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037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临渭区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不拘身份的教育,是指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人们应该接受教育、能够接受教育总体上持肯定意见,并不认为人们能否接受教育

2、应当视人的身份、地位、族群而定。易涣有“涣其群”,“涣”为水流,“群”为群众,意为“以水冲洗群众之污垢,喻清除群众德行之邪恶”(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四)。可见周易认为群众是应当也可以受教育的,当然,这儿的教育应理解为教化,即“化民成俗”的意思。之后,周公在论述治国理民的举措时,提出“明德慎罚”“作新民”的主张,开了中国历史上“德教”思想的先河,沿袭了易的精神。施行“德教”的一个重要前提性认识,就是承认人的可教,哪怕他是普通的人。从真正教育的意义上肯定人都应当有受教育机会的是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仅使教育突破了族类限制,也突破了身份限制,其所办私人学校并无出身限制。孔子的思想与实践对后世

3、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之后儒家的代表孟子、荀子,还是道家、墨家,都借助讨论人性本质问题,表达了他们对人性平等的主张,这是一种人的原始平等观念。孟子的性善论与“人皆可以为尧舜”说,荀子的性恶论与“涂之人可以为禹”说,墨子的“素丝论”与“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说,道家的“素朴论”与“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君子小人哉”说,都肯定了人性的平等和教育的不拘身份高下,只不过是在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显然,在不拘身份的教育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的思想认识取得了巨大进步,反映了时代与社会变革所提出的要求,即对世袭制度的冲击和对贤人政治的呼吁,成为我们民族在人的教育权利方面的重要思想遺产。从秦汉

4、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起,教育方面的原始平等精神被打破,其表现即是从汉代起并延续到唐代,从董仲舒到韩愈,教育家普遍都以性三品学说来作为论述教育作用问题的依据。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等级性与对人性认识的差别性,影响了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估。然而,思想认识的调整也在进行之中,其重要表现即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相较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的一大变革,也是其重要精神追求,就是相对不拘身份。而更加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宋代,经过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学者的思考与探索,儒学形成了新的思想形态和体系。提出了人生具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之性”而复归“天地之性”,达于人性之

5、善,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向学意愿、态度和为学有方,而不是取决于人的生性。至此,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被摒弃,在一个更高水平上恢复了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等精神。宋以后,中国教育的重要变化是教育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向社会基层推进,不拘身份的特点更加得以体现。(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并非主张人们接受教育不要看他的身份地位、族群来决定。B.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道家“素朴论”等,在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上有差异。C. “明德慎罚”“作新民”具有德教思想,是周公沿袭易的精神治国理民的实践。D. 中

6、国教育在宋朝之后,教育重心走向社会的最底层,专门培养贫穷子弟家的成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不拘身份教育的内涵后,结合对易周易的分析,论述这一思想在很早时候就有了。B. 运用孟子、荀子、墨子、道家等学说的事例,论证了他们表达对人性平等的主张。C. 文章用假设论证,论述宋代学者摒弃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恢复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等精神。D. 文章着重论证不拘身份的教育平等精神,后三个段落结合历史发展的先后,采用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孔子办私人学校无出身限制,因而产生了墨子的“素丝论”与“官无常贵而民

7、无终贱”的学说。B. 对贤人政治的呼吁,能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的进步性,也是我们民族的思想遗产之一”。C. 宋代学者认为教育的作用过程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向学意愿、态度和为学有方,而不是取决于人的生性,可见宋代学者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D. 从汉代起并延续到唐代,教育方面的原始平等精神被打破,表现在教育家普遍都以性三品学说来作为论述教育作用问题的依据。【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8、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并非主张人们接受教育不要看他的身份地位、族群来决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原文意思相反。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人们应该接受教育、能够接受教育总体上持肯定意见,并不认为人们能否接受教育应当视人的身份、地位、族群而定”;C项,篡改文意,说“明德慎罚”“作新民”“是周公沿袭易的精神治国理民的实践”,说法错误;原文说“周公在论述治国理民的举措时,提出明德慎罚作新民的主张”,并非实践;D项,“走向社会最底层,专门培养贫穷子弟家的成员”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等级性与对人性认识的差别性,影响了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认识和评

9、估。然而,思想认识的调整也在进行之中,其重要表现即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相较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的一大变革,也是其重要精神追求,就是相对不拘身份。而更加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宋代,经过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学者的思考与探索,儒学形成了新的思想形态和体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文章用假设论证,论述宋代学者摒弃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恢

10、复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等精神”中“用假设论证”分析错误,文章在“论述宋代学者摒弃汉唐人性学说中的等级性,恢复先秦教育思想中的平等精神”时,并没有运用“假设论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

11、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原文只是说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后世一当然也包括墨子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

12、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

13、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

14、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9年,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开启了旅游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部门现已全部完成挂牌。旅游业从事业属性向产业属性,再到文化属性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发挥1 +12的效果。文化为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的产品化升级赋予了内涵;旅游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的产业化提供了手段和渠道。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是当前文旅产业的一个重点。随着消费升级,游客不仅注重休闲娱乐,更重视身心舒畅等精神层面的体验,游

15、客诉求变得多样化,而享受的服务质量和收到的旅游信息深刻地影响着游客的度假体验。因此,旅游目的地围绕游客诉求,除了完善硬件服务之外,还应不断提高柔性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摘编自2019中国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材料二:2019年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和消费再创新高,七天内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 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 47%。同时,与往年相比,今年黄金周旅游市场呈现不少新变化,文旅融合就是一个新亮点。它带来的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也成为本次黄金周出游增长的新动能。随着文化旅游、文化消费逐渐兴起,节假日到文化场馆走一遭,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

16、。在天津,百余场文艺演出在假期中更是吸粉无数。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京剧院策划推出的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情景京剧灯光秀”每晚8时在戏楼上演,韵味十足的空城计坐宫赤桑镇尽显国粹艺术魅力。配合炫目的3D灯光,6日晚“情景京剧灯光秀”直播圈粉20万,假期七天古文化街游客超70万。(摘编自十一黄金周各省“揽金”成绩单三省份旅游收入超500亿)材料三:材料四:“数字文旅时代正在开启,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进而促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表示,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全场景中,提升了旅游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比如景区智能停车预订系统,消费者可以

17、通过应用程序提前一天预订,抵达后将被引导至预订好的车位。从平台建设角度,数字经济如何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杨宏浩认为,一是旅游业要向时间、空间要效益。除了物理空间,还要向数字空间拓展。景区、主题公园开放时间总是有限的,但在线虚拟景区、主题公园全天开放,可以无限拓展空间。二是建设中国“旅游大脑”,实施“旅游大脑+”系列工程。未来要打破数据孤岛,把全国的数据整合起来,分析全国每个行业发展的情况甚至每个消费者的喜好,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建设中国自己的数字文旅三维地图。(摘编自数字文旅,探索更多可能性)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能赋予并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18、而旅游能为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能达到双赢效果。B. 旅游产品多样化是2019年十一黄金周的个重要特征,参观文化场馆,观看文艺演出等成为最重要的旅游形式。C. 材料三中,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额在国家GDP总量中的占比曲线,反映出近几年我国旅游消费额越来越大的现状。D. 数字经济助推旅游业发展任重道远,仅从平台建设的角度看,就涉及数字空间的拓展、数据的整合、文旅三维地图的建设等。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客出游时更注重精神层面体验,容易受到服务质量和旅游信息的影响,因此旅游目的地应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B. 天津推出的“情景京剧灯

19、光秀”,将传统国粹文化与现代灯光技术结合,使京剧焕发出新的魅力,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C. 材料三中,2014年以来,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额不断增加,说明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对经济发展的助力逐渐加大。D. 消费者可以通过景区智能停车预订系统预订停车位,这说明发展好数字技术就可以完全解决旅游供应链运营效率低的问题。6.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请根据以上材料进行简要概括。【答案】4. B 5. D 6. 旅游业从事业属性向文化属性转变,旅游产品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客诉求多样化,不仅注重休闲娱乐,更重视身心舒畅等精神层面的体验。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文化旅游、文化消费逐渐兴起。

20、数字文旅的发展,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参观文化场馆、观看文艺演出等成为最重要的旅游形式”错误,材料二“随着文化旅游、文化消费逐渐兴起,节假日到文化场馆走一遭,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

21、可知只是“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而不是“最重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发展好数字技术就可以完全解决旅游供应链运营效率低的问题”错误,表述过于绝对。相关信息材料四“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全场景中,提升了旅游供应链的运营效率”,看不出“完全解决”。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

22、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旅游业从事业属性向产业属性,再到文化属性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发挥1 +12的效果。文化为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的产品化升级赋予了内涵;旅游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的产业化提供了手段和渠道”,即旅游业从事业属性向文化属性转变,旅游产品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消费升级,游客不仅注重休闲娱乐,更重视身心舒畅等精神层面的体验,游客诉求变得多样化,而享受的服务质量和收到的旅游信息深刻地影响着游客的度假体验”,即游客诉求多样化,不仅注重休

23、闲娱乐,更重视身心舒畅等精神层面的体验。“随着文化旅游、文化消费逐渐兴起,节假日到文化场馆走一遭,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即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文化旅游、文化消费逐渐兴起。“数字文旅时代正在开启,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进而促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即数字文旅的发展,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

24、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少安和秀莲坐在烂席片炕上吃白面片的时候,他父亲正坐在金俊海家的椅子上,心事重重地抽着旱烟。他是为儿子的婚事,来向金俊海家开口借钱的。当少安把秀莲带回家门时,孙玉厚高兴得不知如何

25、是好。啊呀,他的儿子有媳妇了!这女娃娃又体面又精明,真是打上灯笼都找不见,而且连一个财礼钱也不要!结婚的事,使高兴得晕晕乎乎的孙玉厚脑子凉了下来。结婚就得花钱!可他手上没几个钱,尽管人家女方不要财礼,但他不能连几身衣服都不给人家娃娃缝。再说,他也不能悄无声息地给少安娶媳妇。就是拼着老命,也不能让世人笑话!要把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没钱?借!可是,办喜事少说也得借二百元。这样一笔数字不小的钱,他向谁去借呢?昨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和少安妈几乎一夜没合眼。老两口高兴一阵,又忧愁一阵。他们约摸全村大概有几户人家能有这笔钱。书记田福堂不好开口。大队会计田海民也能拿得出来,但海民媳妇银花连公公田万有都不

26、肯给借钱。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可他拖家带口的,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老两口算来算去,最后一致认为:只能向金俊海家借这笔钱。但开口向人家借这么多的钱,而且不能肯定什么时候还人真难开口啊!现在,孙玉厚坐在金俊海家的椅子上,一边抽早烟,一边忍不住打着哈欠,等着俊海两口子回家来。他想了半天,准备拐弯抹角地开口向俊海借钱,但又觉得没必要,弯拐来拐去,最后还不是向人家借钱吗?孙玉厚坐在这里,心里忍不住感慨万端:十五年前,他为弟弟的婚事,就是这样难肠地到别人门上去借钱。十五年后的今天,他又为儿子的婚事来向别人借钱了,庄稼人的生活啊,什么时候才能有个改变呢?唉,如果就按现在这样一村人在一个锅里搅稠稀,这光

27、景还会一年不如一年的!庄稼人现在谁有心劲受苦?反正一天把工分混上就行了因为你就是挣命劳动,到头来还不是和耍奸溜滑的人一样分粮分红吗?谁愿意再当这号瓷脑?不一刻,金俊海夫妇把汽车上的东西搬回家来,搁在旁边窑里,就赶忙过他这边来了。俊海很快给他递上一根纸烟。玉厚推让着说:“纸烟抽不惯,一抽就咳嗽。”“我刚听秀她妈说,少安从山西找了个媳妇?”司机金俊海把工作服脱下,放在炕边上,挽起袖子一边洗手,一边先提起了少安的亲事。正好!玉厚赶紧说:“就是的!是他二妈娘家门上的。好女娃娃。”“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呀?”俊海用毛巾把手擦干,坐在他旁边,把金波妈端上来的茶水往他面前挪了挪,说:“玉厚哥,你喝水!”“我不渴

28、女方提出春节就过门哩。”“那你还得简单过个事哩!我在路上和秀她妈还说起少安结婚的事。估计要办事,你们现在手头比较紧张。你看需要不需要钱?需要的话,你就开口,我家里能拿出来哩!”孙玉厚一下子对俊海夫妻俩能这么入微地体谅人的困难,感动得眼圈都红了。他说:“我正是为这事来的,想不到你也正回来了。还没等我开口,你们就先说这话唉,我麻烦你们太多了,歪好开不了这口”金波他妈在旁边说:“这有个什么哩!你们一家人一年为我们出多少力气呢!俊海在门外,没有你们一家人帮扶,山里分下一把柴草我都拿不回”“玉厚哥,你就不要难为情!你看得多少钱?三百元够不够?”金俊海问他。“用不了那么多!”孙玉厚说,“约摸二百来块就差不

29、多了”俊海马上对爱人说:“你去给玉厚哥拿二百块钱来。”金波他妈很快就到另一孔窑里拿钱去了。孙玉厚把这卷钱装进自己的衣袋里,正准备走,见大队副书记金俊山进了门。金俊山和金俊海是叔伯兄弟,俊海每次回家来,俊山都要来看他。“我看见公路上的汽车,就知道你回来了。”俊山进门后对俊海寒暄说。“我顺路回家,明天就要去包头拉货。”“孙大哥你也来了?”金俊山扭头和孙玉厚打招呼,“听说少安找了个好媳妇,春节就准备结婚呀?”孙玉厚说:“就是的。”金俊海突然开口对金俊山说:“哥,你家里有没有一点余粮?”金俊山奇怪地问:“怎?是不是你要粮食?有哩!要多少?”金俊海说:“我不要。你要是有余粮的话,能不能给玉厚哥借上一点,

30、他要给少安办事,缺一点细粮。”孙玉厚没想到好心的俊海又替他开口向金俊山借粮,就急忙说:“不要为难俊山!他也不宽裕,我再想别的办法!”金俊山是个精人,他决不会把话头收回,立刻对孙玉厚说:“看孙大哥说的!俊海开口和你开口一样!你看你需要点什么粮?”金俊海把金俊山逼住了,他不得不如此对孙玉厚表态。而现在孙玉厚反而又被金俊山逼住了,看来也不得不向他借粮了他要是不借,反倒又伤了金俊山的脸。他只好回答金俊山说:“待客只吃两顿饭,一顿饸饹,一顿油糕;大概得二斗荞麦,二斗软糜子”“没问题!罢了你叫少安来我家里盘!”金俊山慷慨地说。当孙玉厚出了金俊海家的门往回走的时候,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许多。现在好了,钱也有了,

31、粮也有了。两天就让少安带着秀莲,到县城去给她扯几身时新衣裳!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孙玉厚的心情开篇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同时中间部分又穿插大量的心理描写,使情节并不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内在的张力。B. 小说刻画人物并不脸谱化,描写金俊山的文字不多,但是却通过他被逼借粮却表现得非常干脆大度的细节,将其精明凸显得淋漓尽致。C. 孙玉厚时隔十五年前后两次借钱的经历间接体现出大部分庄稼人的生活多年如一日地陷于贫困,反映出“大锅饭”的弊端。D. 小说运用对比,一边是孙玉厚反复地感叹借钱难,一边是金俊海主动痛快地将钱借给他,说明了孙玉厚对金俊海的了解还

32、有待继续深人。8. 文中的孙玉厚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9. 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D 8. 是一位生活困苦的农民。儿子要结婚,没钱没粮。疼爱儿子,有自尊心。所以,儿子的婚事,“拼了老命”,再难,借钱也要把婚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知恩图报。因为金俊海帮助过自己,所以金俊海出门在外时孙家一家人都帮扶金家,出了很多力气。体贴善良。他本来不想向金俊山借粮,但是又怕伤了对方的脸面,于是“不得不向他(金俊山)借粮”。 9. 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征。比如金俊海的语言突出其为人坦诚热情、乐于助人,金俊山的语言突出其精明。补充交代情节。金

33、波妈妈的话交代出两家人平时是如何亲密相处的,使得金俊海肯借钱显得合情合理。推动情节发展。金俊海突然问金俊山有没有余粮,引出下文金俊山被逼借粮的情节。【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说明了孙玉厚对金俊海的了解还有待继续深人”是错误的。对比的作用是突出孙玉厚的为难惭愧和金俊海的豪爽善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

34、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文中说到十多年前,他为了弟弟的婚事到别人门上去借钱,十五年后的今天又为儿子的婚事来向别人借钱,而且除了借钱还要为了儿子的婚事借粮,从而看出孙玉厚是一位生活困苦的农民。他没钱没粮,但他不能悄无声息地给儿子娶媳妇,就是拼着老命也要把事办得红红火火,不能让世人笑话,

35、从而可知他疼爱儿子,有自尊心。孙玉厚觉得麻烦金俊海夫妻俩太多了,不好意思开口借钱,俊海媳妇说俊海出门在外,孙家一年为她家出很多力气,没有孙家一家人的帮扶,山里分下的一把柴草都拿不回来,从而可知孙玉厚能够知恩图报。孙玉厚本不打算向金俊山借粮,但是金俊海已经替他向金俊山借了粮食,如果他不向金俊山借粮的话反倒伤了金俊山的脸,从而可知孙玉厚体贴善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技巧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叙事技巧包括对话、心理、回忆、叙事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然后再从对塑造人物形、情节安排、主旨方面把握其作用。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包括孙玉厚和金俊海夫妻俩的对话,还包括金

36、俊山和孙玉厚、金俊海的对话,通过对话从而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如通过孙玉厚向金俊山借钱可以看出孙玉厚是一位生活贫困,但又疼爱儿子有自尊心的农民形象,而突出金俊海人坦诚热情、乐于助人的形象。在情节方面,通过对话有补充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通过金俊海妻子和孙玉厚的对话可知,金俊海出门在外时孙玉厚一家人对金家的帮扶,也从中看出两家之家的亲密关系,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金俊山来到金俊海家后,金俊海突然对金俊山开口问有没有余粮,从而引出后文金俊海替孙玉厚向金俊山借粮这件事,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7、下面小题。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郎将。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

38、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39、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B. 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C. 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D. 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

40、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C. 周公,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其兄周文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待其长大后还政。D. 中使,意为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中”与四方相对,意为中央、中心,由此引申特指内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忠为人朴实,一向少言。文明太后执政时,刑法严峻,很多侍臣因为小的罪过便被治罪,而于忠凭着自己的朴实正直、少言终未犯过什么错。B.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

41、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C. 于忠性情刚直,不畏权贵。他曾因过于耿直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说希望于忠早死,于忠毫不畏惧,有理有据地回应元详,说人有预定的命运,非人力可改。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北海王的谗言,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2)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元禧谋反的时候,世宗在外,

42、由于事变发生得非常仓促,世宗不知道去哪里。(2)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近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周公”是西周时期的人,“殿下”指的是元详,这里于忠将北海王元详比作周公,所以应从“周公”后断开,排除B、D两项;于忠对王遇进行指责,王遇心中不安,元详惭愧道歉,“遇”“详”分别是“既不宁”“亦惭谢”的主语,所以应该从“不宁”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43、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在其兄周文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错误,应是“在其兄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世宗曾因听信北海王的谗言,将于忠调出京城”错误,原文说的是世宗在听信了高肇的谗言后,将于忠调出京城。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

44、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车驾,指世宗;仓卒,仓促;所之,去的地方,去哪里。(2)因,趁着;表让,上表辞让;左右,近臣;听,听任【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

45、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参考译文: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刑法政令很严峻,身边的侍臣,多数因小错而获罪。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久于忠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的时候,世宗在外,由于事变发生得非常仓促,世宗不知道去哪里。于忠说:“我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宠,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

46、,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注重防备镇守,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就像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

47、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每每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近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爵,优待晋升他为太府卿。高肇忌恨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将军

48、、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不负我的托付。”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注(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

49、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任左拾遗时,房琬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此次还家所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的孩子“不离膝”,怕父亲再次离家,说明诗人常在外奔波。B. “萧萧北风劲”中的“劲,表现出秋风之烈,渲染了凄苦的氛围。C. 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构成今昔对比,寄托了诗人胸中的苦闷。D. 诗歌的前八句叙事,后四句抒情。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14. D 15. 看到“娇儿”的依恋,抚念家事的妻凉。心念国事,被迫偷生的无奈。迟暮之年,壮志难酬的苦闷。【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50、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后四句抒情”理解错误。本诗整体叙事,叙事中融人了强烈的感情。另外,也有“萧萧北风劲”这样的景物描写。D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

51、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看到“娇儿”的依恋,抚

52、念家事的妻凉。“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

53、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路中,表达“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

54、就成不了大事”意思的句子是“_,_。”(2)论语述而中写什么情况下不去开导学生、什么情况下不去启发学生的现代人认为的启发式教学的句子是“_,_。”(3)杜甫在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答案】(1)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利、愤、启、悱、频烦。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5G是集无线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5G将推动通信消费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将 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或各个垂直行业。到2035年,5G将有潜力在全球多个行业中创造出12.3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和2200万个工作岗位,并对全球GDP增长产生长期、可持续的影响。( ):一方面,5G为人工智能终端提供高性能通信网络;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融入5G技术中,才能使5G技术为海量人工智能终端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连接,从而 “万物智联”。当前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

56、信技术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二者之间融合发展、跨界应用,将带来层出不穷的颠覆性创新和产业新业态。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B. 不仅5G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还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C. 5G不仅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D. 5G不仅能像以往几代通信技术那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还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

57、。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渗透 实行 天翻地覆 气势汹汹B. 渗透 实现 日新月异 气势如虹C. 渗入 实现 天翻地覆 气势如虹D. 渗入 实行 日新月异 气势汹汹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5G与人工智能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B. 人工智能与5G之间也将互相推动、互相赋能C. 5G与人工智能之间也将互相推动、互相赋能D. 人工智能与5G之间也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

58、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相同,“不仅”应放在“5G”后面,排除AB;二是“解决”后缺少搭配的宾语中心,可在“通信”后加上“问题”,排除C。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渗透”和“渗入”相比较,“渗透”侧重于进人到其他方面,“渗入”侧重于进入什么里面,语境是“各个部门或各个垂直行业”,所以,用“渗透”更合乎语境;而

59、且,空格后边“到”与“渗透”搭配更合适。故选“渗透”。“实行”是采取行动,“实现”是使成为现实。语境说的是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用“实现”更合适。“天翻地覆”侧重于变化大,“日新月异”侧重于变化快,根据语境,用“日新月异”更合适。“气势汹汹”强调凶猛,多用作贬义;“气势如虹”强调高昂或壮盛。根据语境,应用褒义词,用“气势如虹”更合适。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根据括号后的冒号和后面的句子可以看出,括号内的语句是对后文的概括

60、,其叙述的对象是“5G”和“人工智能”,从上下文来看,“5G”应在前,“人工智能”应在后,以“5G与人工智能之间”开头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由此排除B、D。在A、C两项里,根据上文的“到2035年”以及选项里边的“也”判断,C项里边的“将”表达更准确,而且,C项从内容上也表达得更具体更准确。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进入秋季,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_。如何预防咳嗽?一是穿戴重保暖。秋天气温变动较大,要及时添加衣物,防寒保暖。民谚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秋季应该冻一冻,对身体是有好处的,_尤其是对于老

61、人和幼儿,不要盲目秋冻,避免感冒。二是饮食重清淡。秋天应多食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滋阴润肺的水果、蔬菜等。咳嗽时的饮食更加要注意。忌食海鲜,以免加重咳嗽;_,如油炸煎烤食品、动物内脏等;少食甜腻食物,如奶油糕点等。三是作息重规律。秋季宜早卧早起,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劳和精神紧张,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答案】稍有不慎就容易咳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宜秋冻忌食油腻食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

62、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段介绍了秋季如何预防咳嗽的相关知识。句联系后文,可知要补写的内容和“咳嗽”有关,再根据“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推知应填“稍有不慎就容易咳嗽”;句注意后文的“老人和幼儿”,这说明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能够指向这些特殊对象的,如填“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宜秋冻”;句根据分号的并列性提示作用,此处应与“忌食海鲜”相呼应,再根据“如油炸煎烤食品、动物内脏等”推知应填“忌食油腻食品”。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开头,概括物种大灭绝原因。不超过50字。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

63、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是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引起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而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化石有了新的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他们认为,引起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发现加以解释。【答案】(示例)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导致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引起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使海洋浮游生物金属中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64、对语段的压缩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开头,概括物种大灭绝原因。不超过50字”,然后抓住语段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解题时通读文段,首先要找到材料认为的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即“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引起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其次,找到关键信息,“现代生物金属中毒”“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最后进行组合成句。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希腊亚历山大帝

65、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答案】例文: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得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

66、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无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

67、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怎能激发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天才的构想呢?如果没有乔丹们的巨大成就,怎能激发科比们的万丈豪情,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比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又怎能有马云们独辟蹊径的传奇创业经历?唐诗过后是宋词。前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会激励后人去拼搏,去超越。想当初,面对唐代诗人们将律诗、绝句这些诗歌体裁演绎得五彩斑斓的时候,宋朝的诗人们肯定也担忧过,哀叹过:唐人已经把这些体裁的精妙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将生活的喜怒哀乐描绘得体贴入微,哪里还有我们宋朝诗人的地盘?然而,宋诗并没有因此而凋零,它开辟出了“理趣”这一诗歌

68、新天地;不仅如此,宋代诗人还努力拓宽了诗歌这一体裁,将曲子词这一诗歌新样式谱写得荡气回肠。当我们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谁能不感叹宋朝诗人们才气之横溢?谁的眼中还会只有唐诗没有宋词?正是由于宋代诗人们没有在唐诗这个巨人面前自卑自弃,没有把这份丰厚的遗产当成甩不掉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诗学底蕴的养料,研究它,借鉴他,超越它,终于在诗歌的花园中培育出宋词这朵奇葩。如果我们再沿着诗歌发展的道路往后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诗人做着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他们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了通俗晓畅、感情张扬的散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

69、这样说,没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前人创造的业绩,先辈开辟的疆野,给后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虽然这种支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心想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们来说,这份压力不正是前进的动力吗?但愿我们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前人的优异表现,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属于多则材料组合式审题训练。审题时先弄清楚每一则材料的中心论点或者话题,然后再整合一起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联性,共同点或者对比点。材料一写的是“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

70、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对象或关键词为父子关系,即“父王亚历山大”,材料二内容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对象或关键词为唐诗和宋人,即“唐诗宋朝诗人”,分析二者间的关联点,确定材料的共同话题即交集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正是有了前人作榜样,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从而超越之前的辉煌取得成功。立意提示:(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3)认清事物双面,超越前人辉煌。(4)

71、与其嫉妒不如强大自我(与其担忧,不如努力)。(4)忧虑不如实干。(5)迎接挑战,勇于超越。(6)合理利用榜样。行文结构:开篇先引述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引出困惑,顺应材料中的问题。使用抑扬先抑法,铺排列举大量事例,证明忧虑的情有可原。“然而”一转过渡到写作的中心话题上来“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运用假言对比法例句更多事例,突出中心深化认知,排比兼反问,加强语气,强化论点。“唐诗过后是宋词”,过渡自然无痕。既照应所给材料又作为典型论据,充分地证明观点:

72、化压力为大力,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结尾段发出号召并再次申明立场观点,“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思路上照应材料和上文,结构完整,行文严谨。可用素材:1. 在巨人肩膀上跳舞,往往会创造出别有意境的靓丽舞步。(父亲打了胜仗,却忧心忡忡,亚历山大这种令人费解的想法,怕天下都被父亲所征服而自己失去了用武之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超越巨人的高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2.一百多年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田径场上最扣人心弦的场面。人们曾认为人类的极限是10秒,然而海因斯通过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计算机数据的荒谬,也向世界证明了百米纪录望不到终点。记录一次次

73、被刷新,那时还是年轻运动员的博尔特承担着一次比一次重的压力,他看到自己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他并没有让这渺茫的希望从他的人生中消失,他努力学习前人的动作要领,勤奋练习,吸取前任的经验教训,在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刷新让人们为之撼动的记录-9秒69的人类极限。不要畏惧巨人的高度,爬上他们的肩膀,景色是属于你的。3.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真的像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的故事那样偶然吗?如果没有前人精心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一个苹果的落下,真的可以给牛顿带来令世界瞩目的万有引力定律吗?答案是否定的。牛顿就曾说过: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每一位优秀前辈的出现,都是我们超越前辈们的条件,所以不要只是一味的担忧,担忧过后,

74、要努力学习前人的发现和他们的经验,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依靠而高兴,是他们的发现或成果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4.前人不断刷新的纪录和不断发现不断研究出来的成果,无疑会带给后人们巨大的压力。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的翻动书页。-哈佛大学图书馆标语。正视前人和对手给我们的压力。对于想超越他们的人来说,不正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吗?5.唐诗过后是宋词,没有唐诗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又怎么会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曲诗呢?宋代的诗人并没有把唐诗这一经典作为身上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自己文学底蕴的养料。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中,绽放出超越前人的美丽。元代诗人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做着与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也谱写出属

75、于自己时代的辉煌。6.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不一样的舞姿,不一样的风景。【点睛】写作模式:引提议联结1.引用原材料。对于短小的材料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2.提炼论点。“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并且要是非明确,褒贬分明。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议”则是从多个角度分

76、析材料,或揭示其根源,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可借用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结合等论证方法。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5.照应开头,强调论点。“结”就是收束全文。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寻找对策,倡议劝勉;或总结全文,呼吁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