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四校联考 历史试题命题: 康杰中学 忻州一中 临汾一中 长治二中(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单项选择题,共140分)感情问题24. 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此类现象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B. “士”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梧”C. “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D. “合着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25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2、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D. 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26. 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C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7.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 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 在客
3、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28.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 社会群体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变迁的角度29.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是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
4、折的征兆。下列关于“三甲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30.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1同是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依据图10
5、可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B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C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32.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C. 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D. 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33. 1807年来华的马礼逊是伦敦传福音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
6、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马礼逊所属的教会应该是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路德宗 D加尔文宗34.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5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
7、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8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
8、(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材料二: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
9、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客,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朱执信指出:“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网2010年11月24日) 材料三:“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
10、、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材料四: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记录片。记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
11、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8分)(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6分)(4)综合材料一、三、四,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3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
12、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饥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唐以振贫民,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於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於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或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
13、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於是公卿言:“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一一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4、材料二: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在法币改革前,1934午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相似
15、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分别是什么?综合上材料,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7分) 46.(15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现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
16、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康有为钦定立宪开国会折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美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
17、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7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8分)4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
18、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一一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材料二: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
19、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多宝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
20、”(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千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1)材料一中,晚年的
21、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9分)Ks5u48.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聊辈。”“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
22、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9分)历史答案2425DB 2630ACADC 3135BBDDB40(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4分)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
23、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4分)(2)状况: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2分)“从精英到大众”;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马克思主义迅速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使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6分) Ks5u(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2分)原因
24、: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分)4(4)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使可以相互借鉴的。(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41.参考答案一:(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历史主题明确贴切即可得分)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评:
25、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 (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参考答案二:(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Ks5u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44(1)主要原因:山东
26、发生自然灾害,政府救荒赈灾;富豪奸商垄断商品,囤积居奇(或将财富用于自已的奢侈生活而不为国家的财政开支出力,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等);大量铸造货币等。(4分)对策:向商人征收重税、打击商人;盐铁官营官卖;推行“均输”政策,促进商品流通;实行“平准”政策,调控物价等。(4分)(2)原因:大量铸造(发行)货币;(2分) Ks5u后果:使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人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社会矛盾尖锐、加速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的统治等。(2分)教训和启示:抑制通货膨胀不能以摧残商业为代价:政府要遵循经济(价值)规律,保持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平衡;政府要关注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减轻
27、人民生活压力为己任等。(言之成理即可)(3分)45.(1)几千年专制传统影响和近代专制势力的强大;缺乏实现民主的经济基础;缺乏强大的社会力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乱频繁,缺乏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的民主理论不系统不完善。(7分)(2)康有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孙中山:五权分立,民主共和。(8分)46(1)相同看法:当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有极强的破坏性。(3分)价值尺度:人性、人权。(3分)(2)原因:处于战争的特殊需要(鼓舞己方士气、打击对方);(2分)阶级利益的差别所致;(3分)启示:看问题、看史料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的进行分析;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4分)47. (1)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减少决策的失误。(6分)(2)表现:在东突厥地区建立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率先垂范,与鲜卑族通婚;与吐蕃通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分)启示: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的重要保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