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苏洵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4、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作 者 简 介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背 景 展 示文中七国指哪些国家?七国: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大概分布图:秦楚齐燕赵魏韩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挈领下文议论。整 体 梳 理4、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中心意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薪不尽,火不灭”5、第二段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么论证的?论证方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怎么论证的赂地造成了双方土地(实力)变化(对比)对待土地的历史比较(祖先和子孙对比)对待土地的现实比较(“有限”与“无餍”对比)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6、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试概括第三段的中心内容?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亡:以荆卿为计。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8、请找出第一段中与第三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9、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
4、有什么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要敢于对敌斗争)10、试概括第四段的中心内容?11、试概括第五段的中心内容?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12、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论 证 方 法“古人云:”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三段)假设论证(第四段)归 纳 总 结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