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1590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E级。本讲学习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作者根据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的生活图景,即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既包含社会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作者认识生活的主观因素。在每一个形象中,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在高考中对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考查,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进行。一、了解诗歌的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

2、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由于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按题材的不同分成以下几类分别加以说明。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等。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将士杀敌报国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对亲人的思念,讽刺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前两句描写青海阴云蔽日,连绵千里的雪

3、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准确地表现了云的广大、厚重,隐喻了边疆生活的艰险。守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敌人的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人众多,风格各异。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谢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

4、水田园诗派。诗人把审美对象或投向静谧的山林,或投向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颈联写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

5、,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诗或抒发别离苦情,或描写美人迟暮,或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如: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

6、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诗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通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心情。咏物抒怀诗,指的是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二句写菊花独立疏芳不与“百花”为伍。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品质:坚持节操,傲霜怒放。菊花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三、四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

7、,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正与诗人耿耿忠心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相一致。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诗人以咏菊为题,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

8、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这首诗寄物咏怀,藏而不露。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

9、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

10、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地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

11、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一片孤帆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

12、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注飐zhn,风吹使颤动。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答:_ 答案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

13、”):“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二、领悟作者的感情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

14、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

15、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7)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8)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只选第(1)小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1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

17、照应。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点拨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了解诗歌发展史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教材中已涉及的作家)的主要经历、思想信仰、政治态度、文学主张、创作风格等,以求在评价时能做到“知人论世”。(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3)注意诗歌内容上的多向性。按照诗歌表现

18、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诗的内容有多向性,在鉴赏时必须加以注意。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抒发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业未成的感慨等。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杜甫一生遭遇坎坷,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就是沉郁顿挫,但他在青年时期创作的登岳也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再比如,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之词。因此,对某一个作家的创

19、作风格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垫脚之爱去年的秋天,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在聊天。这时,从广场对面的医院里走出一对老年夫妇。那老妇人的一条腿僵硬,每走一步,那条僵硬的腿就吃力地向前移一点儿,几乎是擦着地面前行,而老汉则很耐心地搀扶着她,一步一步地挪着。从他们的衣着打扮来看,这显然是一对从乡下来城里看病的农村人。那对老年夫妇离广场越来越近了。忽然,大家注意到那老汉脚上穿着一双棉靴,很大很厚,鞋面已是脏得不能再脏了。这老汉是不是也有什么毛病?现在又不是三九天,怕冷也不至于现在就穿上棉靴吧?大伙感到好笑,并且窃窃私语起来,而此时那对老年夫妇已来到一座天桥下,他们要上桥。就在那老妇人将那条僵硬的腿向上一抬之际,那老汉将一只脚伸到了台阶上,让那老妇人踩上去。这样,那很高的台阶立即有了一个缓冲的“小台阶”。老妇人每上一个台阶,那老汉就伸脚为她垫一次,每一次都是那么准确到位。老妇人每踩一次,那老汉的腮帮子就要鼓一下,显然那老妇人的体重,老汉承受得还是蛮吃力的,但他依然诚心诚意地为老妇人垫着脚。顷刻间,大家陡然明白了那老汉为什么穿棉靴,随即便向那对老年夫妇投去深深的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