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鸿门宴导学案主备人:李龙参备人:张兰生 唐 臻 郝建平 白 莉 姚 侠 石占琳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二、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三、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 教学过程:(活动):追本溯源 咬文嚼字 顺章摘句 蛛丝马迹 知人论
2、世七、学生预习思考:1、你所了解的楚汉相争的史实和小故事有多少?讲来听听。2、“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3、鸿门宴上,项羽有无杀刘邦之意?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宴请刘邦的?4、项羽“东向坐”说明什么?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5、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6、项羽和刘邦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两人性格有何异同?7、你如何认识评价张良和范增这两个谋士?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8、范增“举所佩玉玦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9、“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用它来概括项羽的性格合适吗?还有哪
3、些成语可以用来概括他的性格?10、你怎样评价项伯、项庄、曹无伤这几个配角?第一课时活动一:追本溯源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一、 导语。1、(二)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足以
4、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故事发展过程: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刘邦称帝2、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一) 垓下歌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
5、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老婆啊老婆,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二)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
6、、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二、作者简介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三、课文背景投影(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
7、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分组讲述有关“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五、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教师正音。 异读字:1、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wng)关中 道芷阳间(jin)行2、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j“纳”n) 要项伯(通“邀”yo)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x)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bi)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zo) 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ci)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fu)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zu)五、学
8、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4.分类归纳文言知识第二课时活动二、三:顺章理句 咬文嚼字(同时进行) 教学要点 逐段翻译疏通课文。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句式、名句成语。教学过程一、学生分组逐段翻译课文,讨论订正。教师检查。、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一)词类活用学生讨论明确。教师总结。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名词作状语 连夜 2.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4.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
9、语 向上 5.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6.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 7.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 8.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作动词 统治 9.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 用眼示意 10.道芷阳间行 名词用作动词 取道 11.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作动词 处罚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动词使动用法 使跟从,率领 15.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6.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7.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18.秋毫不敢有所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接近,
10、靠近(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古义:劝说,劝告。 今义:常用义为“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函谷关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亡去不义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义为“往”。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8.而听细说古义:小
11、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三)文言句式 1.固定句式(“无所”“孰与”“何以”“无以”“何为”)财物无所取 否定句 没有的孰与君少长 疑问句,宾语前置,和比,哪个更不然籍何以至此? 疑问句,宾语前置,凭什么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反问句 呢? 军中无以为乐 否定句 没有用来的, 无法。 2.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 这就是天子气啊。)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意外的情况发生。) 亚父者,范增也。 (亚父就是
12、范增。)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别人正是剁肉的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了!)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如今都将要被他俘虏了!)4.省略句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则与(之)一生彘肩 竖子不足与(之)谋 毋从(其)俱死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沛公军(于)霸上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卫士仆(于)地 项王则受璧,置
13、之(于)坐上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倒装句贪于财货(“于财货”介宾后置)具告以事(“以事”介宾后置)长于臣(“于臣”介宾后置)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动词“为”的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安”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何”动词“操”的宾语前置)6.名句积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四)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三”,补充例句如下)因例句 出处 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不如因而
14、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如例句 出处 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意例句 出处 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宾客意少
15、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举例句 出处 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谢例句 出处 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
16、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活动三:顺章摘句三、布置作业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 ) A.范增数目项王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3.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第三课时活动四:蛛丝马迹教学内容1、检查背诵,讨论理清线索。2、设计探究性阅读训
17、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步骤一、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二、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
18、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学生讨论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
19、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
20、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三、 小结四、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教学步骤活动五:知人论世 一、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
21、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二、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
22、”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说:在
23、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解说: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三、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
24、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四、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
25、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延伸阅读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
26、评这个人物的。 五、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一)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
27、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
28、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
29、,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二)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
30、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4.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
31、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三)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6.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
32、”。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四)项庄和樊哙(部属)7.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对比照应人物结构:两峰并
33、峙,双水分流。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34、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对项羽的评价:1、 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周生:正义引孔文
35、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苗裔:后代。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背关:舍弃关中。“背”,弃。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司
36、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
37、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2、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延伸思考与练习:一、二、 写作:1、 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2、 以我最喜欢-或者我最讨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标题横线上填
38、写鸿门宴中的人物名字。 (2)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自圆其说。 (3)800字左右。附录:文化常识(一)古代“座次”问题: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 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二)、古代的礼节: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智 慧 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