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我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才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选自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6分)参考答案:人格高尚;热爱田园,热爱生活;生活简朴、自然;无忧无虑;心地坦白。(写出三点得5分;写出五点得6分。其他概括,符合文意亦可)2.作者为什么反对将陶渊明看作“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6分)参考答案:陶渊明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陶渊明热爱生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生活自然清新,无忧无虑。(2分)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的?请加以概括。(6分)参考答案:回归田园,弃官返乡;(2分)喜欢喝酒的生活态度;(2分)结交朋友,心地坦白。(2分)放映结束,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