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1208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2.理清作者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方式。3.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自主预习一、相关材料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

2、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曾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

3、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二、文本研读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3.什么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4.中国古建筑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谈谈你的认识。课堂探究一、布置任务我们生活在被建筑包围的城市,每天穿梭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如北京故宫、皖南民

4、居等中国传统建筑,它们历时很长,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但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类学术论文,我们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那么,教材编写者将这样一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它放入本单元中?如果你是教材编写者,请写出你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及单元的理由。要求:可多角度思考,如单元专题、文章本身、读者(学生)、现实意义等,有理有据。二、课堂交流1.小组交流记录2.课堂点评记录推荐理由评价表评价项目具体标准评价等级自评师评观点观点鲜明,见解独到ABC论据准确充分,典型具体ABC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流畅ABC整体印象总评核心素养专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是相

5、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

6、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材料二: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

7、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材料三: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

8、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

9、信息。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

10、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A.材料二:B.材料三:2.小组合作,寻找身边的古建筑,观察它们的存在状态,拍照记录,试着解读建筑中的文化内涵,课上交流展示。参考答案自主预习二、1.主要构成部分:单个建筑由台基、房屋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主要结构方法:采用木制框架结构。斗拱: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也有装饰作用。举架使屋顶呈缓和的坡面。屋顶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大胆选用朱红作为屋身主要颜色。加工外露

11、部件使之具有装饰性。大量使用装饰性材料。2.这是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3.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4.保护:可从中国建筑在审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谈。拆毁:可从影响市容,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等方面谈。核心素养专练1.(1)D(2)C(3)A.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B.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被动接受;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2.略-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