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范围第15课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下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A. 旧石器时期 B. 新石器时期 C. 部落联盟时期 D. 夏商周时期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夏朝可能出现牛耕B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C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D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
2、现刀耕火种A. AB. BC. CD. D3.甲骨卜辞中,有商王祈求禾、黍、稷、麦、稻获得好收成的记录,有向上帝、祖先、神灵祈求降雨、得到好年成的记录,有督促“小精臣”“多尹”等官员去指挥田间生产的记录,还有商王本人参加籍田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说明当时A. 农业历法知识丰富 B.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 农业人口较为缺乏 D. 农业是唯一经济活动4.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图)。可推测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A. 河南 B. 河北 C. 山西 D. 陕西5.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
3、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 B. 实现了思想统一 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6.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崩溃C. 各国关系走向和谐D.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7.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的铭文中,康王命令夨说:你到宜地为侯,赐给你土地、人口。该青铜器铭文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王位世袭制8.学者们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政府实行了工商食官政策。下列史料能够支撑这一
4、观点的是A. 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B. 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C. 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D.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9.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讲到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诸侯反叛,杀了幽王,拥立宜臼,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正当理由是A. 周幽王的荒唐 B. 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C. 周王室衰微 D. 周幽王破坏了宗法制10.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11.诗经氓描写了一
5、个男子向一个女子买丝,借机搭识。可是两人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这反映了诗经的创作风格是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人文主义12.不同的人与人交流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这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个人性格差异 B. 个人职业不同 C. 个人品德参差 D. 生活环境差别1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6、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A. 让百姓丰衣足食 B. 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C. 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 D. 以诚信对待百姓14.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A. 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B. 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C. 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 D.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15.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
7、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16.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1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
8、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C.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 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18.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A. 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 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C. 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9.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A. 夏启 B. 商汤 C 周武王 D. 秦始皇2
9、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21.观察下图所示,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有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颁行标准衡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文字A. B. C. D. 2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
10、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23.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推行的实质A. 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24.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
11、武帝时期A.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B. 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C. 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 D. 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25.汉武帝在货币改革中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鹿皮币仅针对王侯宗室,规定他们在朝勤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这一举措表明汉武帝旨在A.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B. 加强汉朝集权政治 C.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D. 维护社会等级制度26.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A.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
12、境 B. 强调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C. 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D. 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27.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28.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 三公九卿相关规
13、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29.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 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 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C. 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D. 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30.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31.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
14、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A. 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 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C. 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 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32.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A.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 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C. 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D.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33.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
15、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C. 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34.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35.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官人法”。由此可见,“九品官人法”A. 能体现统治者
16、选贤的用意 B. 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C. 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 表明了政权的开放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第36题18分,37题12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2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3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17、 4分)材料二: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的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3分)材料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
18、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3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3分) 3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
19、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经济主张的不同。( 6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
20、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6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封装订线-. .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罗源一中第一次月考高中 一 年 历史 科答题卷 命题者: 完卷时间: 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8分,37题12分,共30分36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 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3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
21、“周文疲弊”的主张? (4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3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3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3分)37.(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经济主张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6分)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罗源一中第一次月考高中 一 年 历史 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BBADBBCDBBD题号
2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AADACDACDAB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CCCBDBDACB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2分,37题18分,共30分36【答案】(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2分)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3分,四个点写出三点即可)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 2分)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分)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分) (3)时代精神
23、:“大一统”。 ( 1分)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分)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3分)37【答案】(1) 不同: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均贫富;开源节流,节用裕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涉甚少;( 3分)汉武帝:对商人征收重税,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多。 ( 3分)(2)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出现;工商业发展;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写自然经济产生不给分)。 ( 3分) (四个点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急待解决;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影响。(五个点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