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六)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种群、选择与进化1下列与种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B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值C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持和发展D种群的基因频率是恒定不变的D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A正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B正确;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交配、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种群中的个体虽然一代代死亡,但是基因能在代代相传中保留、发展下去,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等可使种群的基因频
2、率发生改变,D错误。2下列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基因发生变化,则基因库组成一定会发生变化。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3下列因素中对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影响最小的是()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A一个无穷大的果蝇群体在理想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经过多
3、代,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仍可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都会使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4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5人工养殖了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C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D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群体内的基因频率不变,D项符合题意。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4、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失败的个体会被淘汰,这不利于生物的进化C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环境发展的方向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D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在生存斗争中,失败的个体会被淘汰,有利于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生物的进化,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个体是适应环境的,C项错误;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7如图所示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
5、叙述错误的是()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B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遗传,也可能来源于自身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
6、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8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解析:由题图可知,每个小圆圈表示的物种,都有多个变异的方向,但每次都只有一个方向(且同一方向)保留下来,其他变异均被淘汰。说明:生物的变异可向各方向发展,一般是不定向的;生物被保存下来的变异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当生物产生了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还是被淘汰。图中大多数的箭
7、头(即变异)被淘汰,就是因为不适应环境的缘故。图中未被淘汰的箭头始终朝向一个方向,除了说明外界环境未改变,选择方向没改变外,更重要的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并最终达到进化的目的。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或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题组二隔离与新物种形成9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B物种是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
8、隔离和生殖隔离C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但能相互交配,而且必须产生可育的后代,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不同种群的生物若能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爆发式形成新物种时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10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若干年之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不同的变异B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C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从众多变异类型中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选择出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但是环境不能决定生物的变异;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
9、件,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11北美有三种蛙可生活在同一个池塘里,林蛙在水温7 时(2月)产卵,笛蛙在水温12 时(3月初)产卵,鼓蛙在水温16 时(3月底)产卵。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繁殖季节不同,导致林蛙、笛蛙和鼓蛙之间的_受阻,形成了_,由此说明三种蛙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2)林蛙可以捕食多种害虫。根据捕食者在进化中的“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可知,林蛙的存在对增加物种的多样性_(填“有利”或“无利”)。(3)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可知,三种蛙能生活在
10、同一池塘里,是长期_的结果。解析:(1)由于林蛙在水温7 时(2月)产卵,笛蛙在水温12 时(3月初)产卵,鼓蛙在水温16 时(3月底)产卵,说明它们的繁殖季节不同,从而导致林蛙、笛蛙和鼓蛙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形成了生殖隔离,由此说明三种蛙不属于同一物种。(2)林蛙可以捕食多种害虫。根据捕食者在进化中的“收割理论”,即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可推测林蛙的存在对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有利。(3)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可知,三种蛙能生活在同一池塘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1)基因交流生殖隔离不属于(
11、2)有利(3)自然选择12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甲乙A升高、降低 B降低、降低C降低、升高 D升高、升高C由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升高,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因此A的基因频率升高,a的基因频率降低。13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2、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错误;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14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解,结合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由三倍体种子发育
13、成无籽西瓜,与中心体有密切的关系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同一物种D无籽性状的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D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也可以用低温处理,它们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为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错误;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因此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其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但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配子,故无籽西瓜的性状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D正确。1
14、5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如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19732006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B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中地雀喙宽度的进化方向由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决定B1973年到2006年之间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对中地雀进行着不断的选择作用,以图中喙的宽度变化为例,可知其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变化,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因素旱灾不能定
15、向诱发导致鸟喙尺寸增大的基因突变发生,B错误;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正确;1973年到2006年间,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对中地雀进行的选择作用决定了中地雀喙宽度的进化方向,D正确。 不能对物种形成的条件作出正确的判断16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个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说: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认为湖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DNA分析表明,湖中红褐色鱼与湖中的红褐色鱼亲缘关系
16、最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B假说乙认为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了混杂CDNA分析结果支持假说甲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C这个地区有时会发洪水,其结果会导致两个湖泊的鱼互相混合在一起,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即红褐色的鱼和金黄色的鱼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假说甲既没有考虑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到洪水的作用,A正确;假说乙认为发洪水时这两个湖泊中的鱼发生了混杂,B正确;DNA分析结果支持假说乙,C错误;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都能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