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395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语言运用与文化常识1.下列对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混沌(hn dn) 葱茏 柘(zh)树 责无旁贷B. 踟蹰(chch) 肄业 压轴(zhu) 杯盘狼藉C. 窈窕(yo tio) 指摘 弭(m)谤 放荡冶游D. 踯躅( zh zh) 蜷曲 塞(s)责 钟南捷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特别是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的积累。A项 混(hn)错误,应读 (hn) 。 C项 弭(m)错误,应读(m)。D项“钟南捷径”错误,应为“终南捷径” 故选B。

2、【点睛】对于字形字音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分类别记忆。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对比区分,找到差异才能记忆牢固。自己建立一个纠错本,专门整理这方面内容的就可以,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慢慢积累的,不可能一下子解决。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使用一种干支纪年法比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中的“癸丑”和“壬戌”,其中的“癸、戌”取自十天干,“丑、壬”取自十二地支。B.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之一家写的是高家三兄弟美好的青春和爱情婚姻受到封建家庭迫害的故事,其主题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处。C.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对爱斯梅拉达有着一种自私、偏执和阴暗的心理

3、及占有欲,这与囚绿记中“我”对“绿”生出占有的“魔念”的情况是相似的。D. 我们现在对人员名单排序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以姓氏笔画”为序的排列方法;其实在夏商周时代,姓氏是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中的“癸、戌”取自十天干,“丑、壬”取自十二地支错误,“戌”属于十二地支,“壬”属于十天干。B项“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之一家”错误,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D项“姓氏是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错误,

4、“姓”是用来区别家族,“氏”用来区别贵贱。故选C。【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要下功夫、出实招,着力调节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运营及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让科技手段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作用。B. 毫无疑问,人类对于自然有着天然的依赖,不仅人们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足,还要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

5、慰藉。C. 手机异地销户难的根源主要是运营商总部和各地分公司因无利可图,自上而下都缺乏推进各地数据系统进行对接。D. 最近登陆火星的“洞察号”探测器通过仪器捕捉到了风吹过探测器表面时引起的振动,据悉这也是人类首次听到火星表面的风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调节问题”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不仅”两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人们”,所以“不仅”应放在“人们”之后;C项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句尾应加上“的积极

6、性”。故选D。【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沿着山路下行,瀑布已从激流飞湍渐渐变为潺潺溪水。太阳简直是一个出色的变脸王,忽而神采奕奕

7、,忽而_。此刻,它躲进了云层,地面上,瞬时阴凉了不少。溪水继续下淌,地势_,平坦而且漫缓,满滩卵石发出鳞光,水声也更具神韵了。( )。湖水宛如一个静卧于群山怀抱中的处子, _。湖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青天白云,红花绿树。湖边,那一株株杨柳,披着绿色盛装,就像_的少女,有时在微风中摇曳着枝条;有时则静静地对着这面大镜子,欣赏着自己那苗条的身姿。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灰心丧气 豁然贯通 波澜不惊 长袖善舞B. 没精打采 豁然开朗 安之若素 婆娑起舞C. 灰心丧气 豁然贯通 安之若素 长袖善舞D. 没精打采 豁然开朗 波澜不惊 婆娑起舞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

8、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小小的“镜湖”,就是由溪水和天然雨水汇集而成的B. 溪水和天然雨水,汇集成了这小小的“镜湖”C. 这小小的“镜湖”,就是由天然雨水和溪水汇集而成的D. 天然雨水和溪水,汇集成了这小小的“镜湖”【答案】4. D 5. 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灰心丧气: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后用以比喻

9、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波澜不惊: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长袖善舞:原指代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 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第一个空,根据前面的成语“神采奕奕”,可知此处应是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意思,故应填成语“没精打采”。第二个空是说“地势”,所以应该用成语“豁然开朗”。第三个空处,描写的是湖面情况,所以应该用“波澜不惊”。第四个空处说披着绿色盛装的女子跳舞,所以应该用

10、“婆娑起舞”。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答题时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此处是过渡句,上承“溪水”,下接“湖水”,这样衔接最为恰当。故选B。【点睛】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

11、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二、现代文阅读(一)课内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12、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

13、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抄,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

14、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15、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6.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B.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C.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7.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着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声,朱自清心底那淡淡的忧郁又悄然浮起。B. 荷这几段的十几处叠字叠词,生动传神地描出了眼

16、前之景,收到了强化物态,舒展文气,和谐音韵,协调节奏的效果。C. 郁达夫在文章结尾说,即便放弃生命的三分之二,也要留住“这北国的秋天”,表达了他喜爱“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D. 故在结尾例举了几处南国秋景,其目的是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以谈托浓,以浅衬深,反衬出北国秋味之浓烈。8. 荷写了六朝采莲的热闹,故写了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爱。在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中,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它们的相同点。【答案】6. B 7. C 8. 内容上:都能丰富文章内容,彰显文章底蕴,散发文化气息。手法上:都是作者自然而然的联想,延展了文脉进一步突显了主题效果上:都能达到追求散文舒展、形散而神聚的效

17、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B项只是描摹,没有用另一类事物作喻体。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有逻辑错误,原文中的假设关系,反推不成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文章中引用诗文的作用:(1)可以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

18、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达情感。(2)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和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3)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意蕴。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4)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5)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故都的秋是写景为主没错,但其中作者用“诗文”来写秋,更是别具一格,用诗文来描述秋的美

19、,秋的好,秋的舒服.想想古代诗人“用诗文”都写出了秋,对秋天的情有独钟,更显示出作者要把故乡的秋的亮点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让读者也喜欢上家乡的秋,证明作者对故乡的秋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点睛】散文中叙述某件事,可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散文中引用诗句,能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二)课外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这个演讲开始之前,我先问问现场的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谁觉得自己是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贫寒,将来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你们当中又有谁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小孩

20、儿,起码在奋斗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助力?前些日子,有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HR(人力资源管理师),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儿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这个帖子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先拿我自己说,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有没有门。我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他是怎么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

21、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我一直也不会拿自己跟那些,比如家庭富裕的小孩儿去做计较,说我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不平等,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抱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和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的一生。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

22、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儿,每七年再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儿,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儿,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生上去,更不能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当我在人生终于到很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而那时候我就想,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

23、,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的,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这段演讲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次了,其实在刚刚我问的时候就发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谢谢大家。刘媛媛【注】,1911年1月出生,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2.14年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2015年创立自己的传媒公司。9.

2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刘媛媛在决赛时的演讲辞,开头抛出三个问题,以期达到吸引听众注意、调动听众情绪、引发听众思考的目的。B. 刘媛媛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但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C. 演讲中,刘媛媛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D. 这篇演讲辞内容精彩,语言亲切,感情充沛,传达了积极的人生观,也讲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励志震撼。10. 刘嫒媛堪称出身寒门、逆袭成功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文木分析。11. 文本的最后一段

25、,在演讲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分条概括并说明。【答案】9. C 10. 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尽最大努力为她创造受教育的条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攀比,不抱怨。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立志改变自我,感动自我奋斗一生。善用环境激励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方法,自己克服。 11. 回扣开头,首尾呼应。对自己开场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即不向命运低头,倾尽一生,绝地反击自我实现。运用排比,增加气势。连用四个“关于”,层层推进,总结出了人生的关键词。引经据典,唤起共鸣。用人们熟知的名句结尾,抒发情感,感染听众。表达感谢,尊重听众。语言谦恭得体,符合演讲的情境。【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

26、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错误,引述英国纪录片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也能“逆袭”成功。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从原文 “我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他是怎么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促成他成功的原因有父母含辛茹苦

27、的培养。由不拿自己去跟富家孩子去比,可以看出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攀比,不抱怨是促成他成功的原因。文章结尾讲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促成他成功的因素。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说明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方法,自己克服困难也是促成他成功的因素。【1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本文的结尾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回答了开场提出 “你们当中有谁觉得自己是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贫寒,将来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你们当中又有谁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儿,起码在奋斗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助力?

28、”这个问题,首尾呼应;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连用四个“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的排比,增加气势;用人们熟悉的诗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结尾,能引起共鸣。从主旨方面点明主旨。从读者感受角度,表达了对读者的谢意。【点睛】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

29、深刻印象。三、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苏子曰:“客亦知

30、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B.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C. 而卒莫消长也

31、 卒:终究D. 余于仆碑 仆:频倒13.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俯仰一世B. 亦将有感于斯文C. 盈虚者如彼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面慎取之也1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叹的原因,如果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嗟叹悲伤。C.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要是从事物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所有事物竟然不能在一瞬间保持原状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2、何可胜道也哉!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却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够说得完呢!【答案】12. C 13. C 14. B【解析】【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卒:终究”错误,结合前文“而未尝往也”,“卒”应解释为“最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

33、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A项“俯仰”,古义:指瞬息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向上向下看。B项“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C项 盈虚:时圆时缺。D项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古今相同,故选C。【14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选项B中,“若”在文中是“像”的意思,不表示假设

34、关系。故选B。句子翻译: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为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如“学者”),词义转移(如“小人”),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参考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

35、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

36、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我对

37、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

38、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注】子固:曾巩,字子固,南丰人。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轥(ln):车轮碾过。15.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未尝相过也 过:过失B. 作怀友一首遗予 遗:赠送C. 夫安驱你行 安:稳稳当当地D. 而造于其堂 造:进到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39、的一项是( )A.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B.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C.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D.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对分驻江南和淮南的两个贤人非常仰慕,和他俩是朋友;因为这两个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贤人。B. 王安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更没

40、有什么礼物之间的来往。C. 王安石在文中提及两位贤人对自己的希望大意是说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提携,最终能达到中庸的境界。D. 王安石谦逊地表示自己以前不敢肯定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愿追随二贤人,以求在他俩人的帮助下进步。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2)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答案】15. A 16. D 17. B 18. (1)我在淮南的时候,向正之说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2)我又明白了,被人们所称的贤人,都是那种(言行)既是相像的,又是互相信任而毫不怀猜疑的人啊。【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

41、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过:过失”错误,“过”的意思在这里应为“拜访”、“访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若的意思是或,连词,连接“师”和“友”,不能分开,所以友后断句,排除选项AC。“言

42、行”是言论和行为的意思,做宾语,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所以不能分开,排除选项B,得出正确选项,故选D。句子翻译: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都是相同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王安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错误,下文“予

43、在淮南,为正之道子” “固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两句说明王安石和他们俩人见过面。是那俩个人彼此没有见过面。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赋分点是“为”“道”“不予疑”,为:向。道:说起。不予疑:不怀疑。(2)中的赋分点是“所谓者”“相似”“相信”,所谓者:被人们所称的人。相似:相像的。相信:互相信任。【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

44、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45、、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他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也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也和他交友。这两位贤人,不曾相互来住,也不曾相互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物。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都是相同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必然的。我在淮南的时候,向正之说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我回到江南,向子固说起正之,子固也不怀疑我说的话我又明白了

46、,被人们所称的贤人,都是那种(言行)既是相像的,又是互相信任而毫不怀猜疑的人啊。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今天也愿意跟在你们左右奔跑,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三)课内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采薇(节选)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

47、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9.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的“常之华”,就是“棠之花”;“君子之车”则是指将帅乘坐的战车,与下文中的“戎车”同义。B. “业业”、“骙骙”、“翼翼”、“象弭鱼服”显示:这支军队战马雄壮;装备精良,排列整齐,动作熟练。C.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场面:将帅站在车上指挥,士兵环列四周形成掩护,组成严密的军阵。D. 诗中的成卒在杨柳依依的烂漫春光中从军走向战场,历经

48、九死一生,在大雪纷飞的归途中步履蹒跚。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边塞诗,选自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小雅,唱出了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B. 节选的前四行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气势上洋溢着激昂的战斗之情。C. “岂敢定屠”、“岂不日戒”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反映了边关形势的紧张,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D. “昔我往矣”及以下三句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景写乐情,以夏景写哀情其目的都是为了加重其哀乐。【答案】19. C 20. D【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9、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 “士兵环列四周形成掩护,组成严密的军阵”错误,“小人所腓”的意思是士兵以车为掩护,即战车掩护士兵。故选C。【20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昔我往矣”以乐景写乐情错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乐景写哀情。故选D。【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

50、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四)课外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归田赋(节选)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注】张衡: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

51、职。晚年因病人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逝世。这篇赋写于他任河间相,向朝廷自请退职时。蔡子,战国时人禁泽;唐生,战国时梁人唐举。蔡泽游学诸侯,未发迹时,曾请唐举看相。谅;确实。21.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京都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却觉得没有高明的谋略来辅佐当今的朝政。B. 本篇“临川以羡鱼”中的“盘”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中的“鱼”,意象使用一致。C. “渔父”是作者用典,语出楚辞,是指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曾劝屈原与世俗同流。D. 就节选部分来看,归田贼抒发了张衡久居官场的苦闷心情,表露出他对朝政的期盼与失望之情。22. 归田赋

52、中的张衡和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抉择时的心理和最终结果有何不同?【答案】21. B 22. 原因:张衡:朝政混乱晦暗,政治理想破灭。陶渊明:个人性格使然,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心理:张衡:对归隐的无奈、矛盾的心理。陶渊明:毅然决然的归隐态度。结果:张衡:对归隐田园的向往。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实践。【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项中“鱼”的意象使用一致说法错误。本文中的“鱼”象征着作者追求的事物,陶诗中“池鱼”的“鱼”象征的是被禁锢、不自由的自己,恰恰

53、是诗人厌恶的状态。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开始就笼罩着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无法相容的气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二句,写归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并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因社会的混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遁于田园。而陶渊明的心情则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 自然。【点睛】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

54、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五)名篇名句默写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_ ,延伫乎吾将反。 _ ,及行迷之未远。(屈原离骚)(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_ ”两句介绍了参与集会的人员。(3)苏轼赤壁赋开头里的“ _ ”中化用了诗经卫风河广里的一个句子写出了

55、作者洒脱的胸怀。(4)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 _ ”,所以古人观察天地万物才有收获。【答案】 (1). 悔相道之不察兮 (2). 回朕车以复路兮 (3).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4).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更要注意几个提示语。【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

56、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四、写作24.阅读下面的内容根据要求写作。现在的邮票不仅是寄递邮件的邮资凭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真可谓“方寸天地,魅力无比”。邮票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下面几

57、张邮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其题材都与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文学篇章相关。假如你的朋友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你会向其推荐哪一张呢?请你选择一张邮票,领略画面的艺术美,写出画面中的一些细节和由此引发的联想,以此作为你推荐的理由。要求:恰当运用描写和抒情的手法,不要写成说明文,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前段时间追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甚是喜欢里面的十里桃林,看着看着,我自己仿佛也走进了十里桃林,成了其中的一朵桃花,穿着粉红的衣裙,沐浴在阳光下,一阵风吹来,我就在风中翩翩起舞,粉红的衣裙随风飘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想陶渊明的

58、“桃源”应该更美吧!朋友,选择陶渊明吧,让我们一起走进桃林,走进桃源,走进陶渊明,去聆听陶渊明的心声。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觥筹交错,案牍累累,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独寻那阡陌交通,田园之乐退隐一山、一水、一草屋;一花、一木、一田园。这些就是后期的先生。桑麻的长势让他忧心,豆苗的稀稠让他牵挂,家乡的秋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舒展,纯朴的

59、乡情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他的身心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虚静淡远,便是先生心性的写明。透过宦海的沉浮,人间的俗恶,我从你陶渊明的身上,读出了一种境界,那就是你超脱尘世的人生追求淡泊。即使是“环堵萧然,不敝风日”,即使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能纠结你的心灵?终究是过往烟云,“晏如也”。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所以无意花的容颜和芬芳,不惧树的挺拔、山的伟岸,故能生能消,能大能小,能强能弱;水,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故能容万物而心无万物,故遇礁更能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岸,一往无前;云,因为有一颗淡泊的心,所以能安于苍穹之下,随风做千万变化,不慕明月之华彩,不慕太阳之光芒,偶尔倒影在水波的中心,转

60、瞬间又消失了踪影顺随自然,不逼迫,不迷恋,不强求,不做非分的念想,这就是淡泊。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事,就必须以淡泊为伴。以淡泊的心态处事,我们才能倾听树间的鸟鸣,我们才能关注溪水淙淙;以淡泊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保持清醒,自觉抵制花花世界中那些太多的诱惑。然而,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里,被功利包围的我们,忙忙碌碌 ,谁人又能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考生一方面要细读材料,另一方面要细读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按照命题者要求去完成所给任务,这

61、次的任务指向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下面几张邮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其题材都与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文学篇章相关。假如你的朋友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你会向其推荐哪一张呢?请你选择一张邮票,领略画面的艺术美,写出画面中的一些细节和由此引发的联想,以此作为你推荐的理由”。明确写作任务之后,坚持多角度切入,每个角度没有优劣之分。不要因为选择写作角度的问题而把考生分等次。所以这三张邮票,选哪一张,都是可以的,关键要看如何说,说理的水平如何,不要定选哪条才是最好的,选哪条是最不好的。“选好角度”,就是要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最能够体现自己的说理水平的角度。如果选屈原的那张邮票,可以从爱国的角度去立意;选兰

62、亭的那张邮票,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立意;选陶渊明的邮票,可以从陶渊明的淡泊明志的志向去立意。选好立意之后,平衡好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的关系。选择与理据,延伸是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规定的任务要作为中心,思考作为提升、点睛作用。参考立意:(1)献出生命,收获荣誉 (2)有国才有家 (3)我有一个中国梦 (4)我和我的祖国(5)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6)传统文化不要哭泣 (7)文化魅力(8)唐诗如酒 (9)善待名利 (10)看淡春月秋花 (11)宁静致远 素材:(1)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 -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指南录.

63、扬子江(3)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4)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5)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6)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7)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

64、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8)指画,是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以手代笔,蘸墨着色,在纸或绢上画出瑰丽景象,已于2006年入选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代,从事指画创作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一艺术形式鲜被大众所熟知,与其他诸多“非遗”文化项目一样,指画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而在抖音平台上,有一位年轻的指画艺术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他的绘画过程与作品,收获无数称赞的同时,也让指画这一“非遗”文化得以走进更多年轻人

65、的视野。一个坚持了十年,也被家人反对了十年的爱好。这位指画艺术家名叫阿琨,一年前还是一名厨师,私下学习指画十余年的他开始尝试在抖音上传第一幅作品,“那时候傻乎乎的,就放了几张自己作品的照片。”阿琨谈起第一次在抖音上传作品还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而一年后,此时的阿琨已拥有159万粉丝,获赞破千万,其中新近创作的指画“齐天大圣”,单条视频点赞数已突破216万。(9)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以匠心对待文物,“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出土丝织品的修复难度极大。 湖北荆州,波光流转、杨柳依依的三国公园之内,“藏”着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虽然低调而安静,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在此修复

66、,业内颇有名气。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就在中心工作,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她手中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10)钱钟书。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一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1)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

67、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12)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

68、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结构层次:按照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先引述表态,本文先由桃花,很自然的引出陶渊明,向朋友推荐陶渊明,表明态度。下面分层阐述推荐他理由,首先就是从他的田园生活写起,他那淡泊明志、为人处世的态度让我们所倾慕。再进一步深入阐述淡泊的重要性。最后联系实际,我们要以淡泊的心态对待生活快速收尾。【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的“时评类”作文,其本质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