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1342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五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含解析).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05 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答题方法指导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应对策略如下:(一)品味炼字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二)名句赏析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

2、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解析题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3、(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真题实战湖南省衡阳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

4、和战斗的残酷场面。10.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答案】9. 听觉和视觉 10. C【解析】9本题考查描写角度。“

5、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C.有误。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山东省青岛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7. 下列对诗

6、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C.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D.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8.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

7、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B.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答案】 7. C 8. D7C项理解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在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8D项“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理解有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

8、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峨眉山月歌写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抒发了诗人月夜江行,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队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太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 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 “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C. 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9、D.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答案】D【解析】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故答案为D。2019年连云港市语文中考试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重登云台山【清】陶澍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注释】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金牛顶在云

10、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飞舄(x);会飞的仙鞋。仙人:指三元宫山僧。迓(y):迎接。7. 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8.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7.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8. 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解析】7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

11、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颔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8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

12、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江苏省淮安市2019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5.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

13、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6.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解析】5.结合景物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6.“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考査的是最后两句话的情感。江苏省宿迁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夜泊旅望 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14、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4. 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5. 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6. 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答案】4. 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5. 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

15、,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6. D【解析】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答。夜泊旅望这首诗是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所以“中宵起望乡”一句写出阵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此情形下,诗人用“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既抒发了前路遥遥不知何时到达的愁思,也为自己未来的前途难料而忧愁。据此概括作答。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16、、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作者用“沙明”“浦月”“帆白”“船霜”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烘托了诗人心绪难平和忧愁。据此理解作答。6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晓”“夜”是

17、从时间上写;“云鬓改”“月光寒”暗中写出了空间的变化。所以这两句诗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诗人的凄怨之深、哀婉之痛。故答案为D。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注释】: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

18、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春尽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

19、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二首其一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6.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干的景象。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7.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

20、中。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答案】6. A 7. B【解析】6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两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故选A。7此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B: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故选B。浙江省金华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

21、试语文试题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13.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14. 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3. 吴音渐已变儿童 14.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

22、情的愿望。【解析】13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的前两句“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常常在梦中回到远隔万里的家乡,久住吴地,连小孩也是满口吴地方言了。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其中最能表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孩子的口音逐渐变成了吴地口音,侧面写出了诗人来此地的时间之长。14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苏轼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时。全诗表达了对同乡僧人的崇敬和对相隔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怀念之情,也流露了仕途失意,只好自我调节的心境。对仗工稳,风格清雄。诗句“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

23、浙东”是说文长老方丈的心中真有其“道”安闲淡泊的生活,无须用语言表达。而我除了写诗以外,什么事都不成。真的希望能去天台山“求道”,也更希望自己的诗词能享誉整个浙东呀。既表达 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还对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而感到无奈,更希望能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自己诗情的愿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2019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夜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14. 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15. 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雪花 B.梅花 C.菊花【答案】14. 诗歌

24、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15.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后两句又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作者仅仅是把“寒夜”作为背景,着重描写的是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据此整理作答

25、即可。1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结合全文的意境分析,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且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暗赞来客品质,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而雪花则少了梅花傲雪独放,高洁傲岸这一层意思。用“雪花”不够体现诗歌中心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征,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南阳道中田禾大稔喜而作歌明张元忭谷亭渡口麦初

26、熟,绿野黄云绕茅屋。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注释】稔(rn):谷物成熟。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骅蹓足:骅,骏马名;蹓(li),慢慢走,散步。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平和祥乐。【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诗歌大意后具体分析诗句即可作答。如“谷亭渡口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描绘的是谷物丰收。“绿野黄云绕茅屋”写的是乡村景美。“筑场老子酒半醺”是写乡风淳朴。“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是写平和祥乐。这些都是诗人“喜而作歌”的原因。山

27、东省德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鹊桥仙一竿风月陆 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7. 这首词词牌名是_,与_的民间传说有关。8. 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9. 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答案】7. 鹊桥仙 牛郎织女 8. “我”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9. 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

28、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解析】7考查对词和传说的认识。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词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一般用词的开头几个字作为题目,故本词的词牌名是“鹊桥仙”;民间传说鹊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故本词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有关。8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由词的最后一句“我自是无名渔父”可知“我”的身份为渔夫;由“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去”可知,“我”的生活状况: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潮生时出去打鱼,潮平时系缆,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

29、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根据题意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作答即可。9考查对词的主旨的理解。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首词,词中借一位弃绝红尘,隐居江湖,不求名利,惟日日捕鱼为生的渔父形象,来表达词人英雄失路,不得不退居江湖的感慨和无奈,与一般的追求闲情逸致的隐士情怀有所不同。由最后一句“时人错把比严光(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我自是无名渔父”可知“我”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即使生活清贫,人生不得志,依然能够独善其身,以捕鱼为生也乐在其中。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山东省济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 分)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

30、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分)(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答案】(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衬托手法与内容理解。词中的核心意象是“兰花”,次要意象“松篁和桃李”先写是为写兰花作铺垫,作为一种陪衬,突出兰花的君子的品德。(2)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先要弄懂表层含意,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是

31、赏析句子的前提;再从艺术手法,分析其妙处。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答题格式为:手法+特征+情感。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5分)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17.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5分)【答案示例】【示例1】:一样。牧童词“声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困游。两

32、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困自在、怕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5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明确牧重形象2分,明确生活向往2分)【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可以抓住牧童词“声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困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或者,抓住牧童词中牧童

33、“乱插”“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而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困自在、怕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四川省达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共5分)【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靖康二年(1127

34、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3.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_14.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35、: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答案】:(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2)B【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在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人+事+情“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

36、家庭时的矛盾心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其中“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因此“青衫湿”还有作者没能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斗争的忧郁之情。(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B有误;婉约词风是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就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全诗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震撼人心。

37、而非“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故选:B。2019届四川省自贡市初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 15题。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桁:通作“行”。一桁,一带、一列。壮气: 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1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 错误的请选“B”。 (5分)(1)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2)“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3

38、)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4)“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15.“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案】14.A;B;B;B;A。15.“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

39、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正确;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正确。1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抓住文章中关于文章情感的语句,或直接描写的,或间接描写的。“秋风庭院藓侵阶”意思是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给人以凄凉之感;“苔痕上阶绿”则是借居住环境的幽静,表

40、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

41、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13.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2. A 13.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意近即可)【解析】12A“当时正值初秋时节”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应为“清秋交代当时正值深秋的时节”。13考查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人纵目远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而万里的长江也在夕阳下流去。明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眼前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阅读

42、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2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23. 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答案】22.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3.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解析】22考查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

43、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作答即可。23考查对词中情感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争渡,争渡”体现了她“误入藕花

44、深处”之后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最后“惊起一滩欧鷺”由焦灼转向了豁然开朗。据此作答即可。四川省广安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12.古诗鉴赏。定风波 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

45、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不但要知道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也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可将上阙所展示的画面描绘为: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2)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

46、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2019年枣庄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7.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8. 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 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D. “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答案】7. 孤独、顽强、

47、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 8. A【解析】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中形象的理解。通过诗中“孤”和“独”表现了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据此理解作答。8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近景远景。故选A。【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2019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下列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

48、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释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9. 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B. 南乡子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D. 清平乐的

49、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10. 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9. D 10. 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解析】9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据此,D项中的“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10考查对诗歌写作风格的理解。南乡子一词的风格是豪放的。词的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

50、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是思接千古兴亡,胸怀壮志豪情,意境高远,充分体现了“豪放”的特点。清平乐则是风格婉约的。从“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来看,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表达的是壮志难酬之情。其风格上没有南乡子那样的大开大阖,风格显得婉约。据此理解分析作答。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野 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5. 下列对

51、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B. 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答案】15. D 16. C【解析】15D“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颔

52、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颔联写的是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颈联写的是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惆怅、孤寂的情怀。16C“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返”与“归”写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

53、,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诗人用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赠 别【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_(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_【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

54、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解析】(1)考查诗歌中关键词的理解,需要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去做答。“萋萋”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在该句中用来说明水边的秋草长得很茂盛,但是一个“暮”字写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烘托出诗人悲伤的心情。(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往往在诗歌的最后一句。首先,从诗题送别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水边秋草木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以及孤独寂寞之情,“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对前途的迷茫。湖南省岳阳市2

55、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九日送别王之涣(唐)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注释:蓟(j)庭,地名。(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答案】(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2)“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

56、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分析。 “暂”字是暂且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暂且和朋友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结合下句“明朝应作断蓬飞”写出的明日的依依惜别,可见是表现了诗人暂且忘掉离别的忧伤,尽享欢聚的美好的复杂心理。(2)考查对诗词意象的把握。“断蓬”是飞蓬之意,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漂泊在外的游子比作飞蓬,表现了和友人的依依不舍,对离别的悲伤。湖北省荆门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题大庾岭北

57、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驿:驿站。阳月:农历十月。殊:实。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

58、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2)本题考查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分析。 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

59、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湖北省黄冈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过零丁洋

60、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8.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

61、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19. 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20. 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8. D 19.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

62、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0.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解析】18D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19考查对诗句词语的鉴赏。这两句描写从军的盛状。为了保卫汉室的天下,手中紧握弓弦,踏平胡人的地盘,军队马匹飞奔过后留下满天的尘土飞扬。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

63、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湖北省鄂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9. 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10.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答案】9. 示例:苍凉雄浑的

64、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0.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解析】9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

65、,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10赏析诗句。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66、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019年福建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5.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67、【答案】4. C 5. 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解析】4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5考查对典故的理解。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浙江省湖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5.古诗阅读。奉诚园

68、闻笛(唐)窦牟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元)赵孟頫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注释】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

69、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窦牟诗的意思“马燧就像楚庄王和丙吉那样仁厚贤良,我拨开荒草前来寻访这位先贤的遗迹。秋风中传来的阵阵笛声让人留下泪水,此时的我不禁深深地怀念着先贤马燧。”首句就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是,写景抒情,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

70、前事。但谓之“山阳笛”、“西园泪”,就赋予笛、泪以特定感情内容,限制同时又丰富了诗意的内涵。通过笛声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赵孟頫诗结合注释“湖州人,宋王室后裔。”分析。采用了“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为陈后主所做,被称为“亡国之音”。“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浙江省衢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12.古诗文阅读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

71、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磬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

72、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解析】考查通过对比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全诗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其中。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73、。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枕石是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世称“景逸先生”,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所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写的行云流水,读来令人享受。全诗描写了诗人醉心于这晚景之中,倾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超脱自然,游走在自己的悠闲境况之后。据此作答即可。湖南省株洲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送道标上人归南

74、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2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23.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22. D 23.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

75、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解析】22D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错。前四句与后四句都是在写人、叙事、写景、抒情。如前四句译为:道标上人潇洒地前来,他独依小舟,悠然飘荡在江水之中;现在,他又要潇洒地离去,重温那林中高卧。江山与他是如此的相依相近:江草青青,一路送他远归;湘山迢遥,他径自去往大山深处。23。考查诗句的含意。读懂诗句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可寻。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

76、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由此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两句情景交融,结构紧凑,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江苏省盐城市二O一九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注】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

77、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2)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1)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在会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可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成: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通过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是因母亲去世而居住在长寿山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三十九年何限事”可知,当时金朝统治者日趋腐败,正在遭受蒙古的侵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只留孤影伴黄昏”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